【醉酒寒蝉】【傅】1、出於殷商名相傅说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後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後,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後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後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3、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段】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後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讨伐段叔。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後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後到魏国,他的後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後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後来与汉人杂居後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後被拜为云南刺史,後传下这支段姓。
【耿】1、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後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後来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後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原晋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
【蒋】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後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後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後所置,属於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胡】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後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後裔,黄帝子孙,并非後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後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後,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何】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後。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於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後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为姓的。
【郭】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後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於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说虢叔)於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於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纳,後冒姓郭氏;後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江】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後。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後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霍】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後,封叔处於霍(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後,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
【简】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後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後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後。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纪】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後代於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季】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後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後人以季为姓。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後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六子,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他的後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贺】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後两人再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於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後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後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中文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罗】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後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於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中文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後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卢】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後终於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後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後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中文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着,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卢氏。
【方】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後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传说神农有後裔开始得雷姓〈?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後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後。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焦】1、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後,封神农氏後代裔孙於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後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後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掺箶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
【金】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後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後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於汉室。由於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後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侯】1、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相传夏後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後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後,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後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洪】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後失败。传说他失败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後,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为了让後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後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後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柯】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後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孙亦称柯氏。
【屈】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於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後子孙亦称屈氏。
【连】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於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後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後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吕】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後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後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後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中文字单姓吕氏。五代後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中文字单姓吕氏。
【任】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後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後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後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後裔以国为氏,姓任。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