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大鸿儒> 704:祭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04:祭祀(2 / 2)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我们了解了祭祀的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对于这些,我们将做进一步探讨。

禁忌。

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淫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预。祭祀日子还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诚笃,一忌仪度错乱,一忌器物不洁,一忌生气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闲谈外事,一忌喜笑无度,一忌长幼无序,一忌投犬顿器,一忌刀勺声响,一忌内祭未毕,不洁出屋,一忌外祭未毕,不洁入屋。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祭“神马”,满语称“他合马”。

“神马”拉车,不许女人坐。“神马”死了,要埋葬,不许吃肉。“神马”又称“祖马”,享受很高的礼遇。

山东地区,祭祀用品如烧纸、纸元宝等祭祀用品要远离邻居家门。居丧的儿女不得进入邻居以及亲朋好友等的家门。

6各地习。

辑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祭神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政府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还要由警察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子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掩埋,然后带犯人回监狱。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

有些名门望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

出门在外几年、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祭祖。外赚了钱的人,为荣宗耀祖不惜花费大量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造其声势显赫,让乡邻羡叹。

祭舜帝,舜帝姚重华是被后人奉祀为〔人丁兴旺大帝[南方称;人口佛〕祭祀以三跪九叩为祭祀礼。

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祭祀活动,其费用由民众分摊,有参加者负担。

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为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不一细说。

7时间编辑清明节:四月初五,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等。

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鬼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所以要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来让他们早早地回去。

七月十三:地藏王菩萨的生日,据说他将救助一切行善的人。

十月初一:天气渐凉,民间有给亡人送寒衣的习惯。

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请求佛主超度亡灵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同时,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卒日进行祭祀。

8方式编辑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佳节念故人。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烛光祭祀、设立家庭祭祀角、举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普及。5种文明祭祀方式清明忆故人。

社区公祭:选派专职礼仪师进驻社区,由社区组织居民敬放过逝亲属遗像,敬放水果、果品等,逝者家属宣读祭文,公祭群众敬献鲜花,进行缅怀。

植树祭祀:群众可以植树方式祭奠故人,是一种绿色殡葬方式。

网上祭祀:市民可通过互联网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一种符合社会潮流的纪念方式,环保而且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

9清明节编辑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

11文献。

《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祭辰。”

《史记·周本纪》:“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公祭轩辕黄帝盛典《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王充《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柳宗元《监祭使壁记》:“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以上卿之礼,葬要离于阊门城下,曰:‘藉子之勇,为吾守门。’追赠其妻子。与专诸同立庙,岁时祭祀。”

《红楼梦》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庆,无事叫他不用到这里来。”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李冰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岷江岸边玉垒山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

《少年闰土》: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12网上祭祀。

网上祭祀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亲人。

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网络祭祀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在各类祭祀网站上用户可以自主创建祭念馆和网上陵墓,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烧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又可用鼠标点击和拖拉相关“物品”,完成献花、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现代纪念活动。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清明节人们总是要到祖坟上敬香祭扫的,在现在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人文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下海。

淘金外出打工的人们在到了该给己故亲人祭奠的时候,这一美好的愿望总是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实现。

把先辈“请”到网上,这样即使不能到现场祭祀,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先辈的公墓,感受他们的音容笑貌,回顾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重温他们的谆谆教诲;也可到亲手为他们建造的网墓前点上一支烛,献上一束花,留下一段话……这样至少会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慰藉。

祭火。

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把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

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不同于汉族的祭灶。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由此也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蒙古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祭祀火神。但邻里间组成“一火”外出时,须选一长者为“火头儿”,大家听从他的指挥。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人,也要几户组成“一火”,结伴为“同墒种地,共灶敬神”的集体,从事生产活动。

蒙古人的祭火仪式,最隆重者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因为这天是“小年”,也是送迎火神的“年火日”。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人们在二十三日早晨大扫除之后,开始做祭火前的准备工作:在炉灶中生火,用锅煮羊胸骨和灌好的肥肠,同时加入奶豆腐、红枣、葡萄和红塘等食品,但不加盐。谓之祭火“浓缩胸脯肉”。将煮好的胸骨肉捞出来,并从肉汤上面撇取少量的浮油盛于器皿中,然后往锅里下糜米或大米,熬成稠粥,称为“祭火饭”。

同时把绵羊胸骨肉(或牛胸骨)剔净,即把肉从骨头上剔下来,并保持胸骨的完整性,把连着胸骨两端的脯肉从外围留一细条肉连起来。胸骨柄上那块指甲大小的带皮部分也要按原样留下来。这块带皮部分是为了祭火,在冬季宰羊时特地保存下来的。它含有用带皮的整绵羊祭祀火神的意思。

祭火时胸骨排列起来,使胸骨显得多。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的各旗王爷一般用牛胸骨,当然也有用绵羊胸骨祭祀的。左右胸骨大多在二十七个以上。平民百姓一般也要用九个胸骨。如果家境贫寒那么可以少至三个胸骨。

凑起这一吉祥数字的胸骨之后,用白公骆前额绒毛或白羚羊二茬短毛纺成的力度较松的单股绒,从胸骨柄起沿顺时针方向,连同胸骨,顺着垒放在盛有祭火饭的木盘中,上边还要加针茅草、榆木屑或榆木枝和剔取胸脯肉时的碎肉末,以及称作火神服饰的绸缎布条(黑色除外)……

最上面再放上哈达,红枣和奶食品;同时,给每人盛一盘祭火饭,饭上面加放名曰“火神胙肉”的食物,还有从胸骨上剔下来的肉,以及切好的一份肥肠和油炸饼等。同时在准备招福仪式上用的方木盘或圆木盘中,也同样满满盛上祭火饭,其上边摆上从胸骨上剔下来的肉和从羊腹肚上切下来的**部分或Ru房部分,以及从肥肠上切下来的肛门,还有油炸饼等等。

供品齐备之后,在安放炉灶的地方铺上一层干净细沙。沙土要铺成四方形,在沙土上边码好新捡来的榆树枝、桦木和檀木屑及干柴,在沿着炉灶(即火撑子)周围码好干牛粪,为延续香烟做好准备。

在炉灶的西北边摆上桌子,桌子上铺好四方形红纸和白纸各一张,并把盛满供品的木盘放在纸上。同时在炉灶四周的净沙土上也要放两层红、白四方形纸,把其余供品盛盘摆在纸上。然后全家老小身着新衣或礼服,端坐在各自的坐位上,这时年迈的男主人打着了火镰递给年迈的女主人。女主人用这种点燃备好的柴草。

炉灶里的柴草燃烧起来之后,长者带领全家大小背门站在灶前,年迈的男主人双手高举一托盘供品行跪拜礼。其他男性家庭成员以长幼次序跪拜于年迈男主人之后,女性成员则跪拜于最后面。

祭祀仪式开始,由高举祭品的年迈男主人祈祷:“火神即将升上天界,他将领受上天赐予我家的丰收和幸福。祈求火神将上天赐给我的丰收与幸福悉数带回来!”这时由专人吟诵祭火祝辞。

祈祷毕,把木盘中的胸骨和其他祭品投入正在燃烧的灶火中。投放完毕,由主人带领全家人向火神行三三九次叩拜礼。接着户主再次带领全家人,将用从煮胸骨汤上撇取的油脂、白酒或奶酒掺合成的名为“哈里木”的祭品,每行一次三三九叩礼,向炉灶中洒入一二滴。这时放在炉灶周围的九只佛灯和佛龛前的佛灯被全部点燃,霎时间家中变得灯火辉煌。

祭火礼毕,人们回到各自的座位,户主把摆放在炉灶周围盘中的食品分发给每人一份。然后拿起垫盘的红白纸边放入火中边说:“敬请火神上升天界!”遂由全家人将手中装有祭品的小盘子,双手举至齐眉,呼招福词“呼列!呼列!”这时,户主则举起桌子是大祭盘,带领大家高呼“呼列!呼列!”此刻,专门请来的致祭词的祝颂人尚来念完祭词。[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