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大鸿儒> 187:人体要害部位和攻击方法全解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7:人体要害部位和攻击方法全解 1(2 / 2)

脑膜中动脉前支则完全穿过骨板,在颞骨内面形成了一条长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于骨管的存在,使脑膜中动脉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当太阳穴遭外力打击时,脑膜中动脉前支极易在骨管处撕裂。同时,颞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处形成.当骨折线横跨骨管时,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颅内血肿,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即以颅骨颞鳞部为中心的颅骨骨折多发区和以大脑颞叶为中心的颅内血肿多发区。

4、为什么打击太阳穴容易破坏人的平衡机能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位听中枢。位听中枢支配着人的位听神经,可以通过中耳感受听觉、感受外界音响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内耳“前庭装置”感受体位在空间的变化,并由此来调节全身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因此,大脑皮层的这一区域除感受听觉,还控制着人的平衡感觉。

此外,太阳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汇集之处。三叉神经传导头面部感觉,是对痛觉最为敏感的脑神经。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

太阳穴一旦受到暴力打击,首先会震动大脑颞叶的位听中枢,使位听神经受到强烈刺激.造成暂时性的平衡感觉丧失,全身肌紧张调节紊乱。同时,也会刺激太阳穴皮下的神经,使人头晕、目眩、两服发黑,平衡不能维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击太阳穴虽不至于造成颅脑损伤,但很容易将人击倒。我图民间武术中过去就有“一法打太阳,拳中倒地下”的记载。

四、人体要害详解——耳耳是听觉器官,同时又是位觉器官。除了感受听觉,它还有感受人体空间体位变化,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后根部,在耳垂后,下颌角以上,颞骨乳突以下的凹陷处。民间又称之为“撅阴穴”或“耳后穴”

耳分为内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个部分。声波传入耳道,首先要经过耳膜。中耳位于内、外耳之间,起着传导声波的作用。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分为感受听觉的部分和感受空间体位变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间体位变化的部分又称为“内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个椭圆囊、一个球囊和三个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规管。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上,生有大量纤毛细胞,其毛束插入一种叫作“耳石”的固体颗粒。

在正常情况下,耳石给纤毛细脑一种均匀的压力,使人有一种习惯的平衡感。此外,在三个半规管内充满淋巴液。当人正常体位改变时,半规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动,从而引起耳石倾斜,纤毛弯曲,对周围的末梢神经产生一种新异刺激。末梢神经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至大脑位觉中枢,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间体位的变化,同时,又会使全身肌肉紧张度发生重新调节,以适应身体姿势的变化,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器官“过敏”的人,在较大的体位改变时,会引起过强的反应,出现头晕、恶心、甚至呕吐、虚汗等症状,称为“晕动症”。

打击耳部轻则可以击穿耳膜、损害平衡机能,重则使人昏迷或造成脑脊液耳漏,使人毙命。

1、耳膜破裂和内耳迷路震荡以拳面或手掌击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荡和气浪的冲击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内出血、疼痛、耳鸣和听力丧失。有时还会伴有头晕、恶心、休克等症状。

打击严重时,空气在狭小的耳道中形成强大的压力,可以造成内耳迷路震荡,致使内耳迷路出血,出现晕眩、恶心或短暂的昏迷,并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机能遭到破坏,出现感觉偏差、站立不稳、无故摔倒。内耳迷路震荡所造成的昏迷,不同于脑震荡。不仅意识容易恢复,而且前庭器官的机能也易于得到代偿。因此,内耳迷路震荡后的昏迷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

2、为什么重击耳部会造成脑脊液外漏重力打击外耳部,不仅可以损坏耳膜、造成内耳迷路震荡,而且常常造成脑脊液外漏,脑脊技外漏是颞骨骨折的直接后果。颞骨骨折后,外漏的脑脊液就会自骨折裂缝进人耳道,从耳道内流出。颞骨骨折同时又是颅脑外伤的一部分,因此,出现脑脊液外漏时,还常常会出现昏迷、面瘫等脑震荡和脑损伤的症状,严重时还可以使人毙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晕厥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等多条神经分支重叠分布。因此,耳根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会产生剧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晕厥。

4、重击耳根可使人立即毙命耳根在颞骨乳突下靠近颅腔底部及颅底与脊柱的连接部位。在耳根深层的颅腔内,是脑干与脊髓的连接部位。称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组织,肌内、皮肤极薄。耳根恰恰是从头侧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颅底和延髓。因此,民间传统点穴理论中有“耳筋通达于脑府,而相距又极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枢,延髓的机能活动控制着人的心跳、血压、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动。

打击耳根部,很容易使颅底受到震荡。颅底震荡必然会波及延髓,使脑干受到展荡、牵拉或发生侧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减弱、减慢、血压下降、呼吸短促、困难,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现严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骤停使人立即毙命。严重的颅底震荡有时会造成颅底骨折,颅底骨折一般都出现昏迷并有脑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体要害详解——颏部颏部又称为颌下三角区。颏部是下颌底部的下颌骨下缘与下颌支前缘及上部颈根之间围成的一个三角区。颏部向下与颈部相联,向上通过下颌头与颅腔底部相连。下鄂两侧的下颌头与颅底部的颞骨下颌窝共同组成下颌关节。由于下颌关节的存在使得颌下角与颅腔底部在骨结构上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颌下三角区正中,有一个重要的经络穴位,即任脉的廉泉穴。自古民间就将其视为要害穴位,有“击打廉泉穴,气绝一命休”的描绘。由于打击廉泉穴常常因为头部的摆动和震荡使人跌倒,因此民间又有人将它给俗称为“跌倒穴”。

打击颏部可直接形成颅底部损伤。整个颏部处于下颌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击才能伤及。单纯的颏部损伤并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够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是由打击颏部引起的颅底损伤。

当颏部遭拳、掌打击时,暴力可以经过受力面,沿下颌骨向上传导至颅底,使下颌关节头猛烈地撞击颅中窝,造成颅底骨折。

打击颏部造成的颅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颅底骨折都更为严重。因为颅腔底部构造特殊,骨面有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处的抵抗力强弱不一,所以,打击颏部使颅中窝受到撞击后,常常可以在颅底形成很长的骨折线。其骨折线绕过坚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颅中窝延伸至颅底的薄弱区。

打击颏部,引起颅底骨折,往往会发生没有直接损伤的口、鼻出血,并有脑脊液耳漏或脑液鼻漏。脑脊液外漏多与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异物一般呈乳黄或粉红色。严重的颅底骨折常常合并较重的脑挫伤,因此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于颅底骨折很难探查,所以,凡严重的颅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体要害详解——喉喉部的要害主要为咽喉和喉结。

在颈部前面,两锁骨内侧、胸骨柄上缘有一个凹陷,凹陷内有下行的无名静脉、气管、食管以及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分支。气管位于皮下最表层。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称为咽喉,在中医经络学上,又被称为“天突穴”。“天灾穴”自古被视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还传有“二捅天突穴,锁喉致昏哑”的技击歌诀。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压迫气管,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难和剧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经直接分布于气管及肺内的支气管树,支配着肺脏的呼吸,而膈神经则直接分布于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着膈肌的运动。膈神经遭强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痉挛,引起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迷走神经遇强烈刺檄则会通过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结果,很容易导致窒息。

以手指持续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气管、无名静脉、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同时受到压迫,并可因呼吸受阻、静脉回流受阻、脑缺氧和神经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击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则会造成严重的血胸和纵膈气肿,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并使纵膈和颈部皮下发生气肿。血胸和纵膈气肿会压迫肺脏和心脏,都可以在短时间使人死亡。

喉结在颈部正中,突出于皮下,成年男子尤为显著。喉结上通咽和口、鼻腔,下连气管,是肺脏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气要道。喉由软骨构成支架,其中甲状软骨为最大的一块,甲状软骨在颈的突出的部份即为喉结。

喉结通常被人们视为要害部位。打击喉结、扼喉、勒颈、以及锐器切颈常常被当作致命的杀伤手段。据法医临案统计,很多自杀或杀人者都习惯于在喉结上下切颈。无论自杀或他杀,切颈者多误认为切断气管或喉管便可以轻易致死。但事实上,切断气管仅仅缩短了呼吸道,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击喉结或勒颈、扼喉、压迫喉结,却都能致人于死地。

1、持续压迫喉结可使呼吸、循环受阻锁喉、扼喉、勒颈、以掌指持续地压迫喉结一般并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死亡速度比较缓慢。压迫喉结致死,主要是由于阻断了呼吸和阻断了脑循环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压迫喉结,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极小,只有以较细的绳索勒压在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时才会发生。由于扼喉时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致死过程就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而以掌指压迫喉结时,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断头、颈部的循环血流。向头部供血的颈动脉因为有胸锁乳突肌的覆盖,不易被完全阻断,深层的椎动脉受颈椎的保护,根本压迫不到,仍能保持畅通。所以,颈部受压时动脉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颈静脉回流受阻通常比较严重。然而颈静脉回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结受压后立即形成。因此,由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头部淤血、颅内压升高和脑缺氧也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真正形成。

无论压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气受阻,还是压迫了动、静脉血管使脑循环血流受阻,都会由于脑血流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氧分压逐渐下降,引起大脑缺氧而导致死亡。在脑缺氧形成以后,脑组织仍有一定的耐受时间,一般脑缺氧1—3分钟可使人陷入昏迷,5—6分钟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脑缺氧形成以后,还会刺激颈动脉中的“化学感受装置”,使人产生强烈的深呼吸欲望,继而会产生窒息的恐惧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挣扎。在抵抗力量较大的情况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较缓慢,一般都需要几分钟时间。

2、打击喉结可以立即致死以拳、掌打击喉结可以立即致人于死地。这主要是由于喉结上的喉上神经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经丛受到强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产生反射性抑制的结果。

喉上神经是迷走神经的一个分支,也是颈部皮下一个重要的感觉神经末稍。食管迷走神经丛在紧靠气管后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经相互交错而成。迷走神经联系着延髓迷走神经中枢,对心跳、呼吸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强力打击喉结,会刺激喉上神经和食管迷走神经丛产生强烈兴奋,传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闭气、突然窒息、心率锐减、血压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骤停而立即导致昏迷或死亡。

七、人体要害详解——面部面部要害主要为鼻和三角区。

外鼻位于颜面中央,是由骨和软骨构成的骨性结构。面三角区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两侧至嘴角外的三角区域。打击鼻、面三角区,不仅可以直接损伤鼻骨,而且常常潜在着生命危险。

1、鼻骨损伤的直接后果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软骨作为支架,直接覆盖皮肤而构成的。由于鼻软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结构变得脆弱。同时,鼻表面和鼻腔内都缺乏皮下组织,既没有丰富的肌肉,也没有脂肪。外鼻孔内,皮肤与软骨膜直接相连。深层鼻腔内,鼻粘膜直接覆盖鼻骨和鼻软骨。因此,鼻损伤发生时,疼痛十分剧烈。此外,鼻骨两侧有两块很小的泪骨。

泪骨簿而脆,压迫泪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泪流不止。鼻部遭钝性暴力打击,如拳击或钝器打击鼻梁,可将鼻骨击碎,造成鼻梁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梁上方时,造成鼻梁正面塌陷,出现鞍状畸形。暴力作用于鼻梁一侧时,则出现打击面同侧鼻梁塌陷,对侧隆起,鼻梁歪斜。有时暴力打击鼻梁一侧,除鼻骨被击碎外,还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击碎,可使鼻内大量出血,疼痛异常,并使两眼泪流不止,造成暂时视力障碍。

2、鼻损伤的潜在危险鼻腔周围有很多含气的骨性腔窦,称为鼻窦。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些鼻窦外通鼻腔,并与颅腔相连。鼻骨损伤常常累及鼻窦。鼻窦损伤一般都比鼻骨损伤更为严重。额窦、筛窦、蝶窦损伤,常常形成颅底骨折,使脑脊液从鼻腔外漏。上颌窦项壁的裂伤,可造成眼球内陷,出现复视。筛窦损伤,可以因视神经受到压迫而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脑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窦损伤和颅底骨折的有力证据。鼻骨损伤后,脑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从鼻腔里流出,很难一目了然地辩认。判断是否有脑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颜色浅谈的液体滴在纱布或吸水纸上,初果血迹周围很快出现一圈被水湿润的环行红晕,脑脊液外漏即可确定无疑。

脑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险在于逆行性颅内感染,导致脑膜发炎,鼻窦裂伤使颅底骨折与鼻腔相连通,外界细菌随时可以逆行侵入大脑,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脑脊液鼻漏发生的,应任其自流,切不可以为止血或阻止脑脊液外漏而冲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潜在危险鼻梁遭暴力打击后,鼻腔大量出血,这在平时非常多见。鼻部血运丰富,有鼻背动脉、额内动脉、内眦动脉及筛前动脉等四条动脉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极容易破裂。因此,不论鼻损伤轻重,鼻出血都很容易发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并不在于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险是在鼻内出血,流经咽喉引起误吸。在鼻腔后部,由于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后部的出血或鼻窦出血很容易误入呼吸道,阻断呼吸,引起呛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习惯于鼻腔出血后,将头部后仰,试图以此来止血。实际上,这种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险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将头前屈,以口代鼻进行呼吸,以避免误吸。[bookid=2871585,bookname=《灵时代》]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