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
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作悟禅的工具;作考验的方法;作权威的法范;作印证的符信;作究竟的指点。
文疏寺院举行法会时,将信众于此法会所作的功德,书写于红纸或黄纸上,用以向诸佛菩萨表白者,称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维那宣读。
牌位书写姓名以便祭祀的长方形木牌。
止静使大众由动中归于寂静的意思。
开大静寺院本为寂静的僧团,晚上开大静钟板响后,大众睡眠,一切活动停止,寺院更加寂静,故称开大静。
打斋于寺院举行法会时,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广结众缘,称为打斋。
打七‘打‘,举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此外,亦有专念观世音圣号的观音七。
打板又作打版。丛林中,于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发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正法: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像法:虽有教法与修行者,多不能证果。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加持加被任持。
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大乘义章卷九:‘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合掌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思。
因果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一切诸法的形成,互为因果,因为能生,果为所生。我们身、口、意种种行为的造作,若是善业,就成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报;若是恶业,就会成为恶因,得到恶的果报,此名因果报应。
因缘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安座即安置佛像。
行脚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托又作持、捧、乞食。即持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这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的行仪。
在禅林中,亦称托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而赴僧堂,亦称托。
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饶益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
有情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它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
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为如来藏的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烦恼覆盖而无法彰显;若能断尽烦恼,即可证悟成佛。
戒腊夏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
告假请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礼佛三拜,向佛菩萨告白,意谓自己将要外出。
如子女出门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则称为销假。
伽蓝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延寿堂即如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巡寮到寺院中的各单位去巡视,称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这是为认识环境、人事等。过去丛林巡寮,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乏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恐怕弟子着于有为事;恐怕弟子着于俗论;恐怕弟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供养又作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招提寺院的别称。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的别称。
招提原为梵语音译之略,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为四方来集的各方众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指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团规定的行为。
常住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仪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法堂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
法语佛陀的教说。后世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法会佛教的仪式之一。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等所举行的集会,又称法事、佛事、法要。
法会的仪式每每依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的进行方式:庄严道场,于佛前献上香、花、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教区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考*宗亲的佛教仪式。
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
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施食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众人爱乐;具大福报;命终生天;速证涅盘。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祈愿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苦行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持午即过午不食。
客堂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即归依佛门,落发出家。
娑婆世界‘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修行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参禅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挂单‘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
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单银丛林中,每月发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问讯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梵行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离**者,故称梵行;反之,行**之法,即称非梵行。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