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银河湾> 第五十章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章 二(1 / 1)

公社团委,正书记是汪英,副书记是魏夫,他们的职务都是县委组织部批下来的,而且他们又都是党委副书记,因此他们在团委都是兼职,只挂名,不作具体工作。屈龙回来晚,提拔新生力量的风已刮过去,他仅仅是个团委委员,却主持银河湾公社团委的具体工作了。但团委正儿八经开大会,汪英、魏夫便坐在台上,屈龙只能坐在台下。屈龙虽觉得委屈,但县委组织部信任他,硬把它放在了这个位置上。县团委开会,他便只能以银河湾公社团委负责人的名义参加。从内心深处,屈龙并不羡慕什么书记之类的官衔,他想创造条件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当记者,实现自己纵横天下,扬善贬恶的伟大抱负。因此,他把自己的职务仅当作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一项工作。屈龙要求领导同志和自己的部下都称呼自己的名字,也有个别人出于尊敬,亲切称他为“小屈”或“老屈”。屈龙从上任那天起,就给自己定下了规矩,不管团委搞什么活动和工作,必须事先请示公社党委,事后向党委汇报,不越权做任何事情。把团的工作严格地置于公社党委的领导之下。

公社机关办的“批林批孔”大批判专栏只是个形式。这个工作党委有汪英和孙书记抓。他们只是向屈龙说了一声,具体如何办全凭屈龙了。党委要求每个公社机关干部都要写一篇批林批孔的文章。干部们都有自己包的大队,天一明就要下乡,有的住在队里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回来。年纪大的干部多数都没写过文章,难度不小。王英和孙书记便把干部们都召回公社,举行了两次有大小队干部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大批判会,来推动全公社的“批林批孔”运动。会上要求各大队、社直各单位都要召开“批林批孔”大批判会,办“批林批孔”大批判专栏。公社机关要带头办。

会后,机关干部留到公社写大批判文章。屈龙写了前言,交两位抓运动的副书记审定。公社干部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找报纸抄,有的找人代写。行政秘书田溜、妇联副主任小娟、青年干部小苗都是自己写。他们写完自己的还要忙着替书记代笔。因为**谋害毛主席,叛国外逃,人们对他很痛恨,个个口诛笔伐也是常理,但孔子是大圣人,怎么和**批到了一起,很多人便有些糊涂。凡是清楚不了,糊涂拉倒。人们也不多追究,便把他俩的名字写到了一块儿。公社机关的大批判专栏很快办成了。文章都用毛笔抄写在大白纸上,贴在公社大门西边房子的后檐墙上。专栏有三丈宽,一丈高。刊头用红纸黑字写着“银河湾人民公社机关批林批孔大批判专栏”。边上贴了红纸对联。上联为“林秃叛国罪该万死”,下联是“孔丘倒推遗臭千年”。程书记和汪英、孙副书记看了都说办的气魄。

批林批孔是抓革命,是务虚;农业学大寨是搞生产,是务实。“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是毛主席的伟大指示,谁也不敢违抗。大家明白,抓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工作和战备。屈龙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各大队的团组织恢复起来,使团员、青年在农业学大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配合公社党委的中心工作。

公社团委有七人组成。除汪英魏夫两个正副书记外,还有一个副书记叫黄琼,参加过社教,是提拔的新干部,甚得孙副书记信任。党委给他的任务是抓知青工作。妇联副主任小娟也是参加过社教的新干部,主抓妇女工作。小娟,圆脸,自来卷发,好说笑。常把“z”音发成“e”音.把“肚”说成“dou”。人称“e”“dou”。这四个人在公社机关工作。还有个委员在银河大队任团支部书记,她叫甄红,上初中时是汪英的部下。为人泼辣,敢说敢干。他虽不在公社工作,但离公社近,常到公社走动,甚得汪英信任。团委的许多工作都长参与。其他两个离公社远,没有事是不到公社来的。

屈龙虽然上学时历任团的干部,在水库工地组建团委,建立团支部。但农村工作比工地和学校复杂得多。农村基层共青团的工作是和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公社的中心工作是上级布置下来,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中心。春耕夏管,秋收冬学大寨。在各个季节的闲暇,还有修渠筑坝、押水灌溉、修桥补路、民兵训练、农技培训、抗旱排涝、爱国卫生、计划生育、斗私批修、学习毛选,革命批判、纳粮征税、整理宅基地————,公社的行事日程排的满满的,干部日夜下乡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公社党委给每个人都有包队任务,要求干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通知,没有会议,一般是不能回公社的。公社一般只有行政秘书、党委秘书和会计值班。

农村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冬季。自古以来,冬季是北方农民最清闲的时候。秋收冬藏,麦子种上,一年的农活也画上句号,农民也该歇息歇息了,但时代变了,农民们不愿浪费这大好光阴,共产主义的美好画卷使他们热血沸腾。他们恨不得三年五载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勤劳勇敢淳朴的中国北方农民提出了“冬闲变冬忙”的口号。“农业学大寨”,茧手筑新图。川下打堤补坝,挖塘挑渠,搭桥修路,抗旱防汛;山上植树造林,挖鱼鳞坑,造水平梯田,这一切都搞得如火如荼。这一代人啊!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废寝忘食,流血流汗,日夜奋战,创下了万世基业。后代人啊!当你们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时,还能记得起他们吗?会不会笑他们太痴太傻?!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谁又能不用充满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而激情满怀呢?

屈龙尽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一投入这火热的生活便被它的热浪熔化了,化成了激流中的一颗小水滴。他觉得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魏夫是个新老干部都能接受的人物。公社党委很信任他,让他抓党的建设,抓组织工作,并协助革委副主任王青山抓生产。公社党委为了培养魏夫,提高他的威信,为以后的提拔创造条件,派他到龙脖水利工地担任营长,进行火线考验,并派一名党委委员协助他,真可谓前程似锦。他明白自己能到这一步,全凭自己的努力,他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没实现。但他最大的弱点,就是以我为中心,无论干什么都是为满足他自己的私欲,只要是有损自己的事,哪怕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再有利,他也不干。他这个缺点被他在工作中的魄力和出事的精明掩盖住了。后来,当他这个缺点被党和人民发现是,魏夫便马上从时代的列车上掉下来,并很快被人唾弃了。

汪英在银河湾公社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公社机关、社直部门、各大队都有他亲手选拔的新生力量,这些人都维护他的权威,听他的话。汪英敢说敢干,敢于承担责任。尽管他公开的、毫不忌讳得体新生力量的干部说话,甚至包庇他的错误,但有些对里面的人反而对他也产生了好感,甚至背后还夸奖他。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叫人难以捉摸。他的为人、他的作风叫一些人又狠又怕。他对团委的工作一般不过问,他了解屈龙的为人和底细,他对屈龙很信任,甚至有些尊重。他和魏夫是并肩王,他也了解魏夫的为人和能力。他对魏夫既合作又斗争。程高山最棘手的问题是各大队和社直机关的新老干部间产生了矛盾。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叫汪英出头摆平。在那种形势下,程高山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汪英的支持。

屈龙跟着程高山在公社老大难队的溪东大队住队。这个村的人靠岭而住,岭下一排泉水,岭如一头大肥猪,泉如猪肚下的一行猪**,因而人们把这儿的泉水称为猪奶泉,全村人都想法引泉入户,吃上了自来水。泉水甘甜,富含矿物质。经过这泉水浸润的溪东村人就格外聪明。每年考上大学的人特别多,在外工作的人也特别多。据统计,每年这个大队交的公粮还不够在外工作的人吃。村里能人多,外面又有人,很多工作不好做,干部也难当。岭上岭下土肥地沃,就是不打粮食。屈龙在这住了一段,山上山下跑了几遭,觉得这个大队若将山上山下的土地规划成方田,使路、渠、机井配套,实现“四化”条件很有利。他将这情况向县委抓生产的张书记汇报了一下。张书记原来抓宣传,就对屈龙很器重,听了屈龙地汇报便到溪东村做了调查。他到溪东村去的时候,有程高山和宣传部长王高陪同。他们看了后当场定下来,溪东大队定为县委宣传部、公社党委、公社团委抓的重点大队。

程高山和屈龙首先在溪东大队搞整党建党,从年轻党员中选拔了一个叫王大伟的人任支部书记,一个叫东方明的年轻人任团支部书记。

王大伟,十四五岁时就上了高中,在班里年龄最小,成绩最好,因糊里糊涂参加了一个有学生组织的什么反革命组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王大伟聪明精干,善于团结群众,乐于助人,群众威信高。程高山发现他是棵苗子,便培养他入了党,便提他为支部书记。

王大伟,个子中等,长方脸,棱角分明,衣服总是穿的整洁朴素,说话有板有眼,做事干净利索,遇事有主见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即便上级说的话,若他认为不对,他也决不盲从。凡是他认为应干的事,就非干到底不可。王大伟还拉一手好二胡,是村子里业余剧团的骨干和领导。干部群众都喜欢他。他任大队支部书记后,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他做了五件事,使溪东大队由落后大队成为先进大队。第一件,健全了党团组织,各个生产队建立党小组、团小组。并要求党团员在一切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团支部一周一次生活会,对不称职,群众有意见的党团员轻则批评,重则纪律处分。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运动,用毛主席思想统一全大队干群的思想,刹住了打架斗殴,聚众赌博,下神迷信的歪风邪气。第二件,从岭上往岭下修了一条大道,解决了自古岭上不通大路的历史。第三件,搞农田改造和规划,岭上岭下共规划八块方田,起高垫底,达到路直,渠通,田平,可机耕。路旁栽树,一块方田准备打一口机井。第四件,坡上载苹果树,嫁接野枣刺为大枣。第五件,发展社队企业,建起纸厂一个,机砖厂一个。王大伟干支部书记不到四年,使溪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公社,全县的先进典型。

汪英蹲的点是银河湾大队。银河湾大队是公社机关所在地,支部书记魏地是他提拔的新生力量。银河湾大队也是公社的一个重点大队,是历次政治运动的先进典型。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搞得轰轰烈烈,街头巷尾大字标语紧跟形势不断更新着内容。大队门口,用苇席做成的大批判专栏,图文并茂。群众大会三天两头开,高音喇叭革命歌曲不断。为了落实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号召,他们在生产上也想和溪东村比个高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的丰富,汪英也逐渐感到光喊革命口号,光抓运动的空虚。他逐渐认识到,如果生产搞不上去,革命就是空的,群众也会有意见。生产搞上去了,群众生活提高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都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吗?而幸福生活是以丰富的物质为基础的。他听取了魏壮,屈活这些老干部的意见,也和魏地组织人力往岭上修了一条大路,使农业机械和车辆能够上山。按照上级指示搞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精神规划方田,挖渠,打机井栽树,起高垫底,平整土地。在魏夫干支书时规划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大队还购进了拖拉机,收割机,组建了机械厂,编织厂,动工修建面粉厂,机砖厂,战备库。并设计三级提灌,准备引银河水上山。提出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口号。人们虽然仍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但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大家把各项工作都干得热气腾腾。革命大批判的不断进行,使银河湾的歪风邪气彻底杜绝。因为,谁也不想被汪英戴上永世不能翻案的政治帽子,遭到人们的批斗。革命真的变成了生产的动力。

世代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公社社员们从刘庄、大寨这些先进典型看到了自己的明天。他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子里,住在不知住了几代人的土窑里,吃着红薯面、玉米面稀粥和馒头,穿着黑、蓝、绿三色的粗布衣服,使用着、改进着老祖宗留下的工具,向大自然宣战,向贫穷宣战,用血汗浇筑着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是伟大的创业者,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代人!

大庆油田建成了。工业上由不会造一个铁钉,到能造自己的汽车,自己的火车、飞机。原子弹试验成功了,氢弹爆炸了,卫星也上天了。美英德法日等这些列强也不得不解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争相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个曾经先进的民族,落后了百十年,衰败了百十年,今天又以巨人的英姿踏上了世界舞台。

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广大农村蒸蒸日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哪个人不愿建功立业,为事业献身呢?献身事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一种时代精神。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