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布衣汉末行> 第四十六章 寻访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 寻访 下(1 / 1)

接下来的十天,伯仁在司徒丁宫、少府许相、车骑将军何苗的府邸中皆是一无所获,妞妞似乎人间蒸发了一般。日夜不断的探访,只是让伯仁知道了一些隐秘的事情,譬如许相有断袖之好,何苗喜好人妻,丁宫贪财胜过好色,不一而论。

洛阳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压抑感,七月中旬,何进以天子的名义,徒勃海王刘协为陈留王,罢免了司徒丁宫。士林集团似乎也累了,除了零零散散的人上书何进,请求诛杀宦官,居然再无一位有足够威望的人游说何进。

何进和十常侍原本紧张的关系似乎稍微缓和起来,但京师洛阳的兵力调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何进不断地清除军队中的隐患,在各个层面安插亲信。十常侍们则是牢牢把持着内宫,尤其是皇帝及妃嫔寝居的宫城——北宫。

令人耐人寻味的是,自从灵帝驾崩,何进大权独揽,何进就再也没有踏入过北宫一步。至于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南宫,何进每次前往也是有大批护卫在左右。

貌合神离,是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

虽然何进迟迟没有下手,士林集团也在观望事态的发展,但袁氏一族显然等不下去了。就在伯仁在朝中显贵中探寻妞妞下落的时候,太傅袁隗亲自手书一封信,送往并州牧董卓处,请董卓即日率军出发,前来洛阳诛杀宦官。袁隗给出的许诺是与董卓共同执掌朝政,以后朝廷政事取决于袁氏一族,用兵之事悉由董卓决之,至于何进,他会落到什么下场,并没有言明。

但只要董卓不傻,应该听得出袁隗的言外之意。如今,何进和袁隗皆是辅政大臣,执掌尚书台,袁隗眼下对何进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让何进自以为国家大事,全由自己来执掌,但却忘了,袁氏一族在士林中的巨大威望。和何进相比,袁隗缺少的只是军事强援,何进的外戚身份是优势也是劣势,全看怎么利用。

一旦袁隗和董卓联合,完全可以架空何进。当初,霍光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皆为昭帝的顾命大臣,除了金日磾早丧得以善终,上官桀、桑弘羊皆是败给了霍光,家族破灭。东汉的士林集团可是尝够了宦官、外戚专权的祸害,袁隗在这一点占据先天性的优势。

董卓得到袁氏一族的承诺后,没有片刻犹豫,当即出兵,渡河南下。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董卓并没有兴师动众地动用麾下的数万大军,而是只率领三千余精锐日夜兼程。

这样,一者足够隐秘,有希望在袁氏一族的协助下,对宦官先斩后奏,将生米煮成熟饭,到时,有袁氏一族的推波助澜,天下人将皆知自己为汉室立下的不世之功,自己有了和何进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二者,即使被何进发现,自己的三千余精锐也不至于引起何进太大的忌惮,有机会浑水摸鱼。当然,对袁隗,董卓诈称自己搜罗了两万虎狼之师,以坚定袁隗站到自己这一边。

七月二十日,董卓大军再次出发,与此同时,伯仁也将目光瞄向了新晋的河南尹王允,如果胡三没有欺骗自己的话,如果之前的消息都属实的话,王允的府邸是妞妞最有的容身之地。

对王允此人,伯仁的印象还是好的,原因无关乎气节。十常侍当权,多少人面对宦官势力选择委曲求全,王允是少数敢和十常侍针锋相对作斗争的义士。

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担任豫州刺史,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一同击败数十万黄巾,为朝廷立下大功。战后,王允发现张让与黄巾贼过从甚密,上书检举,结果遭到打击报复,一个月内下狱两次,太尉杨赐劝其忍让,王允宁死不从。

不久,杨赐徒为司徒,与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联名向灵帝上书,替王允求情,灵帝勉强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不许其将功赎罪,仍要治罪。中间遇到大赦,亦不得脱,直到数月后,经过三公的多番求情才被免罪。

后面的事情,世人更加清楚,谋诛国贼董卓,与吕布共同执掌朝政。但可惜,王允虽然善于隐忍,但却不明大势,加上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功败垂成,没能兴复汉室。

王允喜好豢养侍女在京师中也算出名,但名声一向很好,不像其他权贵,豢养侍女要么用于供自己泄欲,要么用于收买人心。王允令人教之以歌舞,好与宾客共赏之,少有唐突之礼。这也是为何伯仁把王允府邸作为最后一个要排查的地方。从心理上,能够在王允府邸容身,怕是妞妞最好的处境。

论人品,论秉性,王允是车骑将军何苗、司徒丁宫、少府许相、虎贲中郎将袁术、奉车都尉董旻、故太尉樊陵万般不能及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王允和卢植、皇甫嵩是一路人,所以,伯仁没有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对王府的人明察暗访,威逼利诱,而是直接送上了拜帖。

王允对于卢植也是欣赏有加,在王允看来,卢植的遭遇和自己很相似,都曾在剿灭黄巾的战斗中立下大功,都因为得罪宦官而备受打压,对于伯仁这个卢植的弟子,王允自以为还是有许多话可以聊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王允还是很愿意奖掖一下后辈,结下一个善缘。

“学生伯仁,见过使君。”王允如今是河南郡的长官,自然是称呼使君。伯仁有意和王允拉近距离,自然不会自称下官,而是以学生自称。毕竟,王允出身名门望族,饱读诗书,泛阅经传,在少年时便远近闻名。这根本不是朝中一些武人和买官者可以比拟的,一句学生也能说明来意。

王允自然深谙其中人情世故,当下也是呵呵一笑,回道:“早闻子孝仪表堂堂,器宇不凡,乃人中之杰,今日一见,方知子干(卢植表字)兄名师出高徒啊!”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