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王朝(1206~1290)
库特布丁·艾伊拜克1206~1210
阿拉姆沙1210~1211
伊杜米斯沙1211~1236
洛库一乌德丁·菲鲁兹1236
纳加女王1236~1240
穆仪兹丁·巴赫拉姆1240~1242
阿拉一乌德丁·欧苏德1242~1246
纳希尔丁·马哈茂德1246~1266
吉亚斯丁·巴勒班1266~1287
凯科巴德1287~1290
。。。。。。。。。。。。。。。。。。。。。。。。。。。。。。。。。。。。。。。
李荣、沈留成带领着还没有整训完毕的15万联合大军及本部人马6万,浩浩荡荡地开往德里苏丹国的边境,开始征伐德里苏丹国的战争。由于德里苏丹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我军所到之处,无不是攻城拔寨,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挡大军的进入。众多领土迅速地沦为我军的占领地,占领的城池官员全部更换成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度半岛官员及其带领的亲兵,而俘虏的伊斯兰教的士兵们全部集中押送到新首都海得拉巴,进行重新整编,防止他们重新沦为战争的炮灰。
当李荣、沈留成带领大军杀往敌军首都德里的半路中,终于遇到了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组织动员的本国15万精锐。两军在亚穆拉河附近的平原上展开了生死决战。开始几天双方都派出各自骑兵队伍进行试探性进攻,双方都有死伤,不分胜负。然后双方部队都开始建立去营寨准备长期的对峙行动。虽然李荣、沈留成比较着急等着北上帮助宋必成、王度减轻压力同时给他们送去足够的粮草,但是大军决战关系生死,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能耐心应对或者使用上我方的先进武器尤其是火炮的作用。
双方试探性进攻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地步兵会战,我军总是利用先进的抛物器及强弩对大军给以重大的打击,使得他们只要放弃面对面的会战,而龟缩在营寨中进行有效地防守。我军也只能远远对其打击而不愿意付出巨大代价进行强行进攻。
在敌军害怕伤亡不愿意决战的时候,只能望洋兴叹在外干着急。几次想要直接攻击营寨进行最后的决战而担心巨大地伤亡,甚至在夜晚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地偷袭活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敌军层层防守,非常严密,而且设计的陷阱比较多,最后在关键时刻,放弃攻入营寨的计划,只是纵火摧毁了不少外围营寨。
怎么才能让敌军主动进行决战呢?这成为李荣、沈留成天天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商量派出我军4万骑兵精锐,直接围攻敌军的后方首都德里,让空虚的都城产生恐慌心理,然后逼迫敌军跟我军决战或者撤退后退保卫都城。
无论敌军怎么选择,我军都要抓住关键有利的时机,主动对异动的敌军发起决战。当敌军想要迅速地结束战争,主动挑起决战,我们就要不惜代价同敌军进行最后的生死之战;或者他们选择适当地时机撤退,我们就要主动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发起攻击,而且胜算的几率更大一些。
于是,李荣、沈留成马上命令4万骑兵精锐迅速出发,直接对敌军的都城德里发起围攻,同时,命令各探马密切监视敌军这几天的异动,虽然从德里到这里有两天的路程,但是敌军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异动,要是他们安然地撤回到德里,为我们以后攻城也增加了不少难度。
经过5天的密切观察,我军探马终于传来消息,敌军已经有异动的迹象。从敌军营寨附近观察,似乎敌军有撤退的打算,许多营寨的士兵似乎在整理和装卸东西,都城被围的消息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波动,毕竟都城没有重兵把守,又加上他们的家属全部在都城,一旦都城失守,将对他们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李荣、沈留成急忙通过望远镜从高处观察,的确发现敌军跟以前的不一样之处,丝毫都在整理包袱,可能敌军已经下达将要撤退的命令,让各营寨做好撤退的准备。李荣、沈留成看在眼里,美在心里,看样子敌军知道都城被围攻,已经无心决战,而选择了后撤保卫都城的行动,这个绝佳的决战看样子不远了,在敌军撤退的时候就是我军全面进攻的时候,绝对不会放弃这个绝佳的时机。
李荣、沈留成经过短暂的商量后,马上命令围攻都城的骑兵留下1万人马灵活机动地作出攻城的大摇大摆地模样,而悄悄地调出3万骑兵,迅速回撤,争取以最快地速度赶回进行决战,如果没有时间赶上决战就在半路上拦截逃跑的敌军,不管是撤退的大部队还是经过决战而漏网的残余敌军,要全部给以歼灭,绝对不能放过一名敌军逃回都城而增加后面攻城的压力。
同时,沈留成亲自带领3三步兵及1万名骑兵(本身大营里面只剩下骑兵3万,而且都是印度半岛的联合骑兵,综合素质相对本部骑兵来说还是差一些,关键时刻也不得不使用上去,虽然会打折扣,但是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比步兵强悍很多)在敌军撤退的必经之地进行埋伏,然后跟尾随而来的大部队对其进行前后夹击,最后进行全面决战,一战决定胜负。
半夜十分,沈留成悄悄地带领3万步兵及1万名骑兵消失在黑夜中,要赶在敌军撤退的前面隐藏自己,避免敌军的探马发现我军的异动。虽然,不知道敌军打算什么时候撤退,但是从时间上推算应该不会超过2天的时间,也有可能利用夜色悄悄玩个空城计。但是,这些都随时逃脱不了我军派出的专业的侦察兵的眼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观察范围内,同时在各路口也布满了各种探子,只要他们想逃跑,除非从天上走这一条路,才不会被发现。
在沈留成他们刚刚消失了2个小时后,敌军非常狡猾地利用人们在半夜3点左右是最疲惫的最困的时机,开始悄悄地撤退了,但是,这消息迅速地被发现,马上传递到我军大营。李荣也马上命令大部队静悄悄地准备战斗,在黑暗中打理装备,准备对敌军进行尾随,然后进行攻击。
当敌军最后一队人马消失在夜色中的时候,我军的大部队也静悄悄地奔出了营寨,顺着敌军逃跑的方向跟随,在前方探马的一步步指示下,间隔了一大段距离,防止敌军发现我军的企图。
就这样在黑暗中熬过3个多小时,夜色开始消退,清晨的阳光逐渐地出现,当敌军误以为已经把我军远远地留在大营中而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从前方冲出了一只队伍向他们杀来,前方飞奔的1万铁骑迅速地杀入了敌军的阵里,引起了一阵混乱,后面3万步兵也随后赶到,双方立刻进行了混乱中的大厮杀。
正在此时,我方尾随的大部队也及时赶到,从后方对敌军迅速展开包围阵势,十几万大军突然从后面杀入,其气势是非常地壮观宏伟的。敌军前后受到突然攻击,阵脚立刻被打乱,各军乱成一团,又加上经过没有休息一整夜的急行军,本身就陷入疲惫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冲入阵中的我军搅得分不清敌我,只能各自为战。
当我军大部队加入其中后,许多敌军开始陷入无边的恐慌中,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的倒下,许多人开始放弃了抵抗,迅速地开起来小差——开溜了。随着逃跑的人员逐渐增多,而反抗的士兵越来越少,敌军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拥有骑兵的敌军纷纷奔跑,离开了混乱的队伍,拼命地往都城的方向逃走,估计是敌军的高级军官及卫队人员,在他们的骑兵掩护下跑的最快。
李荣、沈留成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理会这些了,只能慢慢地收拾剩下的残局。当大面积地反抗结束后,敌军是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战死的战死,逐渐分地很清楚了。打扫战场的工作就交给5万后勤部队,李荣、沈留成带领部队精锐马不停蹄地赶往敌军都城,要兵贵神速地拿下敌军的都城德里,让都城在得到本国人马全军覆没的消息的同时,陷入恐慌中,不得不接受都城即将要被攻陷的事实,而放弃抵抗;这个时候就算要拼命地抵抗,也是最慌张最紧张最薄弱的时候,城墙将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攻取,因为大家都在忙于算计自己的小算盘,怎么才能保命,还有谁去考虑守城呢?
逃跑的敌军骑兵队伍也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刚刚才脱离我军的追杀,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迎面赶上了3万骑兵的迎头一击。3万大军对付一堆残兵败将,那是轻而易举地事情,大军一到,都不得不放下了武器,因为已经是无力在进行抵抗,就算要抵抗的人全部霎间被砍下马了,其他的只能乖乖地下马受降。
见势不妙反应很快的也最终没有逃出3万精锐骑兵的魔爪,还没有奔走多远,许多士兵就被强弩射下了马,其他的也只能接受投降的命运,其他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有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他为了保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接受无情命运的打击,成为我军高级俘虏中的一员。
李荣、沈留成从后面赶上了3万我军骑兵及其俘虏的人员,留下几千步兵收拾残局,然后携带着高级俘虏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赶往德里城。(由于明天有事情,就强行把一更分割成两更了,本来一章的内容分成两次上传)
(补充思考:中南亚是宗教的汇集地,导致各种宗教汇集一起,“优胜劣汰”,比较激进的宗教生存下来了,而比较温和的人佛教倒是被淘汰出局,从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彻底地消亡了,反而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发芽生根了,这是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家可以仔细地研究一些,为什么这个地段宗教众多,为什么许多宗教都如泉水般地喷涌而出,佛教为什么在印度本地消亡,其他极端的宗教反而有市场呢?难道是适者生存吗?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起主导?)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