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谁的青春不心疼> 第七章丁香花的怨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丁香花的怨恨(1 / 1)

我只是静静的等时光,却不想等来的是忧伤。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近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老胡同志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洪亮的说到,生怕教室太大,学生太多,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听到他声音中传播的知识。

“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了解过戴望舒先生的,如果有了解的请积极举手发言”

全班一片寂静,没有任何人准备起来回答老胡同志这个自认为很有内涵实在极度无聊加白痴的问题。为什么说白痴呢?关于戴望舒这个所谓先生的知识书下面就有简介,大家都不是书呆子,一眼就瞄到了的事,还要大张旗鼓的提问真是无聊。

“同学们,沉默是金,你们现在绝对是有着价值千金的身价”老胡同志现在对我们这群学生极度无语了,用他那高大上的文化储备对全班七十八位同学冷嘲热讽,不愧是文化人,嘴里绝对不带一个脏字。

这时我那可**的小班长做不住了,举起她那肥嘟嘟的小手,庄严的对老师和全班宣告,沉默是为了给迸发积聚力量,我并不是不知道,我只是需要时间去组织语言,你们傻眼了吧!

小班长用她那软绵绵却身音很清晰的话语将戴望舒的简介说完,“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债》,《卖艺童子》和《母**》,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班上那些以后在全年级都闻名的百度小王子和百度小公主开始用他们那举起无双的速度将戴望舒的一生搜了出来,小班长的话很百度一模一样,看来我们的小班长是用心去预习的!值得全国学生学习。

小胡同志不知道小班长回答的和百度一模一样所以还挺有兴趣的发问道还有没有人进行补充的,请举手发言。

响应老师的号召,顺便准备调侃调侃老师一下的我光荣的举手了。

林夕同学还有补充,请林夕同学发言。

我全神贯注的回忆到刚才快速记忆的资料回答道:“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空间,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债》,载《半月》第1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我在说这一段的时候特别的加重了语气,生怕别人不知道戴望舒也不是个好学生。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年1月第3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文协”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5月30日,与杨静(丽萍)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老师我回答完了。老胡明显楞了,僵硬的回答道请坐。

我自然而然的向张禾望去,我出这个风头只不过是想用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引起她的注意。果然,她也被我惊呆了。

张禾看着林夕,第一次觉得一个男孩儿如此有才,跟百度有的一拼。林夕的身影在张禾的世界又清晰了一分。

林夕看到自己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就转过头来,带着傻傻的幸福。却不经意间看到了小班长眼里的愁怨,林夕无语了,林夕不知道怎么把这位小姑凉给惹啦,林夕觉得真是躺着都会受伤。

陈香恨死了林夕,心里骂着林夕,有什么了不起的嘛?不就是出了个风头嘛?有什么好得意的,还冲我笑,笑什么笑,不就是回答的比我多嘛?我记住你了,小王八蛋。

就这样,一个美丽的误会诞生,陈香的世界里有一个坏坏的林夕安安静静的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