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不如暂时收下这批财物,安定杨锋的心,等到战斗结束之后,再原封不动的奉还。
“感谢杨洞主费心了,”廖化话锋一转,“我们进入大营的时候,似乎听到营外有争吵声,叛军到营外挑战了?”
杨锋一脸苦相,“还不是祝融夫人,从我带兵来到这里筑营开始,她就来到营外挑战,她的兵力没我多,可她总是邀请咱们的将领上阵决斗。”
“我遵从将军的命令,高挂免战牌,按兵不动,全力备战,但是,祝融丝毫不气馁,每天都来营外叫阵。”
杨锋叹了口气,“骂我也就算了,这泼妇居然还骂廖将军,骂的可难听了,将士们几次求战,我快压制不住了。”
廖化点点头,“杨洞主做的很对,你放心,我迟早会帮你出气。”
“祝融出城骂阵的时候,统率多少将士,三江城的总兵力,又有多少人?”
杨锋确实做过调查,他回答道:“叛军骂阵的时候,我也曾观察过,祝融的行动很有规律,每一次都只统率五百蛮兵。”
“至于三江城的守兵数量,”杨锋的语气有些不确定,“原本城中大概有二百守军,祝融统率上千兵马入城驻防之后,叛军再没有其他部队过河了,据我判断,守兵数量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人……”
也就是说,即使汉军重创甚至全歼了祝融带出城的这五百将士,也不会影响三江城叛军的守城实力,敌军完全有能力继续派兵出城袭扰。
祝融嚷嚷的再厉害,她的行动不会撒谎,她对汉军还是有些敬畏,因此,保留了实力。
在廖化看来,要么不打,决定要打,就得重创叛军。
至少得打痛三江城叛军,让祝融没有办法在决战的时候,从城里出偏师,配合蛮兵主力作战。
廖化并不准备集中力量攻打三江城,一旦汉军发起攻城,必然会露出破绽,如果不能快速夺下城池,决战就可能提前在不利的态势下展开。
而且,汉军彻底歼灭守城的敌军之后,将士们的锐气也会受到影响。
一旦三江城易手,蛮兵很可能不会再过河了。
最好的结果,是汉军设置埋伏,重创了三江城兵马,让城里的叛军丧失作战能力,但是,又给叛军留下了三江城这座城池,让敌人产生顾虑,这样一来,叛军在决策的时候就会被动很多。
权衡利弊之后,廖化说道:“祝融再向将军邀战的时候,杨洞主不妨派人出战,记住了,只许败不许胜。”
杨锋不理解廖化的命令,迟疑道:“这条命令执行起来倒是不难,只不过,阵前比斗一旦失利,恐怕会挫败将士们的士气。”
“咱们军中有半数兵马是新投诚的秃龙洞兵,这些蛮兵对咱们的归属感很弱,仅仅因为家属留在秃龙洞中,受到咱们的控制,才听从咱们的命令,一旦部队士气下降,恐怕会出现大麻烦,请将军三思。”
廖化身边的关兴也连忙插嘴道:“没错,既然是战前比斗,两方比的就是一口气,咱们汉军可不能示弱。”
“请廖将军允许我出战,让那祝融夫人尝一尝我大刀的厉害,击败敌将之后,我军再趁势杀出,必然可以重创叛军。”
廖化并没有解释自己的想法,拒绝关兴之后,他再次看向杨锋,语气坚定:“记住了,只许败,不许胜。”
杨锋耸了耸肩,说道:“我明白了。”
回过头,杨锋招呼自己的三儿子,“廖将军的命令,你都听见了,祝融必然还没有回城,你立刻披甲出营应战。”
“注意防范祝融夫人的飞刀,切记,保护好自己。”
杨锋第三子领命离开之后,廖化说道:“决战的日子不远了,请杨洞主安排将士们准备安营扎寨的物料,营造出一副大兴土木的模样。”
杨锋点点头,“将军放心,我一定命令将士们尽快扩建营盘,为主力部队搭建好营地。”
廖化摇了摇头:“我只要求你准备物料,并不需要扎营,而且,所有的物料都放在后方的两座大营中。”
廖化的要求让杨锋费解,他倒也没有询问,立即去找部将下命令了。
准备物料的重要目的,确实是为了扎营,但是,廖化的另一个计划,就是引诱三江城的叛军出城偷袭。
汉将在比斗中连续输给祝融,即使对方再小心警惕,也难免会产生轻视之心,祝融未必能够忍住偷袭汉军的诱惑。
汉军每一座营寨中,都有五百名士兵,叛军想要偷袭得逞,必然需要动用主力。
等到祝融带领重兵出城奇袭的时候,汉军就可以想办法重创来犯敌人。
即使祝融保持警惕,不上当,汉军也没有任何损失。
汉军确实是这么备战的,军中每天都在进行大量兵力调动,进山砍伐木材,搬运物料。
但是,廖化动用的士兵,都是那些秃龙洞战事后投诚的蛮兵。
汉军老兵都在养精蓄锐,随时待命。
按照命令,杨锋三个儿子和一些重要部将陆续和祝融交手,但都败给了对方。
祝融的枪法很凌厉,廖化的那条命令纯粹多余,许多将士仅仅从对方手下逃生,就费劲了全力。
就这样,祝融连续挑战了汉军三天,汉将们连续败了九阵。
第四天开始,汉军再次高挂免战牌,不再应战。
连续的胜利让叛军愈发自信,骂阵的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但是,敌人却迟迟没有对汉军存放木材的营地展开偷袭。
直到第七天的午夜,祝融终于按耐不住了,倾尽三江城的兵力出城,他们绕过了正面的两座汉军营地,偷袭后方存储物料的营地。
然而,汉军早就布置了应急反应措施。
等到叛军杀进营地之后,守营的汉军立即缠住叛军,同时,发出示警。
收到信号,汉军主力陆续赶到现场,合围了蛮兵。
蛮兵偷袭部队的兵力不算少,他们的战斗力却比不上养精蓄锐的汉军将士。
遭受合围的时候,敌军人心惶惶,错过了最佳逃命时机。
祝融虽然骁勇,在火光中左冲右突,但她始终没能杀出重围,汉军的包围圈不断收紧。
眼看叛军全军覆没,廖化不顾关兴的阻拦,命令将士们让开了一道口子,放祝融和少量叛军突围。
尽管出城偷袭的上千叛军几乎遭到了全歼,敌人还是有数十兵马退回三江城,与守军合军。
放走祝融,倒也并非廖化本人的妇人之仁,在他看来,只有祝融活着,才能引诱叛军渡河,事实上,叛军也是这么做的。
汉军围歼叛军后的第三天,叛军开始在岸边集合,准备渡河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