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三国志廖化新传> 第200章 上庸尾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0章 上庸尾声(1 / 2)

这场十面埋伏之计,其实是重重偶然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把孟达和申耽二人放回上庸城的时候,廖化就已经打消了强行攻城的念头。

申耽和孟达两人是汉军降将,和魏军将领之间有很深隔阂。

从人性上看,两位降将越是劝说,并且支持魏军守城,魏军对于守城一事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大。

汉军通过展现攻城的决心,逼迫魏军作出突围决定。

城外三座大营的布置,是一个虚招。

无论是城西、城北未完工的石墙,还是城南那些闲置的攻城器械。

这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就是诱惑守军攻击。

廖化可不愿意拿自己宝贝将士的性命去和曹魏拼消耗。

为了这个目的,廖化不仅大肆抽调民兵战俘,就连房陵储粮也面临着巨额消耗。

这一切,都为了展示汉军势在必得的决心。

廖化知道自己的想法,但是魏将不知道啊。

因此,敌人进攻了城北石墙,试图瓦解汉军的包围。

在这场进攻中,守卫北墙的王甫成功完成了防守任务,在城西丁奉的支援下,拼着巨大伤亡,守住了石墙。

这也给敌将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石墙对汉军来说,很重要。

事实却并非这样。

汉军在三座大营里安排了大量执行特殊任务的汉兵。

这些士兵们的目的,是成为魏军俘虏,混进城里的战俘营地,煽动俘虏们,准备配合汉军夺城。

为了避免个别汉兵身份暴露,致使所有人被一网打尽,每一名汉兵都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任务执行者。

利用魏军的突袭,汉军成功通过俘虏的身份,进入城中。

事情远比廖化想象中更顺利。

大部分汉兵进入了战俘营,另外却有一名入城的汉兵,获得了自由。

原因很简单,这名汉兵,是孟达部将李辅的朋友。

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近两千家将士跟随他一起叛逃。

但是,还有不少孟达旧部跟随邓贤进入了熊山。

并不是每一名孟达旧部都对孟达忠心耿耿。

随着时间推移,感情会淡化,即使忠诚孟达的将士,也有许多人被廖化的人格魅力吸引,立场发生转变。

这名利用李辅交情混入城中的汉兵,就是这样一个人。

汉兵在战场上正好遇到了李辅,被顺便带回了城里。

战事发生前的每一件小概率事件,都是最后那场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获得自由的汉兵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一直潜伏在城里,试图与俘虏联系。

然而,魏兵对俘虏的防范意识很强,汉兵的多次尝试都失败了。

通过李辅,汉兵偶然知道了魏军的突围计划。

汉兵以斥候的身份离开城池,把情报告诉了廖化。

斥候提供的情报缺乏细节,但已经足够了。

得知魏军可能有大行动,廖化紧急下达了备战命令。

上庸城下的所有汉军都被调动了起来。

在汉军的计划中,魏军会从东门突围,所以,备战的重点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城东。

廖化和王甫重兵驻扎城北大营,关平统帅生力部队在城南大营外守候。

除了伏兵,汉军还布置了大量侦查部队。

西门和北门的士兵并没有轻举妄动。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城西大营由丁奉统兵,只要魏军发起突围,丁奉就会迅速突袭上庸城。

原定计划中,魏军必然会在突围过程中受重创,汉军衔尾追杀,足以大破魏军。

然而,魏军主将比廖化想象中更大胆,敌人不仅要突围,还想偷袭汉军。

敌军的进攻方向,是城南大营。

斥候先魏军一步,把情报告知了廖化和关平。

廖化对关平有信心,汉军有了准备,必然可以顺利击败魏军。

计划有变,将领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丁奉的任务变得更复杂,廖化命令爱将出其不意攻克上庸城之后,立即带兵东进,封锁南门,切断敌人的后路。

为了达成战术目的,丁奉可以暂时放弃对俘虏的救援,以及重点要害部位的控制。

廖化和王甫两人,并没有参加夜间的合围。

魏军的野心不小,廖化同样产生了全歼敌兵的雄心壮志。

根据廖化对上庸地势的了解,他立即和王甫两人在北撤的官道上设置了伏兵。

甚至于,为了让魏兵得不到休整,徒劳消耗体力,汉军在沿途留下了多支部队,专程负责阻击。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