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部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乘坐着女娲I型宇宙运输舰经过18个小时的航行后就到达了月球人类基地。在运输舰与基地进行接驳后8000多号人在庞主任的带领下走向了这座人类第一座正式的外空基地。
这个月球基地总建筑面积达1亿多平方米,可供人类无防护活动的区域达1万多亩,总体面积超过中国一个小型地级市的规模。要说这8000名科研工作者住下绝对是小问题,硬是要塞的话估计塞个20万人都可以,不过要加上科研设备,人类维生设备,防护设备等等要进行正常工作的话1万5千人是这座基地最饱和的极限了。在基地宇宙接驳港不远就有一座不小的广场,不同于地球的广场是岩石地板或者水泥地,在这个广场上全部是金属的防滑地面。
由于以前7号研究所的庞所长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研究中心的主任,成为了一把手,胡总监和一位名叫李阳的人被任命为副手,三人一起共同管理这中国最大,最强的科研机构。在庞所长的带领下,8000人整齐的站在广场中,龙翔特殊部队战略运输队的战士担任升旗手,在雄壮的国歌中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式飘扬在月球人类基地。
进驻仪式完毕后根据安排好的部门在各自领头带领下步入这座气势宏伟的人类基地。首先各自来到安排好的单人宿舍,每个普通科研工作者都分到了1室1厅带厨卫的豪华单人宿舍,要是管理层还多一间客厅和一间书房。除了个人用品植物书籍等月球二级基地造不出来的东西外宿舍的其他东西早已齐备,只等人员入住。而且由于月球人类基地的无尘环境让宿舍除了豪华外格外显得干净,而蓝白色的色调显得很是科幻。
在放置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后众人立刻赶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由于基地庞大,加上初来不熟悉,因此每个科研人员都分到一个类似手机的导航装置,在这个小巧实用的工具上可以很快找到自己去的地方,而且这个小东西还有很多其他功能。
月球人类基地一起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科研区,综合区,军事禁区,生活区。目前科研人员除了金属禁区不允许进入外,其他三个区都可以自由出入。自己宿舍所在的生活区离科研区并不太远,步行10几分钟就可以到达。
从运输舰上行驶过来的装载车正在人类基地的通道上把一箱又一箱的仪器设备和物资装卸到指定的位置,而各个组别岗位的科研工作者也把集装箱中那些自己熟悉的仪器和物质安放到位,整个基地没有一个闲人,正在高效的完成着早已经计划好的工作。能够被挑选上的本来都是在各自领域杰出的人物,自然懂得时间的宝贵和工作的积极性。
一星期后,月球人类基地通过中央的许可被正式命名为嫦娥基地。通过一个星期的工作,各项仪器和物资已经安放到位,明天就可以正式开始工作运转了。晚上,在嫦娥基地餐饮中心,由科研人员自己制作的水饺当做庆祝晚餐的聚会进行的很是热烈。说实话,搞科研的对于厨艺还真没几个精通的,虽然基地餐饮中心有着完善的餐饮设备,可是被这般科研杰出人物弄出来的饺子可谓是千奇百怪,造型奇异,有些饺子估计就算是几十年的大厨都很难辨认,不但外形怪异,关键那个头简直顶的上半个地瓜了,那面皮厚度估计能防御手枪的射击。不过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毕竟明天就要开始在月球进行科研工作了,他们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心情好了自然胃口就好,饺子再怪异总之也是面和馅料做的,毒不死人。
由于月球的自转原因,基地是设置在月球的背光面,所有基地并没有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在这里白天和黑夜是根据中央控制电脑按北京时间来处理的。白天的时候基地上空的宇宙保护壳上会散发出模仿日照的光线,还会根据时间的不同调整关照的强度。晚上的时候宇宙保护壳会停止发光,露出透明的本面目,大家很容易从基地中观看那美丽而神秘的宇宙,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和污染,那深蓝的深空和颜色各异的星光是所有科研工作者闲暇时间最喜欢观看的景色。而基地的模仿地球重力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人类失重的问题和身体的不适。连基地空气调节装置也是模仿地球而来的,就是氧气含量稍微多了点。
由于基地本身环境跟地球就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很多植物和生物学家就带来了许多鲜花,植物和温和的小动物。基地几条主要通道早就被种满了各种树木,通道边间隔不远的绿化带里的池塘中还有很多颜色鲜艳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在中央广场边的中央公园里你甚至可以看见各种鸟类和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兔子。正式这种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环境给了这些进行紧张而严谨科研工作者一个放松的好环境。
对于生物和植物科研工作者来说,整个基地就是一个新大陆,是他们的诺亚方舟。由于人类到来之前这里并没有任何生物或者植物,所以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循环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刘得贵是来自湖南农科院的一位研究员,早先师从中国伟大的农业导师袁隆平先生,后来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了中国科技部研究中心担任农业项目组的副组长。由于自己出身农民家庭,深深知道粮食的宝贵,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让人们吃好吃饱绝对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出现的时候导师给他准备了众多珍贵的种子和完善的资料,甚至连上好的泥土也满满的装了几集装箱。导师年纪大了,并不太了解月球的环境,怕自己的学生到月球后没有合适的土壤研究自己的课题,这几箱子散发着自己故土味道的泥土就是导师是祖国是人民对自己的深深情意。
刘得贵蹲在基地右面的培植基地里,手里抓起一把从故乡湖南空运到月球的土壤,仔细的闻了下属于故乡的气息就站了起来。打开跟其他工作人员携带的综合检测仪后对自己携带的土壤和经过科学改造的月球表面土壤进行了成分检测。整个基地可有8000号人,如果在研究的同时能早点生产出自己出产的食物和蔬菜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国家和后勤的负担。刘得贵知道中国目前只有一艘女娲I型宇宙运输舰。不但负责运送嫦娥基地的后勤补给还有各种后续科研物资,还得经常参加救灾和军事活动。
让人意外的是月球的土壤经过化学改造后成分跟地球的土壤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肥力稍微差了点,而自己带来的地球土壤在这里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根据自己和同事仔细的检测和分析后觉的可以进行播种了。
培育中心有独立的气温气象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分单元,分面积进行各种气象条件培育。刘得贵有信心凭借这些先进的设备在不久后收获第一批嫦娥基地自产的粮食蔬菜,他首先选择种植的就是土豆,黄豆,玉米等高产耐受型粮食。在嫦娥基地最珍贵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淡水。虽然基地有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可是淡水的损耗依然存在,而这些淡水就需要从遥远的地球运送过来,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如果一旦开始大规模种植植物和粮食,对于淡水的消耗量可不是一点半点。
地质科研组的科研人员正着手研究着这个课题,从月球表面采集过来的土壤样品来看里面还是含有一定程度的水分,这就证明月球确实存在水。而这个水到底是以液态的方式存在呢,还是固态的形式,在哪里?到底能不能利用?就成了地质科研组首要的科研任务。
一旦嫦娥基地解决了水资源的难题,那对于基地以后的发展和扩大可谓是帮助极大。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地质科研组的研究人员一起有20多位成员,每天白天他们分成四组,穿着宇航服,月球车装载着各种勘察仪器朝基地周围四处勘察。晚上回来后把白天采集的矿石和土壤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取样。完了后还要开个一个总结会议,总结下今天的工作情况,预测下哪里才有最紧缺的水资源。
嫦娥基地从一开始进行正常运转后就进入了紧张,高效,秩序的工作氛围,听到庞主任的汇报后,1号首长他们终于放心了。
人类终于向宇宙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