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赶回武昌
随着朱棣迅速的在武昌立足,并且建立了暂时的政权,相对于应天的朱允炆政权,不单从地域上,军力上还是人脉上都有不小的优势,较之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初始时的状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武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也是十分重视的,所以武昌也是大明的重镇之一,而被朱棣接收之后,再加上那些不甘心就此没落的原朝廷重臣的热心辅佐,整个武昌政权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
这天,朱棣在翟雨时走了之后,仔细的看起来现在手中的翟雨时送过来的关于各地藩王藩地驻军的整合事务。
现在的朱棣,收到了现在大明所有有兵权支撑的藩王的支持,朱棣在武昌宣布即位之后,曾经召集自己的这些兄弟,他明确的对自己的这些兄弟说,等将来定鼎之后各藩王的权势是一定要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在军权上,但是朱棣同时也向自己的兄弟保证,只要这些藩王将来在自己的藩地上不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他朱棣是一定不会为难他的这些兄弟的,而且朱棣也在其他方面增加了补偿。
这些藩王也都明白,削藩是新即位的皇帝的首要要务,也就有了心理准备,见到现在朱棣的这番表态,在加上也没有别的选择,也都是放下了处身立命的军权,将各自的信物,交到了朱棣的手中,以便让朱棣可以更加迅速地加强自身的势力。 使的朱棣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对中原的真正的完全统一。
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大多数都集中地北方,为的就是更好地防御北方,主要是蒙古人的南侵,所以,可以说大明朝的精兵,大多数就集中在这些藩王的手中。 像朱棣本身就是代表,还有像辽王、代王等。 麾下也都有数万精锐。
朱棣在取得各藩王的实质性支持之后,调集各地藩王军队就是现在非常重要的军务了,在翟雨时的协助下,朱棣在不影响北方防线地前提下,抽调部分藩军调往几个地方,其中河南,武昌还有原蓝玉驻防的西北是三个主要方向。
朱棣手下也算是猛将如云。 但是毕竟原先只有一地之域,所以显得实力强大,但是现在掌握在,和即将掌握在手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特别是军力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有经验的中低级军官更是奇缺,翟雨时这次送来的就是关于这方面的。
这份报告上说,随着原先接收的武昌驻军。 就地征军所得,还有陆续赶来的一些藩地地藩军的到来,整军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翟雨时也知道朱棣关心的除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之外,就是对这支队伍的控制了。
朱棣也是带兵之人,也明白如果只是统兵地大将是自己人。 甚至是自己的话,仍然不能保证这支队伍能够完全忠于自己,只有在中低军官这个层面充斥大量忠于自己的人才能确定保证这支队伍的归属。
所以,朱棣在头疼了一阵之后,也就想到了自己对虚夜月的一个承诺。
想着,想着,不觉的泛起一阵苦笑。
那天,当载着原先正派联盟的船只驶进武昌之后,朱棣对这些人虽说不是热情接待,但是毕竟不算冷遇。 就是对于西宁派。 在听说了叶素冬的事情后,也没有了怨恨。 命令手下人好生安顿这些人。
但是,当天晚上,虚夜月却跑来见他。
由于虚若无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朱棣对虚夜月也是爱屋及乌,再加上虚夜月本身就是个讨人喜欢的精灵,所以朱棣对虚夜月提出地一些要求可以称得上是有求必应。
当然了,虚夜月虽然好动,但是却也是有分寸地人,从来不在大事上给朱棣捣乱。
虚夜月一直没有忘记当时当着李帆的面许下地愿望,那就是让原先和自己齐名的庄青霜变成自己的丫环,现在见到机会来了,自然是不肯放过了。
她想请朱棣以治罪的名义,暂时控制随同庄青霜一道赶到武昌的人的行动,好给她创造机会。
朱棣对那些人的来历非常清楚,而且在僧道衍的说明之下也明白了叶素冬的苦心,心中也早就没有了对叶素冬的忌恨,相反他对于这些人还是报以很大的急切心理的。
但是,朱棣听出了只要有这个类似于恶作剧的小报复,在感叹虚夜月的心思的同时,也对庄青霜感到一些惋惜。
他不是不明白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对于庄青霜一直有着很强“兴趣”,要说以原先庄青霜的身份,配上自己的儿子还是很可以的,但是朱棣更明白,虚夜月这次绝对不是闹闹就玩了,对于这些小女生来说,确实看似玩笑的事情越有可能当真。
朱棣自然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破坏和虚夜月之见的良好关系。
虚夜月是个纽带,她一头连接着虚若无,一头连接着李帆,怒蛟帮甚至意味着整个长江流域。
所以,虽然觉得有些好笑,但是还是答应了替虚夜月演好这场戏,并且私下里还嘱咐过朱高炽。
而且,朱棣也清楚,虚夜月的目标就是庄青霜,至于那些他看重的人早晚还是要回到他自己的手中的。 朱棣也相信,庄青霜是会很快的认识到自己该做的,也就是说虚夜月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所以朱棣也不在意等上两天。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朱棣没有想到。 李帆和虚夜月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赶来,并且虚夜月在见到自己的丈夫,父亲没有回来,所以就生出了随同前往怒蛟岛地念头,并且有不可收拾的景象,所以没有李帆的最终拍板,庄青霜的这个事迟迟没有结果。 到现在急着用人之时,朱棣还真是有些着急了。
这个时候。 外面有人接近,朱棣听出是谁,揉了揉额头,轻声的说:“是三保吧!”
外面传来一个尖尖,略带些许阴柔,但是听在耳中又十分有力度的声音:“启禀万岁,正是马和!”
朱棣说:“进来吧!”
从外面进来一个。 二十多岁面白无须,却一脸英气的人,正是朱棣口中地三保,马和马三保!
也就是后来名垂青史的大名鼎鼎地郑和!只是现在还没有蒙朱棣赐姓为郑。
朱棣说:“三保,坐下吧!这些天你替朕整顿军务,着实劳累了一些!”
马和低首,说:“不敢,能为万岁效力自是臣下的荣幸!”
马和虽然是个宦官。 但是却并不等常于后世人中对于宦官的一些认识,他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很得朱棣赏识,而朱棣也没有将马和定位成一个奴才,而是充分的让马和发挥自己的才干。 做为朱棣最贴身的近臣,马和在军务上也是有着不小的功力。 所以在僧道衍、张玉北上之后,朱棣派了他最信任地马和去亲自处理整顿军务的事情。
朱棣说:“三保,朕找你来就是想问问,目前军队整顿的如何了?”
马和条缕清晰的将情况做了介绍,当然最后还出向朱棣禀报了这个正让朱棣头疼的事情。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