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十五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五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2)(2 / 2)

雷锋是解放军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1962年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他同普通人一样做着普通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又是伟大的,他能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大公无私,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由于雷锋的光辉思想和优秀事迹,他成为新中国时代的英雄和一代青年的楷模,甚至成为全世界青年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典范。

中国什么时候拥有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1962年12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2万吨压力的水压机,这台水压机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的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件。

这台水压机是中国在设备不足、没有经验的困难条件下,依靠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自行研制成功的,是中国机械工业中最大的一台锻压设备。

这台水压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的空白。

国际上万吨水压机的重量一般都在3000吨左右,但中国自制的水压机却只有2200吨,成为世界上体重最轻的一台万吨水压机。

中国代表团哪一年首次参加亚运会?

1962年8月24日至9月4日,第4届亚运会在印尼雅加达举行,参赛国18个,实际到会16个。

考虑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主办方印尼以外交部门拒签方式拒绝会员国以色列和台湾参赛。

国际奥委会在美国人艾弗里·布伦戴奇的支配下,打着政治不得干涉体育的口号宣布不承认第4届亚运会,并宣布不定期地禁止印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印尼总统苏加诺当即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并在9月发起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知识青年下乡是怎么回事?

1963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持不懈地搞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动员和组织城市青年下乡,主要是要安置城市待业青年和配合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组成部分。

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召开了六个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会议,周恩来在接见会议代表时指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大事。

各大区、省、市、自治区都要做长远打算,编制15年安置规划。

这次会议指出,在今后15年内,每年大约100万左右的青年学生需要有计划地安置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年龄可以由18岁放宽到16岁,条件是能够独立生活。

安置的方向是插入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其次是插入国营农、林、牧、渔场,再其次才是建立新的国营农、林、牧、渔场。

1962年、1963年两年,有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乡插队。

1964年,全国又有30余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中国第一次核爆是怎么成功的?

1955年初,中国开始创建核工业。

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下,中国制定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把发展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

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纷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

开始时,在核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苏联曾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并签订了有关协定。

可赫鲁晓夫以“老子党”自居,反对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美、英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是对中国严加防范。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经过3年的努力和奋斗,突破了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于1964年4月浇铸出铀和钚毛坯,随即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的模型和实弹。

很快,国防科工委和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制定了第一次核爆炸的整体方案。

中央把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试验的起爆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零时。

15日深夜,有关操作人员完成了原子弹装置的核部件装配、上塔、插雷管几个工序后,现场所有人员便撤离靶区,等待“零时”的到来。

随着距试验装置23公里主控站计数器的“零时”报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

接着,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了。

试验结果证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各种零部件、组件和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各种测试方法和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谁提出“四化”和“两步走”方针?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是他正式向全国完整地提出“四化”这个号召。

也是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西藏自治区于何时成立?

1956年,西藏建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几年后,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线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农业连续6年获得丰收。

解放前,西藏没有一座工厂,而到1964年年底,全区已经建立水电站、汽车修配厂等许多现代化中小型工厂。

修筑了15000多千米的公路,建立93处邮电局(所),改变了西藏交通邮电闭塞的状况。

全区已经建立中学7所、公办小学86所,还建立了专门培养藏族干部的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政干校和师范学校。

建立了设备比较完善的医院15所,免费为西藏人民治病。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会议期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作工作报告。

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标志着什么?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它是由人和动物的胰脏中一种岛形的细胞群分泌出来的。

胰岛素能够促进人和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

从1958年开始,我国科学工作者向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世界难题发起了冲击。

当时,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也在进行这项研究,已经探索了二三十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项十分复杂艰难的工作。

一个牛胰岛素分子由777个原子组成,要把一个个不同的、按照严格秩序排列的氨基酸连接成链,就得像用一块块砖砌万里长城一样。

胰岛素分子十分微小,只能在放大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只能全靠化学的方法来分解、合成。

每连接一个氨基酸,都要做三四步化学反应和一系列的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工作。

如果其中的一步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几个月的辛苦和心血付诸东流。

由此可见,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多么的艰难!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敢于解放思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终于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夺得了一项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

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种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诞生在中国!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为以后人工合成其他高分子开辟了道路。

中国第一条地铁在何时建成?

1965年,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1号线开始修建。

经过广大建设者的努力奋斗,1969年10月,北京地铁1号线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客运量日平均125万人次,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天津地铁是中国大陆城市中建成的第二条地铁,始建于1970年6月,全长7.4公里,设8个车站。

香港地铁开通于1979年,共有3条线路,总长43.2公里。

此后,上海和广州也先后建设了地铁线路。

目前,中国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

此外,多个城市都在上马或准备上马轨道交通。

我国第一颗氢弹在何时爆炸?

1967年6月17日凌晨,由中国科技工作者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多,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先后试制成功了原子弹、核导弹及氢弹,而氢弹的爆炸成功更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飞跃,中国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

氢弹爆炸成功连同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国在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南京长江大桥实现了什么突破?

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最困难、最复杂的是桥墩的水下基础工程,桥墩必须穿过深水和泥沙层,扎根在坚硬的岩石上。

新中国的大桥建设者们根据每个桥墩所在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和现有的设备条件,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深水桥墩基础,其中薄壁自浮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在我国是第一次使用,也是一个创举。

为了把沉井基础牢牢地扎根在江底的岩石上,潜水员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技术,用双手代替眼睛,一丝不苟地摸遍了比篮球场还大的沉井底部,保证了桥墩的施工质量。

在科技人员和建桥工人的紧密配合下,大桥终于提前建成。

南京长江大桥曾经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开始。

1965年8月,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上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中国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将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工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

1965年10月,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初步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

1967年12月,国防科工委正式命名这颗卫星为“东方红一号”。

被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活动是什么?

1971年3月28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

参赛的美国队里有一个扎着长头发、穿着紫色印花喇叭裤的选手--圣莫尼卡大学学生格伦·科恩。

一天,前往体育馆比赛的科恩碰巧临时搭上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大轿车。

坐在后排的庄则栋走向站在车门口的科恩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

今天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上车。

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我送给你一件礼品吧。”

他从手提包里拿出纪念品--中国传统的手织品。

这一意外举动令科恩高兴之极,他也想在自己包里找点礼物,“噢!我什么也没带,连把梳子都找不出来。

可我一定要送你一件……”轿车停在体育馆门前,敏感的记者立即把照相机对准庄则栋和科恩。

第二天,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他们下车后交谈、握手的照片。

这一友好交流举动很快在大会上传为佳话,同时也触动了美国队,他们希望能像加拿大等队一样受到中国的邀请。

4月3日,外交部和体委在给周恩来的报告中认为时机不成熟;4日,周恩来表示同意;6日,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批复,报告退给外交部。

6日下午4点半,中国代表团接到外交部指示:“可以告诉美国队现在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对中美运动员接触的广泛关注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6日深夜,刚吃过安眠药的毛泽东突然含糊地对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说:“打电话给王海容(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任外交部副部长),邀请美国队访华。”

吴旭君为了确认,又问:“主席,白天退给外交部的文件不是已经办完了吗?

您亲手圈阅的,不邀请了,怎么现在又提出邀请呢?

您吃过安眠药了,说的话算数吗?”

“算!赶快办,要不就来不及了。”

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消息一经宣布,“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消息”,日本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

就在同一天的太平洋彼岸,从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报告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尼克松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以实现”。

他立即批准接受邀请。

当天,尼克松宣布结束已经实行20年的对华贸易禁令。

4月10日,首次正式访问新中国的美国代表团--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18人如约而至。

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他们受到18000名球迷的热烈欢迎。

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应邀来访的各国代表团。

他对美国代表团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很长的时间。

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科恩想知道周恩来如何看待嬉皮士,周恩来回答说:“年轻人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

科恩与队友们在长城上的合影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们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乒乓外交”使中美关系获得突破性进展。

5月30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4月7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动了地球,震动世界嘛!”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