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云阳赋> 绵里藏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绵里藏针(2 / 2)

“程铭纬每上战场,身边其实都有高手护卫,属下着实未曾找到合适的机会,属下无能,请左使责罚。”

“你……”聂青云还想责难。

瞿红袖摆摆手说道:“让你在军中刺杀皇长子本就任务艰巨,没有成功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况且你这一趟也不是没有收获,程锦尚论功行赏,你必有所斩获,你在军中的职阶越高,就越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小心一下也是应该的。”

“是属下无能,谢左使体谅。”

“我要的东西呢?”

“哦,在这。”听到瞿红袖这么问,曹焕赶紧从怀里掏出来一个厚折子,毕恭毕敬的递给她,“这是此次北伐属下所获之所有军中情况,请左使过目。”

“好了,我会仔细看,你辛苦了,先去吧,本使有事再传你。”

“属下告退。”

“青云,以后说话客气些,曹焕在云卫军中孤立无援,且时时要亲上战场,他所面对的危险远比你我都高,他虽没有完成刺杀程铭纬的任务,但他立了不少军功,将来定会有用处。”待曹焕离开,瞿红袖向聂青云交代道。

“属下知道了。”

而这曹焕更是一肚子气,虽然他自知是自己起了私心才没有完成任务,但他很不满聂青云对他的态度,自己在前方九死一生,聂青云却仗着是瞿红袖亲卫便颐指气使,而且他还在寒风中站了近一个时辰,本来以为有口热茶,却不知这徐宏是无意还是故意为之,让他甚是难堪。

“哟,这不是曹焕兄弟嘛,你怎么这么晚还在街上溜达,多冷啊。”正郁闷的曹焕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

抬头一看,正是云卫中的几个兄弟。

“嗨,这不嘴馋了想喝两口嘛,冒着寒风出来,却不料店家关了门,白跑一趟。”曹焕无奈道。

“哎哟你这,想喝酒,我告诉你,我家里多,要不去我那整两口?”其中一个名叫李波的人说道。

“这太晚了,不好打搅吧?”

“唉,没事儿,你反正是个单身汉,哥几个既然碰着了就喝两盅,咱们去前面儿叫上老秦,一起到咱家喝点儿热酒,运气好,我那娘们估计下午还买了些牛肉,咋样?”李波道。

“去吧去吧,咱们也去。”另外两个人也附和道。

“那走?”

“走走走,叫上老秦。”

就这么着,几个人便乐呵呵的喝酒去了。

瞿红袖之所以不像聂青云那般紧张是因为她比谁都清楚,现如今程锦尚对天机院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王立阳兵败盘龙口之初,程锦尚就曾密令瞿红袖彻查军中是否有泄密之事,但瞿红袖自然不可能将袁尚查出来,她最终得出的结论与陶臣末差不多,只不过是早陶臣末一段时间便将她的结果告知了程锦尚。

所以陶臣末才在得到程锦尚的明确允许之下才去见王金易,因为他知道天机院一定早就介入其中了,一旦私下去见王金易,可能有些事情就说不清了。

而瞿红袖也十分肯定陶臣末回泰安之后也一定会过问此事,所以他二人在将自己的结果的告知程锦尚之前都是做了各个方面的考虑的,只不过瞿红袖的底气要足一些,因为她确实知道事情的真相,而陶臣末只有猜测和推断。

在见过陶臣末之后没过多久,程锦尚就召见了瞿红袖。

“最近卫戎可有什么异常?”程锦尚问道。

“眼下并无异常,只是与大渝接壤之地依旧是重兵把守。”

程锦尚冷哼一声,道:“螳臂挡车,暂且让他们蹦跶一段时间吧,朕已经与定国公商议过了,来年开春,再伐卫戎。”

瞿红袖不动声色,缓缓道:“定国公归来,陛下选择便多了一些,再伐卫戎自然应该纳上议程。”

“你也以为此次西征还是定国公为帅比较稳妥?”

“既然陛下心中已有定夺,臣自是没有异议。”

“臣末乃我大渝镇国之利器,让他挂帅,想必也不会有人有异议。”

“定国公南征北战,为大渝开疆拓土,又几乎未费太大力气便将不可一世的北弃人打回荒原,其功之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若将来再攻破卫戎,恐怕也难有后来者了,陛下得此良将,当真是如虎添翼,大渝江山万代也必将受如此明君能臣之光辉照耀,甚幸!”

“是啊,他若能替朕攻破卫戎,朕都不知道该如何赏他了。”

“这……”瞿红袖故意不知所言。

“怎么,有什么不对?”

“倒也没什么不对,只是陛下这么一说,臣一时竟然觉得有理,哈哈,定国公若是能攻破卫戎,为臣之荣耀就真是登峰造极了,陛下是得花一番心思。”

程锦尚突然陷入沉默。

“陛下,臣这话可有何不妥?”瞿红袖假装小心翼翼的问道。

程锦尚摆摆手,无奈道:“若真如此,朕还真是为难了。”

瞿红袖心中暗喜,因为她知道程锦尚为难的不是将来如何赏陶臣末,而是在为难要不要真的让陶臣末挂帅西征。

道理很简单。

陶臣末现如今已贵为大渝郡公,又领一品骠骑大将军,本身几乎就已是人臣之极限,接下来程锦尚能想到什么?

自然而然,他就能想到陶臣末手握近二十万云卫大军,而这二十万人几乎是陶臣末一手调教的,军中上至副将下至校尉几乎清一色是陶臣末自己提选的人,此外,整个大渝没有人不知道白衣神将陶臣末,朝中诸臣对他亦是敬佩有加,更别说像王金易、边向禽等袍泽了。想到此,程锦尚是真犹豫了,他虽然相信陶臣末绝无二心,但有些事情不是说仅有信任就行的。

“只不过这也只是朕的初步想法,朕今日宣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毕竟定国公刚经历与北弃大战,这刚回泰安又让朕给弄到西境,怕是国公夫人对朕有意见。”程锦尚哈哈道。

“无论是北弃的图兰冰穆还是卫戎的祖存孝恐怕此刻都会无比羡慕陛下。”瞿红袖也笑道。

“噢?此话何意?”

“这些人现在的烦恼恐怕是怎么才能选一个合适的人作为应对大渝大军的主帅,而陛下的烦恼则是合适的人实在太多了,不知道用谁好。”

程锦尚突然好像被瞿红袖的话点了一下,突然有些严肃的问道:“红袖,朕想听听实话,此次西征,挂帅之人是不是非陶臣末不可?”

“陛下,臣……臣以为定国公自是最佳人选。”瞿红袖又装着有几分犹豫的说道。

“红袖,你心中若是有什么疑虑且尽管说来。”

“相信陛下与臣一样对定国公的能力和忠诚是绝对信任的,所以对于任命定国公为西征主帅自是不存在疑虑一说,只是臣确实有些话,说出来怕是会遭人非议。”

“朕之所以问你,无非就是要兼听,今日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不会有其他人知道我们的谈话,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还请陛下恕罪。”瞿红袖突然跪倒说道。

“红袖,你这是干什么?”程锦尚甚是疑惑,立马示意瞿红袖起身。

“臣今日所说之话怕是会冒犯陛下和定国公,所以臣先请恕罪。”、

“什么话能有这般严重?朕倒是真想听听了。恕你无罪,说吧。”

“臣其实也没什么其他理由,只是想到一个问题,定国公西征若是再立新功,其功之高,朝野谁人勘比?陛下可以理解为是臣在嫉妒定国公之功劳,也可以理解为是臣在为大渝千秋万代所思所虑,到底如何,陛下心中自有决断。”

“你是担心他功高震主?”

“陛下且想想,如今大渝大军无非三支,一是以泰安为中心的京畿卫,一是成国公执掌的骁卫,再者,自然就是定国公麾下的云卫,经盘龙口一战,骁卫折损近半,而云卫自云阳组建伊始,南收黔尹、北灭陆氏、协破泰安、力拒狄弃,南征北战,兵力日益富增,将士尽是精锐,且对定国公惟命是从,陛下心中当真无所顾忌?”

程锦尚暗觉心中一惊,尽量平静的问道:“你不信任定国公?”

“陛下,臣对定国公无丝毫嫉妒之情,更无任何猜忌之心,但臣以为,为帝者,既要知人善任,又要权衡臣功,此乃帝王之术,如此才可让君臣有别,永保君臣和谐、朝纲有序。”

程锦尚不说话。

瞿红袖缓了缓,继续说道:“换个角度讲,相信陛下与臣一样,绝对信任定国公之忠心,但谁也保证不了为人臣者劳苦功高之后滋生享乐之心,更为甚者,遍结纽带、广置门生,尔后君臣猜忌,导致皇帝杀功臣,世间之人又唱一出帝王无情,过河拆桥,前朝诸多例证恍惚就在眼前,想必陛下不会忍心对定国公痛下杀手吧?不说他对大渝有千古之功,其曾舍命救过陛下和皇后娘娘,陛下怎愿意做如此薄情之人?”

程锦尚继续沉默。

“臣知陛下西征必胜之决心,但大渝人才济济,此事不应当成为陛下的忧虑,而且定国公并无任何悖逆之事,陛下不必因为臣所言便对定国公有所猜忌,此并非臣之本意,臣的意思只是说陛下可以做最好的选择,既能让西征获胜,又可以继续信任所有臣工,将来也好平衡如此众多的有功之臣。”

“那你可有合适人选?”

瞿红袖突然微微一笑,轻松道:“陛下将朝臣名单摆开,且问陛下,大渝武将,谁人不可独当一面?”

经瞿红袖这么一说,程锦尚貌似也明白了不少,是觉得似乎太过于局限自己的目光了。

“朕曾对定国公流露过要让他挂帅之事,若突然改变决定,怕是他会误会朕的用意。”

瞿红袖继续面带笑意,她此刻需要营造一种并不是非陶臣末不可的氛围。

“陛下多虑了,定国公对陛下对大渝忠心耿耿,也不是喜好争抢功劳之人,况且作为臣子,他如何会随意揣测圣意,而且尹州之事到如今也都还未平定,若定国公能出手,岂不是可以消除陛下的后顾之忧,此功怕不比西征差吧。”

瞿红袖这句话可厉害了,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提醒了程锦尚至少两件事,其一,陶臣末永远都是臣子,你皇帝如何决策,他都不应当有任何不满之心,否则就是不忠;其二,尹州还有前朝余孽作乱,而这件事的起因正是因为陶臣末放走了长宁王遗属,陶臣末得为这件事负责!

听瞿红袖这么一说,程锦尚明显坚定了决心:“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尹州之事确是因为陶臣末而起,交由他去处理可能效果更好。”

“尹州之事一平,卫戎一灭,大渝便就真正四海独尊了,数十年的人间乱局就此结束,陛下必将成为千古一帝。”瞿红袖拱手祝贺。

“行了,朕不是好大喜功之人,让天机院最近将重心放在西境,明年开春之前,朕要拿到详细的奏报。”程锦尚虽然并没有顺着瞿红袖的话说下去,但其实心里是高兴的,如此伟业,不是谁都能建立的。

瞿红袖心里也是高兴的,几句话便打消了程锦尚想让陶臣末挂帅西征的想法,因为她清楚,陶臣末很难对付,此刻让他西征,卫戎必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将来有一天,他可能还是会挂帅西征,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想法设法让他的实力被渐渐剥离。

而此刻的陶臣末则来到了兵部。

兵部尚书冉清泉年近六十,是程锦尚当年修习兵法的老师,虽贵为尚书,但其实较少过问兵部具体事宜,多数精力用在了程锦尚交代的整理兵书一事之上,兵部具体事务多由兵部左右侍郎黄廷秀、苏安庆主持。

见到定国公到访,黄廷秀急忙起身行礼:“不知定国公到访,有失远迎。”

“黄大人不必多礼,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