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乱石岗上搭了窝棚,就地起锅立灶,领着两个手下干了两年多,平整土地12万立方米,拉土14万立方米。
四十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自己酷爱的造林事业。
1984年,领导把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已经在林业战线上奋斗了20多年的吴志胜:在原县建场,营造10万亩涵养针叶林,恢复山区林茂草丰的自然生态环境。
盛志胜二话没说,率领4名职工在坊村的一座低矮的窝棚里安了家。
仅一年时间,他们就开发河滩地600多亩,当年育苗52亩,创产值30多万元。
不仅满足了万亩造林所需苗木,而且建起了育种基地,仅基地每年就可创产值10多万元。
为了加快育林速度,吴志胜发明了立体移壁栽培法,使育林工程每年都以万亩的速度推进,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
十多年来,林区共培育、营造针叶林30万亩。
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林区干涸的18条沟道也已有了涓涓细流。
据测算,这片林区的总价值已在4亿元以上,最终效益可望达到30亿元。
目前林区已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仅“蕨菜扶贫工程”一项就可使林区群众每户年收入千元以上。
创业难,守业更难。盛志胜每天都要跑百多里的路上山巡查,和护林员一起护林,多少次他滚落山崖,爬起来又接着走。
为了事业,盛志胜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强烈的责任心,让盛志胜工作起来连命都不要。
1987年11月,林区发生了集体盗伐的群众性事件。志胜三天三夜没有合眼,骑着摩托车巡回在林间崎岖的小道上。
一天凌晨因雾大路滑,连人带车不甚跌入大山沟中,肋骨被摔断8根,他在医院只住了8天就又返回到工作岗位上。1993年为了抢调苗木,冒雨调苗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摔断胳膊,肋骨。
他曾4次胳膊骨折,有一次竟摔断了8根肋骨,孩子落泪了,他却说,要想干点事情,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这点伤算个啥?
1977年妻子临产,他在山上植树顾不上回家照顾,孩子刚满月妻子就病倒了,他把妻子送到医院又上了山,结果工程未完妻子就永远地离去了。
女儿13岁时患急性阑尾炎动手术,是自己入院出院的。
母亲病危他没回家。在原县林场的20年里,有19个春节他都是在山林里度过的.
他把自己交给了这片山林……
绿色是盛志胜的生命支柱。盛志胜用他的生命为祖国增添绿色,用满山遍野的绿色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西北治沙成绩斐然,40年来,包兰铁路在长达60公里的沙漠中畅通无阻,被国外治沙、生态、环保学家誉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联合国授予西北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
这些成绩上都有盛志胜的功绩!
再听完报告人的发言后,省长不无激动的说着。
接着他汇报了全省的情况。
我们省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1215万亩,人均耕地2.4亩,居全国第四位。
宜农荒地超千万亩,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可开发利用草场4500多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
全省水利资源充足。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大型自流灌区之一,与杭嘉平原、都江堰灌区和珠江三角洲灌区并称为我国东西南北四大“明珠”。
“九五”期间开始建设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全国最大的提水灌溉工程,可使6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全国10大煤种,西北就有9种;煤炭预测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
石膏总储量在45亿吨以上,居全国首位。
西北盆地天然气田探明储量高达2000亿立方米,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气田。
电力资源充裕,装机总容量3万千瓦,人均发电2150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
西北有全国最大的四环素和土豆淀粉生产基地;
唯一的飞机轮胎翻新和密封钢丝绳生产厂;
最大的金属钠、双氧铵、机床铸件生产企业。
全省名优特产“五宝”享誉中外。
红宝—枸杞以品质纯正、产量丰盈、药用保健作用显著而居全国之冠;
黄宝——甘草以其色红皮细、骨重粉足名盖西北,誉满中外;
蓝宝——贺兰石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等奇效,被列为我国八大名砚之一;
黑宝——发菜以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纯净、蛋白质丰富而久享盛名。
白宝—滩羊皮属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毛色雪白自然九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我们的省有着好的资源条件,有盛志胜这样的人才。
我们的省的绿化,经济建设,一定能搞上去。
还人民群众一个青山碧水!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