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玩儿了个后世人才知道的梗, 但是在座的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点头,然后屏息凝神地期待着他有什么高?论。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建议零售价?”
这?又是个后世的玩意儿。但今人和古人只?有认知不同,但智商上的区别?。像富弼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殿下的意思是说?,棉衣亦如盐铁一般,官营售卖?”
他说?完之后皱了皱眉:“如此一来,恐怕江南的商贾豪富们不能善了。”除非把他们都?收编成皇商,但那?是不可能的。
“才不是呢。盐铁官营是为了与民争利,咱们不干那?种事。棉衣也不用官营呀,就让织户自行售卖。但是官府要出台个规定,前三个月的价格不得高?于某个标准,三个月后再容业内自行定价、丰俭由?人。”
“当然,这?个指导价不能过高?,得维持在让织户刚好有薄利可赚、让百姓觉得自己现在不买就亏了的状态。等到三个月之后,该买的人都?买完了,剩下的人要把棉衣怎么弄出花来,都?随他们去?。”
富弼又问?:“那?倘若当地的官府阳奉阴违,偷偷改高?价格,截留在自己手中呢?”
范仲淹却笑道:“彦国,你确是着相了。今时不同往日,咱们不是有了报纸吗?把价格登上去?,底下的人还如何弄虚作假?太子殿下刚好还是主编呢,可以给我们行个方便之门。”
扶苏刚说?完“对”,又觉得哪里不对:“师父,怎么你也学苏小郎一样打趣我!”
范仲淹朗声大笑。
包括富弼、仁宗在内的其他人则在思考另一件事:只?肖把政令登载在《求知报》上就能四通八达,让别?有用心之人毫无欺上瞒下的余裕。难道说?,肃儿/成王殿下广办报纸,就是为了今天?
他们看扶苏的眼神又敬畏了一点。
扶苏对此毫不知情?。
随后,调价的政令依照扶苏的想法推行了到了全?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的好处得以体现:君主说?一不二,不用向?任何人解释政策的由?来。江南商贾们惊觉自己种棉花吃亏(其实只?是不如预计种赚得多)。但那?又如何?他们只?能受着。不满也只?能受着。
而靠着“建议零售价”、报纸登载、和棉花产量的连年扩大,保暖的棉衣渐渐落入每个大宋寻常百姓手中,保有量一度接近百分之百。也许一家人春秋的衣服尤有缺乏,但都?不会缺过冬的棉衣穿——那?个价格,谁不买谁是傻子!
这?正是扶苏敢于向?云州偷偷运送棉衣作为救济物的底气。
他是心怀百姓,但也不是圣人。做不出自家人还没衣服穿,就大方接济外人的事。所以,当看到皇城司传来线报称:若非宋军接济,寻常的贫苦人家甚至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可穿,谁出门谁就穿上,其余人衣不蔽体呆在室内。
扶苏不禁感慨万千。
他是从封建时代穿到现代的,现代很多影视剧关于古代的描述都过于美?化:一家人都?有齐整衣服穿、会扔鸡蛋和烂菜叶给路上的囚犯、过年能吃上四个菜……这个生活条件放到古代,怎么也得是个地主。而且是手中土地不少的地主。
然而实情?如何呢?
扶苏于是提笔就写道:云州的百姓日常衣不蔽体、面露菜色。每逢白灾的时候,不仅自己遭灾受厄,辛苦收获的粮食也要上贡,以供养辽国的贵族大人们。我从北边的朋友们听闻此事,未免不令人心中戚戚然。
如果?文章停笔到此处就发表,一定会招致骂声一片:你堂堂太子高?居庙堂,光有空同情?北地居民,却对大宋百姓的哭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扶苏又写道:而造成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当然是昏庸无道的辽国君主和贵族。他们受着北地汉人血汗的供养,只?是表面上把他们视作国民。真正危亡之际则露出了真实的面孔。所以说?,汉人还是该回到中原王朝的治下最好。
这?样看立场就没有问?题了吧?批判辽国之昏庸无道,属于战争前动员的正常范畴。呼吁北地十六州早日归宋更是如此。
但这?样一来,这?文章就是可写可不写,谁写都?可以的了。所以,扶苏在最后总结全?文的时候写道:百姓就是百姓,十六州的和大宋的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是同样有美?好生活愿景的人。今日是辽国民,他日是宋朝人也未可知。
因为凡是失德无道的君主,百姓们就应该恶狠狠地抛弃他,去?选择有德有能的君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谁也不能阻止百姓奔向?自己的美?好生活。官员也是,皇帝亦是。
这?堂而皇之的“造反有理?”“革自己命”的荒唐文章,即使北宋朝一贯优待文人士子、思想宽松,不兴什么文字狱,但写它出来的作者也一辈子离受重用很远了。
……但写他的人偏偏是本朝太子!
他想做什么?
让百姓造反大宋的江山?
王安石手中捏着墨迹未干的文章、两撇胡须微微颤动、面色复杂难言:“您就不怕百姓读了之后,民心躁动,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酿成大祸吗?”
扶苏满脸都?写着无辜:“但是,我不觉得民心会因此躁动啊。”
这?几年大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棉花土豆的推广极大程度减少了饿死、冻毙的人数。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准迈上了一个台阶。百姓不种土豆、不弹棉花,是吃饱了没事干,才会去?跟人搞造反?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