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2 / 2)

作者有话说:100章了[狗头叼玫瑰]感谢大家支持

还是惯例发红包20个[让我康康]

第101章

晏几道:“应该……”

范纯仁:“或许……”

扶苏:“没问题的吧?”

其他人:喂, 为什么你比那两个相公之子看起来还要笃定啊?

但转念一想,人家是三元兼相公子弟,之前还把棉花宣传的事办得那么漂亮。或许对官场的门道自有一套呢?敢笃定一点也不奇怪。

那么问题只剩下了最后一点——

每七日印刷出一份新报纸, 以大宋现在的技术手段跟得上吗?

“跟得上。”

这是范纯仁和张载的共同结论。

范纯仁在国子监待得时间长, 对监中书局的生产力有所了解。张载刚刚编纂完《捧雪集》刊发全国,过程中少不了和雕印的匠人打交道。他们都点了头, 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倘若更频繁点, 四日、或是三日一刊发的话,雕印的匠人就要吃不消了。”

扶苏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词。

“雕印?”

“对啊, 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是我听岔了。”其实是在惊讶活字印刷术还没有推广开来,明明和《梦溪笔谈》同时代的, 发明得正是时候。

转念一想, 扶苏又明白了个中关窍。用胶印活字排版,前提是匠人必须要识字。但识字的人, 怎么甘心只当区区一印刷匠人呢?不过等报纸推广开来之后,就没有这个矛盾了。全民大识字时代, 保证人人都能认字。

他看着曾巩把最后一个字落在稿纸上, 迫不及待地拿起它, 在空中抖了几下加快晾干,然后揣进怀里,迫不及待地写出第一期了。

苏轼见他要走, 忙提醒道:“赵小郎, 你答应过我们的, 那些内容一定要写啊!我可想知道大宋的四角都在哪里了。”

大宋的最南端……好像是海南,刚好是你日后被贬得最远的地方。这么好奇,是为以后的流放生涯做准备, 提前踩点吗?

这个缺德又地狱的念头一出,扶苏眼睛眯成一条缝,没忍住笑出声:“噗。”

苏轼狐疑不已:“你在笑什么呢?”

他说的话很搞笑吗?

扶苏匆忙搪塞道:“没什么,我知道了,知道了!”

他也确实准备好好写一写。好友们的反应只是多给他上了一层鼓励和保险罢了。在他第二世往前推几百年的时候,清朝的同时代就发生了科技大爆炸。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未曾赶上这一波东风。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并非不能睁眼看世界。但技术的底色就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传统意义上的旁门左道。若要将之纳入科举,成为显学?以四书五经为生的士人们第一个不同意。

在他们眼里,能学习自然理化知识的,无非是顶层的官员和后辈们。科举改革,则是对教育公平的绝大挑衅。以至于清朝科技革命的力量,自始至终都如涓涓的小溪,汇不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生生错过了国运时局。

所以,自然理化的知识,他一定要在报纸上开专栏科普。先给百姓们打个好点的底子,日后再徐徐图之,从科举的类目上做文章,使之成为一门显学,说不定能比欧洲早进入自然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呢?

扶苏满怀着决心回了家中——当然是他在皇宫的家,而不是国子监的宿舍。

在书桌前铺好白纸,研好墨水,扶苏沉吟片刻后,抬起笔就写道——

《论诸葛司马传闻之我见》

扶苏写完后立刻摇摇头:观点没写在题目上,不够快速引人入胜,直接pass。

《驳野史谬论,正武侯之名》

太过于文绉绉了,汴京的百姓们一定不会喜欢的。而且熟悉棉花推广之始末的人,知道文章作者是他后,一定会嘲笑他自导自演唱双簧的。他可不想留下黑历史。划掉划掉!

《诸葛亮妙计破司马>的破绽在哪里?看完这三条,你就明白了。》

噫,谁家营销号来了?

可扶苏皱巴着脸看来看去,不得不承认,营销号式标题是经过检验的——他读了都想一探各种究竟呢。而且没有直接否认故事的真实性,而是从事实出发,留了一道引人思考的口子,把真假留给读者自行辨析。

他捏着鼻子,眼睛故意不去看那个标题,继续往下洋洋洒洒地写道:“第一,经常种地的人都知道,棉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第二,经常高空抛物的人都知道……第三,经常读三国的人都知道……”

很快,一篇科普打假文宣告完成。

扶苏乘胜追击,又在科普识字的栏目添上了“雪”“花”“亮”“兵”等常用字的读法、释义和演变过程。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