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肆归折好信纸,用火将其烧尽。
崔肆归看着地上的火慢慢消失,他线条优越的脸在火花下被照得猩红,嘴角自然上翘,语气轻松:“同意了。”
阿祝很高兴,脸上褶子都笑出来了,道:“那太好了,殿下可以去军中了。”
狄将军本名狄珲,是他母妃的嫡长兄,而他母妃是狄家的庶女狄晚秋。
大萧重文轻武,朝中真正能用的武将世家只有狄家,因此在长达数年与云常国的战争中,狄老将军去世后,狄珲便被派去边界,一守便是二十年。
因为狄珲父母都已经去世,和他母妃关系也不熟络,于是这二十年来,也甚少回京城。
他一直怀疑当年他母妃淑妃死亡另有原因,只是没有办法去证实。
直到几年前和锦帝大寿,狄珲回京贺寿,他才想办法和狄珲联系上,又借狄家的势力,对当年之事展开调查。
几年过去,也不知道事实的确是淑妃病故,还是幕后之人藏的太严实,始终查不到是谁要害淑妃。
见当年之前迟迟没有结果,而和锦帝沉迷享乐多年,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于是崔肆归在得知两国边界即将休战的消息时,修书一封寄往边界,想要在狄珲回京后加入军队。
信里写的隐晦,但狄珲应该是明白了自己想要争夺太子之位的意思。
母妃的事情继续得查,权力他也要握在手中。
次日清晨,议事堂。
和锦帝今日万般不想来,可事关两国关系,他又不得不来。
沈原殷向自己人使了个眼色,万总督见此,说道:“陛下,狄将军明日即将到达京城,此前,狄家三代在两国边界坚守数十年,立下战功无数。”
“此次,狄将军率领大军击溃云常国,使他们元气大伤。”
万总督道:“臣以为,陛下需对狄将军以示尊重。”
和锦帝像是没睡醒,懒散着问:“如何尊重?”
万总督琢磨着道:“例如,回京城亲自为狄将军接风洗尘?”
和锦帝闻言皱眉,道:“朕才到行宫,又回京?”
见和锦帝面色不虞,万总督没再说话。
二皇子道:“父皇,狄将军对大萧鞠躬尽瘁,的确不能随意对待。但父皇尊贵之躯,自然是以父皇为重。”
底下有其他大臣道:“二皇子这么说,是有好办法了?”
“好办法说不上,”二皇子摇头道,“但确实有一个办法。”
二皇子诚恳地看向和锦帝道:“儿臣以为,让丞相大人回京再好不过,丞相大人能力出众,去为狄将军接风洗尘也说的过去。”
和锦帝闻言不语,沉吟片刻,道:“确实可以,让丞相回京,也没有落下狄将军的面子。”
和锦帝问道:“那就这样定了,丞相,你下午即刻回京,做好准备。”
万总督迷茫地看向沈原殷。
他们都还没怎么派上用场,二皇子怎么就帮他们直奔结果了?
沈原殷示意他稍安勿躁。
因为和锦帝突然一阵头晕,议事暂时停止。
待散开后,万总督走至沈原殷边上,低声问:“丞相,这二皇子?”
沈原殷倒是看明白了,他道:“大皇子留京监国,二皇子是怕大皇子搞些小动作,所以让本官回京,这样大皇子可能会收敛一些。”
万总督道:“难怪。”
沈原殷抬头一望,便看见议事堂外急急打转的简然。
他缓缓踱步出去,将简然召过来。
简然着急道:“大人,乐家镇的镇长已经到行宫了,被属下安排在了院子里。”
沈原殷听闻,立马道:“带过来,快。”
一柱香后,议事再次开始。
不等其余人说话,沈原殷直截了当地道:“陛下,臣有要事奏。”
“几日前,臣府上收到一封来自渠州六家镇的来信,信上说渠州永南镇有农民起义,且持续时间已达半月出头,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众臣一片哗然。
“农民起义?!”
果不其然,和锦帝震怒。
和锦帝顿时也不困了,头也瞬间不痛了。
和锦帝怒斥道:“为何这件事迟迟没有传到京中?!渠州的人都在做什么?”
沈原殷娓娓道来:“臣也查看过奏折,渠州没有一份折子,只可能是下面的人知情不报。”
沈原殷又接着道:“乐家镇的镇长已经自己北上到达行宫,此时就在议事堂外候着。”
“传。”
乐家镇镇长是一位年过五十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行礼,而后道:“陛下,臣往京城递过几次折子,也向州府和永南镇当地官员劝说了几次,让他们赶紧上报京城,但都无济于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