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映叹息一声,宽慰妹妹也是宽慰自己道:“不怕,谁成长的路上不遭遇风雨呢?”
她微微出神而想:我只求陛下对我有三分真情,我就会满足。
她的心腹宫女匆匆过来,先悄悄告知女官于峨,于峨再近前禀告:“陛下的姨母高月恩进宫了,授二品内事官……女侍中。”
于宝映沉思,下令:“备贵礼,明天我先去找长乐公主,若公主同意我拜访高姨母,我再去不迟。”
转而,她对妹妹说道:“我还有一卷佛经没抄完,得回去了。”
于宝妃送别阿姊,知道阿姊并不信佛,抄佛经是为了讨好慈庆法师。她忧愁长叹,更觉得后宫生活枯燥,枯燥里又到处可怕,因为人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结交、谈笑,只有真的恨,没有真的喜。
七月底。
王肃病逝的消息由寿春急送洛阳。
他是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朝仪和礼制改革的代表人物,投奔魏的时机刚好,然而被重用的同时,频频受宗王争权的拖累和排挤,没来得及建文化功勋就殒命于兵营。
第351章 君臣斗心
太极殿东堂。
朝臣议事的时间已经过去,皇帝元恪留下几位大臣及门下省的心腹文官,接下来要议伊阙山石窟的营造,太学石经的找回、修复,及城北的北郊祠、城东迎春祠等礼制建筑的重建。
大臣有八人,分别是太师元勰、太傅元详、车骑大将军元羽、禁军统帅于烈、司州牧元嘉、解雍州刺史职刚返回洛阳的任城王元澄、才接替尚书令职的穆亮、尚书左仆射源怀。
门下省有四人,分别是三名侍中元怿、元晖、甄琛,及黄门侍郎尉窈。
元晖、甄琛负责这次的议事记录。
尉窈则在天子跟前侍奉笔墨。
众臣正对崇儒尊道表达各自的想法时,殿外值守的于忠把寿春营武官带进来,报信的武官满身土尘,痛哭禀告:“仪同三司王肃将军……病逝!”
什么?!
殿中之人几乎全瞠目错愕!
连呼吸也霎那凝滞!
至于这些人里谁的确在惊诧,谁早预测王肃有此结果,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不管假意还是真的惋惜王肃,这种情况下仍一心二用,窥视皇帝是何反应的元勰与元澄,堪称两只老狐狸。
因此,他们没错过皇帝和尉窈相互传递的一眼。
老狐狸心奇不已。
天子嘛,多思多虑正常。
可尉窈是怎么回事?能在这个间隙接住皇帝的一眼,如果不是巧合,那可就有意思了。
皇帝哀痛王肃之逝,无心继续朝议,臣子们告退。只有尉窈暂留,归整文书,清洗笔墨。随皇帝一个手势,进来侍奉的宦官、侍卫止步,退回到门口位置。
“王肃一死,六辅废三。”元恪烦闷不已,王肃突然病亡,打乱了他要除掉元详的计划。
他原本筹划年底以前“六辅剩三”,但剩下的该是元嘉、元澄和王肃。
结果王肃命短,成了三废辅之一,那么别说今年,就算明年,他都不能杀元详了,即使收集对方足够多的罪证!
不然他才即位两三年,病死二辅、再杀二辅,加上北境数州的大旱灾,朝野上下将怎么看待他这个君王?到时谁都替他背不了暴虐寡德之责!
早知如此,真不该把王肃调去寿春。
如今的尉窈不需皇帝把话讲透,就能悟到皇帝在忧心什么。
皇帝不想背恶名,有话不明说,她不行,必须明述对策,还得小心措词,避免“诛、杀”等狠毒字眼。
“陛下勿忧。今年不能‘逐’元详,明年未必不可。臣荐二人入朝,或可引为助力。”
元恪:“谁?”
“陛下的舅舅高肇、高显。”
元恪面上无喜怒,甚至看不出任何情绪,他看着尉窈道:“细说。”
尉窈边思量边回答,为了把这种突然遇到难题,斟酌而答的姿态、表情做自然,她对着铜镜练习过上百回。
“高肇、高显为文昭皇后的兄弟,是陛下母家的长辈,理应赴京封公授爵,并被陛下信任,授以要职重用。”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