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彝,此事轻重你心里有数,尽快考虑。”
元志:“尉彝,尉彝?走什么神哪?”
他喝完了药,大声把尉彝喊回神。“快吃,咱茂儿聪明,猜到你今天来,特意买了好几样你爱吃的,别凉了。咝——”
元茂听见这声倒抽气,赶紧给元志揉腰,问:“又疼了?”
元志:“不疼,不疼。可能要变天了,隐隐有点酸,无妨。”
元茂仍揉着。
这饭没法吃了!尉彝坐也不是,立即走也不好,他从布囊里取出一卷册,递过去。“今天太尉几位官长阅看完《木兰诗》原稿,还我了,借你看看。”
元志一把夺过来。
尉彝暗暗嘀咕:估计元鳏夫活三年没问题,手劲挺大。
元志推行新学令,数年不遗余力,然而大魏寻常儒生多如牛毛,有才藻的文章诗作少如麟角,因此常被萧齐嗤笑,讽魏的礼制推崇举措,全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有名而无实。
《木兰诗》的出现,正是时候。
不过……
元志蹙眉,觉得原稿里的字很熟悉啊。怎么跟岛夷儒生的笔迹一样呢?
尉彝察觉,问:“怎么了?”
元志头不抬,吩咐儿郎:“阿茂,你去书房取一卷岛夷儒生的志传来。”
“是。”元茂快去快回。
尉彝接过来,打眼两列后,脸红耳赤,先瞪着元茂问:“这种骚……啊……你看过?”
元茂往父亲背后躲。
算了,往后又不是自己的儿了,尉彝烦躁摆手:“你出去吃,我和你父亲有话说。”
元茂为表示自己不偷听,干脆去院外头浇石榴树。这季节石榴花留不住了,一排盆栽上总共残留两朵花。
嘿,一朵是窈窈。
嘿,一朵是他。
第249章 儒佛之争?
没多会儿,长辈们说完话出来了。
元志下来台阶后,轻捶一下腰,元茂见状过去搀扶,元志冲儿郎摆下手,示意不用。
父慈子孝之情,令尉彝后悔无比!迁都之始,他真不该受当时废太子一派反对南迁的主张影响,也不该听信洛阳防务不稳的流言,让他和阿萝下了此生最错的决定,暂把茂儿舍下,舍在旧都的族里。
其实世事无论太不太平,一家人都该在一起面对的。
尉彝骄傲惯了,再后悔、再酸楚也不会表现出来,他冷言叮咛:“好好学做事,尤其在宫里,不得任性!”
尉彝一离开,苟主簿带着元志的从侄元瑀过来。
四人坐于廨舍,元志先问:“事情跟尉窈说了么?”
城南劝学里。
尉窈一家三口围书案而坐,两盏烛灯全挨近赵芷,她白天选好了布料,一边给女儿缝寒鞋,一边听父女俩说话。
尉窈先把白天元茂让她转述的话重述一遍:“他和我说了两件事。一是大长秋卿白整,已赴县南边的伊阙山选石窟开凿地址。元别驾得到的消息是,此石窟将仿照旧都灵岩石窟的规模建造。”
“第二件事,元别驾将要奏请四门小学的营造,广召小学博士,还要广召参与撰着启蒙经义的普通学官。”
尉骃点头,示意女儿先分析。
尉窈已经思考一天了,她神情严肃,没有丝毫迟疑道:“这两件事乍听相互无关,其实是相联的。一旦开始修建石窟,别说四门小学了,太学、国子学的营缮均会延迟,给石窟的营造让道!”
“先帝发布的新学令,将会有名无实!太学石经的修复,更会遥遥无期!”
“我想,元别驾奏请修建四门小学,几位辅政重臣应会允许,陛下调元官长为司州别驾,那元别驾的第一份奏请,按道理,陛下最该准许,为元别驾立威。但是此奏请和石窟修建冲撞在一起,就难说了。”
“此事往小了说,是争建官学,往大了说,是儒与佛之争!究竟谁给谁让道,迫在眉睫!元别驾需要任城王的鼎力帮助,所以今日要通过我,转述给阿母,再转述给任城王。”
身为儒生,尉窈当然期盼阿母答应,可是身为子女,她又不希望阿母参与此事。因此她再慎重言道:“任城王在先帝时期就主持新学令的推行,现在又身居尚书右仆射之职,此奏请由任城王促成,比其他辅臣的促成更有分量。也正因如此,如果四门小学确定营造,延迟了石窟的修建,恐怕陛下会对任城王、元别驾不满。”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