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昨天起这里的人骤然增多,因为昨天有名儒把此处当成讲经道场,讲解了一天的《丧服》。
洛阳的寒门儒生很少有机会听名师讲学,他们猜测今天会不会还有名师来,所以一早就来义井周围占据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群里,一个尽显疲惫的本地妇人是浑渔娘,她是来此歇脚的。
浑渔娘前段时间照顾病愈的长子宗隐,等长子身体恢复后,她赶紧瞒着夫君把两万钱还给崇虚寺的僧人,紧接着,连续几天来永和里周围闲转。
起初浑渔娘确实怀疑自己被骗了,可是隐儿的性命的确是她去了趟崇虚寺后拣回来的,所以“妖兽”有灵!两万钱是买命钱!她还要信妖兽的话,在永和里、宜年里二处一定能找到尉女郎。
但永和里每道门的门士太严了,根本不让外头的百姓进,她决定了,今天要是在附近再遇不上尉女郎,她就改去宜年里找。
中午已过,暑气更盛,无数蝉鸣“知了”。
浑渔娘缓过劲来了,刚想离开这,就听有人喊:“来了!”
十数名体格高壮的儒生至,他们护着二人,走在前面的蓄须文士是袁翻,紧跟袁翻的是尉窈。
这些高壮儒生全是袁翻的弟子,能文能武。
“是袁散官,昨天就是他讲的《丧服》!”
“不知道今天讲什么。”
“讲什么我就记什么,哈哈,我带够纸笔了。”
袁翻的大弟子向聚过来的学子们说道:“下午有两讲,先讲《诗经》之首《关雎》,再讲《丧服》。”
浑渔娘啥都不懂,嫌这里乱糟,走出人群回头一望,惊喜交加。
妖兽又显灵啦!
第213章 李彪听诗讲
别看尉窈才在宫学当讲师十余天,她从容站到前方表述自身来历的样子,已然有文吏气度。“我姓尉名窈,师从鲁县孔善德。”
并非所有儒生的见识都广,悄悄询问“孔善德”是谁?
“就是孔文中哇,‘善德’是孔儒师的字。”
如今世道就是这样,尉窈没有显赫家世,就必须有令人信服的师承,不然以她的年纪传授诗学,讲得再好也没人听。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
《关雎》是《诗经》之首,但凡学诗的,都会讲几句此诗的释意和历史背景。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最好讲,想往“精”里讲,则最不好讲!
由名师传授而知诗,和寻常夫子传授知此诗的差距,很快显现。名师传授的知识,引而伸之,每一句都有典籍语句来证,寒门儒生最缺乏、无处可觅的,就是典籍引证。
广庭绿荫下,吸引越来越多的路人围至,自古传学便是庄严的事,此处拥来再多百姓,也只有蝉噪敢和尉窈争声干扰。
北城的贺家子弟也过来了,其中的女郎贺阑自从来洛阳,一直在寻找教诗好又价廉的私学馆,听清楚几句《关雎》解析,她惊喜至极,往前使劲挤,看到讲诗者居然是上个月在千秋门有过一面之缘的女郎,她的兴奋之情里添加了苦涩。
相仿的年龄,对方的诗是如何学这么精深的?怎么各类古籍例句能随意道来?
除了自身聪慧,肯定有名师教授才会如此。
贺阑悄声询问旁边的儒生:“敢问讲诗女郎是谁?”
“姓尉名窈,应该是勋臣之尉。”
贺阑羡慕不已,人最无权抉择的便是出身,她的贺姓也是勋臣之贺,而且排在尉姓前面,可惜她这一支是疏属,三世中只有曾祖担任过五品官,和她同辈的贺尔浑等兄弟如果不争气,往后连“丁姓”也够不上了。
贺阑渐渐回神,继续听《关雎》一诗的解析。
袁翻一边聆听尉窈讲述,一边观察周围,忽然间目光投于一处,那里站着个五十余岁的布衣儒士,袁翻认出对方,是之前担任御史中尉、度支尚书的李彪!
去年,李彪因为前尚书仆射李冲的参奏,被先帝免官,对于高级别朝官的消息,袁翻知晓得不多,他仅听说李彪一直留在洛阳,没想到今天竟然见到了。
霎那的震惊过去,袁翻不免奇怪,以李彪的文才和经历,应当对尉窈的讲学一笑而过,为何久久驻足,似真在用心听?
几天后,袁翻辗转打听才揣测出一个原因。李彪只有一儿一女,儿郎李志还没有入仕,估计以后很难有好的起家官职,而李彪之女天资聪颖,对诗书经义几乎过目不忘。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