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 第 八 章 师卦 —— 师出正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八 章 师卦 —— 师出正道(2 / 2)

用兵胜负在于择将选帅,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统帅必须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战喜功,可获吉祥,没有灾祸。选准德才好的主帅,自然会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才会兴兵作战师出正道,才会凯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中说:“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意思是:才能与德行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上的俗人一般分不清楚,一概而论称之谓贤明,往往会看错人。所说的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等品行;所谓德行,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等品质。才能是德的辅助;德行是才的统帅。云梦生产的竹子,天下都称其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弯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硬的东西;棠溪那个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认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铸,不锻造出锋芒,就不能作为兵器刺穿硬甲。所以说,德才兼备才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则称之为愚钝的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则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帮助他人;而小人持有才干来做恶事损人利己。持有才干做善事帮助他人,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做恶事损人利己,就无恶不作。

愚钝的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暴虐,这就如恶虎生长出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行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能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难道仅仅是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能与德行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和《资治通鉴》所载史实可以佐证,秦始皇欲占领楚国,征求将领意见,李信说需要二十万人就够了,老将军王翦说需要六十万人,秦始皇任用李信出征大败而归,而后任用王翦出征,结果大获全胜,占领了楚国各地城邑。

错用小人将败乱邦国,不能重用小人,但不是不用小人。对小人不重用是基本原则。对小人给点力所能及的适当工作还是可以的,并不是要坚决不用而将他们推到对立面。因为任用经验不丰富、军事修养不足的无德“小人”,则凶险无比,将会牺牲无数战士,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这是历史上无数流血失败总结出的教训。

《易经》多处提及君子与小人,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后世治国理政的宝鉴—《贞观政要》,其中卷五诚信第十七魏徵谏言对君子与小人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欲将求郅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防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是则毁誉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惠,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

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但内心并不一致。君子善于宽容别人的缺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在危难时刻绝对不会苟且偷生,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小人却不然,他们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义,只知道唯利是图,常常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而自己却苟且偷安于世。小人能够将危险推给别人,那么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现在,朝廷治理国家,将重任委托给君子,可是如果政务有所偏差,就向小人打探情况。对待君子,尊敬却很疏远。对待小人,轻视却又亲近。亲近小人,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疏远君子,那么朝廷就听不到真实情况。所以对人诋毁赞誉的权利实际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受到刑罚处置的总是君子,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诚如孙卿所说的:“让有智慧的人谋划,那么愚蠢的人就会议论;让品行高洁的人实行,那么卑鄙的人就会怀疑。要想事情成功,怎么可能呢?”

具有中等智慧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能力。可是他们非治国之才,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更何况心怀奸邪私利、处处阿谀逢迎的小人呢,这些人难道不是国家的祸患吗?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尽脑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这是很明白的事。

《群书治要》之《体论》中说:“天下大恶有五,而盗窃不豫焉。一曰心达而性险;二曰行僻而志坚;三曰言伪而辞辩;四曰记丑而喻博;五曰循非而言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可以不诛,况兼而有之。置之左右,访之以事,而人主能立其身者,未之有也。”

天底下最大的恶劣行径有五种,而盗窃不算在内。一是心性洞达事理而又用心险恶;二是行为怪僻却又意志坚定而不知悔改;三是言语虚妄而又善于狡辩;四是专记恶行而又到处大肆宣扬;五是随顺邪恶之事而且将其粉饰美化。这五种恶劣行径,只要有一种,就不可不杀,何况五种恶劣行径兼而有之?将这样的人安放在身边,向他询问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国君还能够端正自身的,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过啊。

第五节

帅德中正,壮丁训勇纪律严明

将帅要守中正之德,军队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六爻点破了哪些奥妙?“师出以律”“在师中吉”“师或舆尸”“左次无咎”“小人勿用”都是怎么回事呢?

将帅要守中正之德,军队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师卦六爻主要围绕帅德帅风进行诠释: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律,本义指普遍施行的法度、法令、法规、规则。

否,不;坏,恶,不顺利;不通,壅塞。

臧,善,好。

出师征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要号令整齐,行动一致,赏罚分明。如果军纪不良,指挥不灵,或兴非正义之师,必然要发生凶险。因此说,“兴兵当行仁义师,帅众务必持贞正”。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通赐)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九二爻说的是,在率师征战过程中,“帅德持中而不偏”—军中统帅持中不偏,按中正之道行事,可得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君王多次对其宠爱奖赏,并被委以重任,许多邦国知悉行正义之师的统帅受到奖赏,纷纷归向并依附,可以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九二爻辞中有两个字顺便解释一下。

邦。《说文》曰:“邦,国也。”邦是形声字。从邑,从丰,丰亦声。“丰”意为“春季三月,庄稼遍地,蓬勃生长”。“丰”与“邑”联合起来表示“靠种植庄稼自给自足的城邑”。本义指粮食生产国,农业国,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古代直属于天子的地方叫邦畿(邦畿方千里—《周礼?大行人》);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叫邦家;诸侯的封国叫邦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泛指国家。

怀。《古代汉语字典》解释为:“怀在金文是会意字,像将东西怀挟在衣中。安抚,依附,归向。”贾谊的《论积贮疏》说:“怀敌附远。”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舆()。甲骨文中的舆字像四只手抬着一个坐轿。本义指车厢,也指车。军队出征,或士兵不时用车运送战死者的尸体回来,不能知己知彼草率发动战争,或轻举妄动,都没有任何功绩可言。可谓“征战凯旋安万国,马革裹尸大无功”。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师左次”是核心关键点,对其正确解读才不会偏离要义。经注集大成者高亨在广览诸家注疏基础上认同“军队驻于左方则无咎”,这个注解颇值得推敲。

要解读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何谓左与右,关系又如何。

《说文》说:“左:手相左助也。”“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

丁再献、丁蕾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中是这样说的—左: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又从工。“又”意为“相助”“互助”“协助”。“工”指“工作”。“又”与“工”联合起来表示“按吩咐工作”“辅助工作”“协助工作”。本义指辅助。引申义指辅助的位置。

“左”本义是“按吩咐工作”。按谁的吩咐呢?按“右(手)”的吩咐。

“右”字从又从口,“口”表示“对左手吩咐”。自古以来,人类绝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两手协同工作时,都是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右,形声。从口,从又,又亦声。“又”本义指“右手”“主力手”。“口”意为“吩咐”。“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主力手出手,并吩咐左手帮忙”。本义指主力手、可以呼唤左手提供佐助的手。引申义指主力手的位置。明白了左右及其关系问题,自然就明白“左次”是按照吩咐和命令行事。

考究论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军事行动,更应该科学严谨。“军队驻于左方则无咎”,如果左方是大海、沟壑、河流怎么安营扎寨?如果左方是悬崖峭壁,怎么埋锅造饭?如果左方是敌军漫山遍野埋的地雷,驻扎在那里也安全吗?主观武断拍脑门,老学究们在象牙塔里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在军事行动中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敌人不怕,糟糕的是事后自己害怕!战争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想当然”!

在军事战争中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各行其是。这与世界军事理论“服从乃军人天职”同出一辙,也是“师出以律”核心所在,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铁律。行军作战要遵从“服从乃军人天职”的纪律要求,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招致失败等灾难,因为没有违背基本军事原则,能够保证行动步调一致。任何一个团队,做不到步调一致,就很难创造非凡的业绩。因此,对“胜败兵家乃常事,厚势保实勿懈松”要有足够的认识。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田”是象形字,就像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囗”(wéi)为田的周围,里边的“十”像是伸向四面八方的田埂路。田的本义指种稻谷的生活。田又有在田野中打猎的意思,后用畋(tián)表示此义。田同“畋”。“田有禽,利执言,无咎。”用在田野打到猎物,比喻长子率军作战有所俘获,说明有战果就有发言权。

“禽”是什么呢?《尔雅?十七?释鸟》中说:“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古代汉语字典》说:甲骨文的禽字像下面有柄用来捕捉鸟兽的网。禽也表示猎获鸟兽。

委任有德长者统帅军队战无不胜,表明居中持正,行为有法度,必然获胜;委任无德小人,将运送战死者的尸体,大败而归,表明用人不当,必招致大败,将自食恶果。值得注意的是“贞凶”—如果选任德才不具备的“小人”,即使动机纯正,打的是正义战争,也摆脱不了败亡的灾难。

猎战有获激士气,统兵用人重中重;长子帅师以中行,次子战败归来凶;将帅选对吉而胜,用人不当师之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大君(道德高尚的天子)颁布诏命,封赏功臣建立邦国和继承封邑(开国承家),小人决不可以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将败乱邦国。

《周易正义》曰:“上六处师之终极,是师之终竟也。大君谓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按:凯旋告捷封赏之时),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为卿大夫。”天子颁布了诏命,分封功臣,是为了按功劳大小而公正封赏。小人决不可以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扰乱邦国。

出师征战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要号令整齐,行动一致,赏罚分明。

如果军纪不良,指挥不灵,必然会发生凶险。纪律严明有利于维护部队步调一致,军令畅通,是胜利的保证,每个战士必须严格遵守铁的纪律,接受约束,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军服从最高总指挥。严明的纪律是胜利的重要保证。

以上我们对师卦六爻进行了全视角深刻的解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中关于师卦洁静精微的总论和阐释—师卦以“兵众”为名,阐发用兵的规律。卦辞强调两项原则:一、用兵的前提是“正”,即认为“能以众正”的“仁义之师”,可以“毒天下而民从之”(《彖传》);二、出师胜负的关键,系于择将得当与否,故必用贤明“丈人”才能获“吉”。六爻分别展示用兵的各方面要旨:初六极言严明军纪的必要,九二揭明主帅成功的条件,六三陈述失利败绩的教训,六四指出撤兵退守的情状,六五申言“君主”择将的标准,上六体现论功行赏的法则。胡炳文曰:“六爻中,出师驻师、将兵将将、伐罪赏功,靡所不载。其终始节次严矣。”(《周易本义通释》)从卦中所揭示的用兵要旨看,师卦堪称一部古代兵法的总纲;若从全卦反映的用兵须“正”的原则看,又可视为《易》者战争思想的提要。荀子说:“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此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荀子?议兵》)。马振彪论此卦曰:“天下归德谓之王,王者之师有争无战。‘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民望之如云霓,从之如归市,所谓‘能以众正’,乃可王也。”(《周易学说》)此论似已道出师卦蕴含的早期军事思想的核心所在。

第六节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中关于用兵的说法如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用兵打仗必须恪守贞正之道,以铁的纪律为保证,在具体战术上又要讲究出奇制胜。老子《道德经》中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根据在于—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第七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在商战、竞争、博弈中,您做到了么?

用兵打仗,在战略战术实施上,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才有胜算。《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曰:“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师卦警语箴言

坤上坎下危乱生 地中有水士兵众引众犯险有战争 拯救危亡需用兵兴兵当行仁义师 师众务必持贞正得道多助失道寡 仁者无敌敌胆惊自古民为兵本源 平战结合蓄农兵帅德持中而不偏 壮丁训勇纪律明三大纪律八注意 军风威赫敌胆惊师乃神器不轻妄 肩负使命神而圣师出正道顺民意 穷兵黩武罹否凶知己知彼百战胜 知天知地胜不穷征战凯旋安万国 马革裹尸大无功奇谋伟略藐敌人 军事思想放光明敌进我退保实力 敌驻我扰出奇兵敌疲我打歼灭战 敌退我追慎进攻胜败兵家乃常事 厚势保实勿懈松猎战有获激士气 统兵用人重中重长子帅师以中行 次子战败归来凶将帅选对吉而胜 用人不当师之凶武植栋梁征战场 文种基柱谋成功以正治国安天下 以奇用兵而制胜长平之战血教训 纸上谈兵葬性命开国承家以正功 小人乱邦切勿用广纳聚养民为本 不战而胜慰苍生刚中行险督天下 容民畜众国昌盛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