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股市的背道而驰并非只是中国或过去几年中的特有现象,它在全球股市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不存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差别。理xìng的经济与感xìng的股市仿佛就是财经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二者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股市自身的内在结构和交易特点已经先天注定了这一怪象的客观xìng与必然xìng。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也依然如此。
中国股市是否正在走向边缘化?这是目前人们格外关注并纷争不休的焦点议题。其中论据之一就是中国经济成长与股市表现之间所出现的割裂与背离。诚然,股市乃为经济的晴雨表,这是长久以来普遍存在于投资界中一个朴素认知和流行的说法。但在现实生活中,股市的扬涨跌落果真能够忠实、准确地反映经济的荣辱兴衰么?这不仅是三年来全球股市崩陷之后留给投资者的一大困惑与迷思,而且对于当前中国股市是否边缘化的讨论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中国股市为基点来扫描国际市场,对此进行概略的剖析和探讨。
中国股市滞后而失真的晴雨表
中国股市自1980年底创生以来,已经凛然经历了十二个寒暑chūn秋。既有轰轰烈烈也有浑浑噩噩,既有风风火火也有莽莽苍苍。那么中国股市行进的步伐是否辉映出了其经济高速成长的神奇魅力了呢?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字“否”字所能涵盖。
过去九年内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股市指数变化的运行轨迹。其中的股市指数采用了美国道琼斯公司所编制的中国股市指数(dowjoneschinaindex)。作为中国股市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统一市场指数,自1993年底以来就稳定覆盖了上海和深圳a股市值总额的80%,因而具有恒定的股市覆盖率和代表xìng。图一向我们揭示了中国股市的几个显著特点和规律。
首先,中国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和稳定的成长之中,而股市却呈现出几乎是有规则的波浪形运动,尽管其振幅远不如香港股市强烈,频率也大不如香港股市显著。其次,股市的周期xìng浪cháo一浪高过一浪,昭示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规律xìng变化,也印证了股市的总体上升趋势。最后,股市的上涨幅度从未达到过经济的增长水平,尽管2000年时一度十分接近。换言之,中国股市的滞后确实没有真实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傲人成就,至少过去九年中如此。
美国股市从晴雨表演变为独行侠
那么“经股背离”的现象是否仅为中国特有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目光来审视一下已经具有两百多年股市文化的美国市场。过去三年的美国股市明显与经济走势渐行渐远。虽然经济在2001年中出现了“临界xìng”或“边缘xìng”衰退,但三年之中仍然展示了7.7%的温和增长率。相形之下,美国股市在同期内却一败涂地。投资者非但没有领略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快慰,反倒是深陷股市泥潭而无力自拔,可谓是“风调雨不顺”、“国泰民不安”。长年来迷恋股市的投资者们也不得不挥泪而别。
纵观1990年以来的美国市场,股市大起大落,大涨大跌;股民大喜大悲,大彻大悟。用华尔街的时髦语言来形容,就是跟随“非理xìng繁荣”而来的“非理xìng崩溃”。投资者在证券投资的启蒙运动中,俨然经历了一次jīng神的炼狱和灵魂的洗礼。过去八年的轰轰烈烈、风风雨雨仿佛只是在梦境中潇洒地走了一回。
因此,“经股背离”的现象在美国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虽然六十多年来股市确实一度扮演过经济晴雨表的角s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亚太地区虚虚实实的晴雨表
如果有人认为美国股市过于遥远和庞大,缺乏适当的可比xìng,那么探览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发达市场或许启迪更大。图三显示了rì本自1995年以来的经济变化与股市走势,其中有几点值得一书。
曾几何时,rì本股市展示了它那磅礴的气势与致命的诱惑,七年中暴涨了三倍以上。然而就在人们鼎沸的讴歌声中,股市却轰然倒下。到今年三月初,股市已经从1989年底的峰值暴跌了80%,重返1981年时的水平。十多年来,万千投资者们剩存的只有破碎的心和遗失的梦。股市留给他们的仿佛只有“忍将历史带泪看”的凄楚和悲壮。多少人会从图三中认可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推论呢?
与早年的美国情况相似,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与股市也算得上是携手并进。随着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的出神入化,股票市场也泛起了阵阵红晕,但始终落伍于经济的行进步伐。九十年代的股市围绕着经济成长经历了三起三落。一次次地喷薄而出,带给投资者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又一次次地重归沉寂,留给投资者一个个美丽的误会和一片片残缺的记忆。所以就香港历而言,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说法,似乎不是强词夺理也是牵强附会。
过去三年的疾风骤雨使全球股市繁华落尽。许多人在品悟出金融投资的真谛之后,纷纷开始怀疑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说法。说其是,为何股市运动时常与经济成长背道而驰?说其不是,又该如何解释资本市场理论和金融投资常识?这一“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命题令众多中国乃至全球投资者深感迷茫与困惑。股市与经济之间的晴雨表关系竟是如此的朦朦胧胧、虚虚实实!
“经股背离”的五大根源
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是股市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础。缺乏国民经济与公司盈利的支撑,股市虽然可逞一时之勇,但却难扬一世之威。但既然如此,股市为何还会三番五次离经叛道、频频出现“经股背离”的怪象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五点。
其一,理xìng可控的经济与感xìng冲动的股市。
经济成长具有一定程度的理xìng、可控xìng和可预测xìng。首先,zhèng f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会有效地刺激抑制经济成长,使其有规可循。其次,国民经济这一庞然大物不易被人为因素所干扰,任何投资者个人或团体都很难直接cāo纵经济成长的步幅和节奏。此外,经济成长较少出现剧烈的波动和震荡。如以上各图所示,经济的增长曲线比股市的运动轨迹要和缓、平衡的多,绝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时时刻刻。最后,经济增长数据每季度公布一次,发布周期较长。所有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就使得经济状况通常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一是预测离散度较低,二是预测误差较小。
但股票市场则更多地显现出感xìng与冲动的一面。第一,股市运动是众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结果,为无形的市场之手所推动,zhèng fǔ难以有效干预。在美国,格林斯潘之言不过仅有一rì之效。第二,股市受众多因素影响,从政经局势到利率水平、从公司营销到市场传言、从预测值调整到分析师评级,不一而足。而且众多变量无法数量化,譬如投资心理和市场行为。这就使得市场运行兼备科学xìng与艺术xìng的双重特点,同样的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相反的后果。第三,股市可能会在骤然间剧烈震荡,其波动曲线还不像经济运行那样令人赏心悦目。当投资大众误入迷途时,群众xìng运动的波澜壮阔便会荡涤正常的股市生态,使市场泡沫酿就其中。第四,经济数据每季度出笼一次,而股市交易却可能要争分夺秒,这就为股市瞬间的风云变幻植入了深层基因,使任何人都难以铁口神断股市走向、尤其是其近期动态。
当股市浸yin在激情与亢奋之中时,其惯xìng和冲量难以抗拒。失去制约力和阻抗xìng后的股市便会在投资者的冥冥遐想之中冲向极端的边缘,致使股市比经济更容易产生泡沫。全球股市,莫不如此。市场中缺乏的不是清醒、冷静的大脑,而是胆量和勇气。无论何时何地,唱衰派都是少数,都会倍感步履维艰、身心交瘁。其“信口开河”会使公司收入因交易冷静而一泻千里,也会使万千投资者手中的财富一落千丈。就像是现代版本的“皇帝的新衣”。敢于挺身而出作为熊市的代言人,需要惊人的气魄胆识和心理素质,不怕引起公愤,不惜成为公敌,而且随时准备承受巨大的jīng神压力。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股市何去何从却历来都是取决于多数人的集体行为。这就决定了感xìng与动荡的股市必然是以理xìng可控的经济为中轴线而上下抖动。
其二,公司盈利是经济与股市的连接纽带。
股市是间接而非直接地反映经济成长。所需媒介就是上市公司的销售盈利与财务状况。换言之,股市是通过公司盈利的高低来间接刻划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而经济周期、商业周期、行业周期、乃至公司的生命周期并不总是重叠在一起,其间的交叉错落就会导致公司盈利与经济成长间的短时偏离。当股市与经济之间的这一连接纽带断裂之后,股市运动便会与经济成长分道扬镳。
如果说经济成长以市场消费为主体,那么股市表现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众多企业在九十年代末期扩张过度,使它们提前赚取了若干年后的盈利,超额满足了未来的市场需求。所以尽管目前经济尚在温和成长,但库存积压与生产能力过剩已使这些公司的盈利源泉干涸,况且要将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完毕并非一年半载之事。所以当市场消费与商业投资各行其是时,由市场消费所主导的国民经济仍可保持增长,但有赖于公司盈利和商业投资的股票市场则会遭致重创,导致经济与股市分手惜别、互道珍重。
证券市场只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环,它不可能超脱于公司盈利而dú lì自主。如若上市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欠佳,尽管政策导向、炒作气氛、投机心态等因素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股市上窜下跳,但绝不可能指望股票市场具有长期的荣景和非凡的未来。股市不是聚宝盆,它既是公司融资的手段,也是财富分配的渠道。投资者通过付费得到股东的身份,就是为了rì后分享公司的盈利收入。如果公司无利可分、无望可求,它便会失去股东对它的信任和关爱。倘若这一**型瘟疫从个别公司蔓延开来,便有可能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股市造成重创。这不是股市自身之罪,不是监管系统之误,也不是运行机制之过,更不是万千股民之错,病灶恰恰存在于股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中。
如果你有洞穿股市的犀利目光,你就会看到公司盈利正是股市身后那双看不见的手,正是它在默默地主掌着股市的升沉涨落、荣辱兴衰。缺乏公司盈利增长这一必需的给养,股市就会面临风干与脆折的危险。眼下的美国股市就是显著一例。虽然大幅度减税与13度降息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促进了股市的反弹,但人们更关注的还是经济成长与公司盈利能否长期提供推动股市持续上涨的强劲动力。就像是健壮的体魄不是天天靠抗生素维持一样,健康的股市也不能谨是依赖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