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在熊本城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政府军已于二十五日凌晨jinru高濑,并依托河流在对岸构筑胸墙等工事,对萨军展开猛烈地阻击。夜幕降临后,一无所获的萨军被迫撤退。
第一、二旅团随之兵分三路,一路向山鹿进发,另两路向高濑和植木之间推进,双方又几经交火,萨军被迫撤往田原坂。
接连失利让筱原国干和桐野秋利等人非常的恼火,他们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拿下高濑。他们各自派出手下的精锐部队,兵分三路,誓与政府军一决高下。
得知情报的政府军也增强了高濑的防守,并决定在萨军渡河时从侧面袭击他们,正所谓“军半渡而击之”。
第二天,一支支载满了萨军士兵的小船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密集的向对岸驶来。政府士兵趴在各自的工事后边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等待着作战命令的响起。
就在萨军的小船刚刚通过河中心,“砰砰……”的枪声顺着河岸线岸急促地响了起来,在阳光照射下,还可以看到他们阵地上升起一排排的白烟,那是弹药击发后产生的硝烟,政府军开火了!
萨军大乱,被击中的士兵纷纷落水,鲜血染红了一片又一片的河水。接下来是一阵猛烈的投弹,随着“轰!轰!轰!”剧烈的爆炸声,船周围被炸起无数的水柱,有的小船被炸散,士兵们都掉入水中。许多小船失去了控制,原地转起了磨磨……
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萨军士兵开始了还击。这就是正规军与土匪的区别,土匪没有这么强的战斗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一哄而散,如同一盘散沙。而久经训练的士兵会迅速jinru战斗状态,组织还击。
萨军士兵的单兵素质确实比政府军好,尚典学校几年学员当下来,他们个个都练就一手好枪法,狙击能力非常强。他们一面控制住小船继续向前,一面相互依托开始还击。在他们精准的射击下,政府军阵地上渐渐哑火。随着不断地有小船驶到岸边登陆,政府军的防线被突破了。
战斗继续向纵深发展。双方士兵都抱定了必胜的决心,呐喊声夹杂在隆隆的枪炮声中,震天撼地,战斗之惨烈连太阳都不忍卒看,躲入云中去了。西乡小兵卫瞪着血红的双眼,亲自带兵在前面冲锋陷阵。他知道这一战关乎萨军今后的命运,如果再拿不下的话,将直接面临失败的命运。
时间辗转到了下午,形势对政府军已经很不利了,可以说败局已定。得知消息,第一旅团的野津少将从南关赶来支援,他带来了一支山炮队,在附近的山头上架上炮就拼命轰击起来。第二旅团也派出一支队伍绕至萨军左后侧,意图切断萨军后路。在这些生力军的加入后,改变了战场的局势,本已是强弩之末的萨军也开始支持不住了。
“嗵!”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正在指挥的西乡小兵卫旁边爆炸。他只觉得一阵滚烫的热浪袭来,一颗弹片飞溅入他的头部,他随即失去了知觉……
在政府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惊慌失措的萨军纷纷夺船而逃,形势逐渐混乱。六点钟,再也支持不下去的萨军全线败退……
这一仗彻底扭转了战局的整体态势,虽然之前萨军的攻势没有什么进展,但毕竟还是在主动进攻。高濑之战后,随着大批政府军队的陆续到来,萨军再也无力发动进攻了,彻底变为被动防守。况且,这一战他们还损失了最重要的人——西乡小兵卫。
休整几日后,双方又开始了血战,虽说是互有输赢,但在整体战略上,萨军已成败势,只不过是多挣扎几时罢了。
日本内战正酣,也无暇顾及对外扩张了,中、朝、日三国即将度过相对平静的几年。但在海军建设上,大清并没有停步不前……
1876年夏天,李鸿章曾前往烟台处理马嘉里事件,多次受邀到英、法、德等国军舰上参观。他惊奇地发现有许多的日本海军士官在随舰受训。经过询问,他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条锻炼海军人才的捷径,于是马上拟定了派遣海军留学生出国培训的计划。
1877年,这个计划得以实现。由福州船政局选送的三十名学生前往英国受训。他们后来都成了大清海军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包括: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严复……
在首任大清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安排下,刘步蟾等三人被派往英国地中海舰队学习,九人入格林尼兹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有的被派往大西洋舰队学习……
他们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英国方面颁发的毕业证书……
﹡﹡﹡﹡﹡﹡﹡﹡﹡﹡﹡﹡﹡﹡﹡﹡﹡﹡﹡﹡﹡﹡﹡﹡﹡﹡﹡
“眼前龙虎斗不了,龙虎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好诗啊!有气魄!”一个体型消瘦的青年抚掌大赞。这个青年青衫敝履,穿着寒酸,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一看就是个读书人。
旁边的青年个头不高,但很健壮,看身上的穿扮像个富家公子,年龄还要小几岁,有趣的是两个人都生就一双美目,即俗称的“鹿眼”。只见他一摆手说道:“菊人兄高誉了,小弟不过是闲手信笔,哪里比得上兄台的满腹锦纶啊。”
“此诗虽对仗一般,但足以看出贤弟气吞天地之志,前途未可限量啊。”瘦青年依旧赞个不停。
健壮青年一边让座一边说道:“这次应天府乡试,菊人兄怕是要拔头筹喽。”没想到对方竟“唉”了一声,低头不语,一幅打不起精神的样子。
“怎么了菊人兄?”健壮青年关切的问道:“出什么事情了,你赶紧告诉我呀!咱们既然义结金兰,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怎么还能有事情瞒着我呢?”
菊人抬起头,闪着泪花说道:“贤弟你也知道,我这个县文牍治理薪水薄的可怜,同老母糊口都不够,别说远去应天府应试了。不瞒你说,我早死了这份心了。”
“那怎么行?”健壮青年说道:“那不是屈了大才了吗?你甘心我还不甘心呢!”说着起身走入内室,一转身拿出来几锭银子,说道:“这是二百两,够了吧菊人兄。”
菊人一下子呆在那里,半天说不成一句话:“我、我、我怎么能花你的银子呢?慰亭贤弟……”
对!这两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和徐世昌。
袁世凯,字慰亭。从小爱看兵法战策,扬言要学“万人敌”,立志从武出身。常常自诩:“手握十万精兵,便可纵横天下。”
袁家是官宦世家,他的叔祖袁甲三曾任漕运总督,叔父袁保庆任江南巡盐道。在袁世凯出生的那一天,叔祖袁甲三恰好有书信到家,说与捻军作战胜利的事。父亲一高兴,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冥冥之中,似乎这个孩子的命运已和军队联在了一起。
稍长,他跟随任刑部侍郎的叔父袁保恒当差办事,叔父经常夸他“办事机敏”,是个当官的“中上美才”。有了机密要事,一定会托他去办。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年后,袁保恒竟患病去世,袁世凯只得返回陈州闲居。
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在县里办事的徐世昌,二人一交谈,志向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于是二人结拜为异性兄弟。
在他的资助下,徐世昌果然考中了举人,后一路顺风考中进士,当了翰林编修。而袁世凯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考试后,自知不是那块料,索性把笔一投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于笔墨之间。”干脆将文稿诗句都一把火烧了。
1881年,袁世凯率领家中旧部数十人前往山东登州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正式从军。吴长庆与袁保庆关系非常亲密,也有兄弟之盟。所以对于袁世凯不但欣然接受,还倍加照顾,准备提拔重用。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