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1章 扫尾
何平伟的声音还是没有一点变化,不愧是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声音还是那么地高吭,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先生们,女士们,接下来的拍品,也是我们的压轴之作,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青海蛙纹彩陶呢?”
有人大声地叫了起来:“当然听说过了。”
蛙纹,彩陶,用这个作为压轴的拍品还算不赖,骆天点头:“这是马家窑的出品了,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没错。”谢明说道:“大山他们都认为一头一尾的拍品不能差,所以定了蛙纹作为压轴的拍品。”
“不错的选择,业界对于蛙纹一直挺有争议,蛙纹的背后也有不少的民间文化作为依托。”骆天说道:“这是最后一件拍品,不少竞拍者应该会奋力一搏。”
“是的,这下子好看了。”
蛙方是陶器上一种类似于青蛙图案的纹饰,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在距今约7000-4000年前曾经是“彩陶故乡”。迄今已发现的不同类型彩陶器皿中,马厂文化类型彩陶所绘制的纹饰呈百花齐放之势,而在繁多并极富变化的纹饰当中,“蛙纹”与圆圈纹构成了马石文化类型彩陶壶、罐、盆、瓮所绘图案的主要式样。“蛙纹”在众多考古工作者与博物馆人士,以及彩陶爱好者当中,是约定俗成的称谓。尤其是青海境内更是如此。
有一种意见,认为“蛙纹”是原始先民对月亮的崇拜,蛙纹实际是月宫里的“蟾蜍”云云。不错,太阳与月亮是人类幼年期最熟悉最敬畏的两个天体,视它们为伟大的崇拜对象,并进行描绘在崖画、彩陶器皿之上,这是历史的事实。但以金乌为太阳,蟾蜍为月亮的传说则远在彩陶时代之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所藏两只彩陶盆所绘的“蛙纹”形象写实逼真。所以,当时的先民绘画蛙形纹饰于陶器,与其说是对月亮的膜拜,还不如说是青蛙产卵量大,先民用蛙类企望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似乎更合理。
最后的压轴拍品是一件红陶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2cm,口径13.1cm,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sè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年代久远,又是马家窑的代表作,这一件起拍价自然不菲,五百万起,这个起价吓退了不少人,也让更多的人蠢蠢yù动。
成交价足以令人咋舌――六千七百万!太完美的收官了,叫出这个价格的人是一位远从běi jīng而来的富商,用他的话来说,他是陶器文化的发烧友。
“奇怪……”谢明有些不悦了,拍卖会告终,交接手续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可是依然不见沈天沧的影子:“一会儿记者会来采记,他居然不在。”
“要不要打打他的电话?”明知故问的骆天说道。
“已经打过了,无人接听。”谢明皱起了眉头,他对沈天沧的忍耐度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马上就要爆发了:“不管他了,你说得对,我们才是主办方,他到不到场,都一样,这是谢氏的拍卖会,他只是一个配角而已!”
“是的。”骆天笑道,那家伙恐怕是回不来了。
“你是骆天先生吧,我是《大玩家》的记者,能不能请你做一个传访?”一名女记者突然冲到了骆天面前,热情的眼神紧紧地盯着骆天:“骆天先生,这个专访,能不能约个时间?”
谢明愣了愣,大力地拍打着骆天的背部:“这一天终于来了,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不过,最终还是由你自己考虑吧。”
骆天难掩心中的激动,《大玩家》,这本杂志自己再熟悉不过了,当自己还一文不名的时候,自己每个月连生活费也要节省出来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省下钱来买上当期的一本,至今,大玩家的杂志还收藏在自己的家中,《大玩家》居然主动约访自己,有这么一天,简直像是做梦一样。
“怎么样?骆先生?”罗记者早就注意到骆天了,从古墓开掘发现夜明珠开始,她就留意着这位鉴定师的表现,今天在会场看到骆天,罗记者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骆天只是激动,但罗记者以为他在犹疑:“这一次我们会留至少四个版面给你,骆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做,为了你。”
还等什么?骆天坚决地点头:“可以,随时都可以,电约会吧,这是我的电话号码……”
罗记者留下骆天的联系方式匆匆离去,她还要去采访几名竞拍人,他们竞拍下来的是今天古陶器中的jīng品。
骆天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走到一边,这份意外之喜让他心绪难平,何平伟走了过来:“恭喜你,我都听到了,国内能上《大玩家》专访的不超过二十个人,能让他们留出四个版面来的人更是不超过五个了。”
“哪五个人?”骆天来了兴趣,不过他猜肯定有黄立德一个。
果然,“确切地说上过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自然是黄立德,还有一个是我的前辈,他是拍卖师的元祖,也是第一个白手套,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不过已经过世了,算是高寿,九十岁离世,还有一个,也是鉴定师,更是一名非常著名的收藏家,听说他的收藏很特别,都是一些不常见的东西,不少人都以参观他的藏品为荣。”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