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母仪天下之中国后妃传> 第二十二章 英雄美人,秀丽江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 英雄美人,秀丽江山(2 / 2)

转眼间一年多的光景过去了,yīn丽华在新野苦苦等候刘秀的消息,但由于各地战乱频仍,交通不畅,始终音信全无。不久,新野也发生了战事,邓晨的侄子邓奉在新野举兵,响应远在河北的刘秀,yīn丽华的兄长yīn识也跟随其一起举兵,于是,yīn氏一家人便举家迁到淯阳,住在邓奉家里,yīn丽华也一同前往。

四、重逢

与刘秀分别两年之后,yīn丽华终于盼来了丈夫的消息。yīn丽华喜悦之余,却不免有些许惆怅,因为虽然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并派侍中傅俊率三百护卫前来接自己到洛阳团聚,但此时刘秀的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郭圣通,而且还有了他们的长子刘彊。但不管怎么说,yīn丽华与刘秀相聚的那一刻,是他们二人都盼望许久的时刻,所谓久旱逢甘霖,这种热烈的感情喷薄而出,使彼此融化,但却让另一个女人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

如今刘秀已经是皇帝了,皇帝的女人是要有名号的。yīn丽华,皇帝的结发妻子,一生挚爱;郭圣通,皇帝的联姻妻子,长子之母。两个女人,对于刘秀来说,都很重要,孰轻孰重,很难区分,那么只好暂时都定为贵人,以后再慢慢从长计议。

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对于皇后的册立是看重的,尤其是在汉朝,皇后相当于一半皇帝,皇后的名分不确立,大臣们是不会同意的。于是,催促刘秀册立皇后的奏章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刘秀的御案之上,这让刘秀非常苦恼,究竟立yīn丽华,还是立郭圣通,刘秀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倾向于立yīn丽华为皇后。刘秀的观点是yīn丽华雅xìng宽仁,有母仪之美,所以更适合母仪天下。但事情的结果会不会如刘秀所愿呢?

五、辞位

当刘秀将自己的意愿告诉yīn丽华的时候,yīn丽华当即表示了反对,她觉得自己不足以担当皇后大位。这就让人产生疑问了,皇后的位置可是每个女人都艳羡的,为什么yīn丽华却主动推辞呢?她是真心推让,还是yù擒故纵呢?接下来我们就分析分析yīn丽华推让的原因。

首先,yīn丽华的社会地位不及郭圣通。虽然yīn丽华家世显赫,但和郭圣通比起来,她也仅仅只是一个富裕百姓出身,远远比不上郭圣通皇室后裔身份的显贵。

其次,yīn丽华的威望不及郭圣通。帮助刘秀定基河北,进取天下的诸将,都亲眼见证了刘秀与郭圣通的婚礼,也都亲眼见证了郭圣通为刘秀平定河北建立的功劳,只有郭圣通才一直是他们心目中的国母,他们只知有郭圣通,不知有yīn丽华。所以郭圣通在军中的威望要远远高于yīn丽华。

再次,yīn丽华的子嗣不及郭圣通。此时,郭圣通已经为刘秀生下了皇长子刘彊,而与刘秀分别两年多的yīn丽华,却尚未生子。皇子是一个封建王朝生命力的延续,能够生下皇子的女人自然要比没有皇子的女人更有优势。

以上三点是很重要的三点,他们决定了当时的人心向背。社会地位是当时“人心思汉”大趋势的集中体现,个人威望是当时辅佐刘秀打天下的河北诸将的集体意志,皇帝子嗣更是关系到大汉江山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当时的客观形式来看,郭圣通比yīn丽华更适合母仪天下。

说了这么多,都是yīn丽华不如郭圣通的地方,那么yīn丽华哪点比郭圣通强呢?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一点,就是yīn丽华的美貌强过郭圣通。只此一点,yīn丽华便足以博得刘秀的宠爱,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立皇后是一件关系政局的大事,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影响局势发展。因此,当时立皇后还不能以皇帝一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再有,yīn丽华似乎也非常明白一个道理,“sè衰而爱弛”,如果一个女人,仅仅靠美貌,是不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yīn丽华了解刘秀,她知道贤德在刘秀心中的重要xìng,只有通过贤德的辞让,才能让刘秀记住自己的好,感念自己的好,而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为了刘秀的事业,为了他们的爱情,yīn丽华最终选择了力辞后位。

六、家变

由于yīn丽华的辞让,刘秀最终立郭圣通为皇后,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刘秀对yīn丽华的宠爱。三年后,yīn丽华为刘秀生下了皇四子东海王刘阳,即后来的汉明帝刘庄。此后,又相继生下皇六子东平王刘苍,皇八子广陵王刘荆,皇九子临淮公刘衡,皇十一子琅琊王刘京。

后位之争虽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天下扰攘的局面还没有结束,刘秀不得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统一天下做进一步的努力。可就在刘秀西征隗嚣的过程中,京城附近的颖川和河东暴发了动乱,使京城洛阳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远在西部战场的刘秀,得知这个情况后,星夜赶回京城,平定了叛乱,但是一个悲痛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刘秀的耳中,yīn丽华的母亲邓氏和弟弟yīn在这场动乱中不幸遇难。这一讣闻对于yīn丽华来说,无异于一记重磅炸弹,她的悲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刘秀更是深深地自责,自己身为皇帝,竟然没能救出妻子的家人。于是,为了表示自己对yīn氏遇难者沉痛的悼念及对yīn丽华深深的爱意,刘秀向全国人民下了一道表白诏书,这道诏书情深意切,将对yīn丽华的绵绵爱恋尽白于天下。

“吾微贱之时,娶于yīn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弟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及尸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绶,如在国列侯礼。魂而有灵,嘉其宠荣!”

七、正后

刘秀的这道诏书,对yīn丽华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但对皇后郭圣通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诏书中不但**裸的表述了刘秀对yīn丽华的绵绵爱意,更有甚者还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是yīn丽华所让这一事实诏告天下,这让身为皇后的郭圣通情何以堪。后来,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针对刘秀这道诏书,写了一篇名为《诏令不可轻出》的文章,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不能随便下发,更何况是将其公布于天下呢?刘秀的这道诏书意思非常明白,这让郭圣通如何还能安坐皇后之位呢?

此后,刘秀对yīn丽华及其yīn丽华的儿子、兄弟的封赏越来越多,而对郭圣通这一方面的封赏却似乎略显不足,这自然要引起郭圣通心中的不满。于是,在表白诏书下达八年之后,刘秀又下了一道诏书,这就是在郭圣通那一章提到的废后诏书。刘秀以郭圣通“怀执怨怼”为借口,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立贵人yīn丽华为新皇后。关于废旧立新的详情,我们在郭圣通的章节中详细讨论过了,这里就不介绍了。两年之后,皇太子刘彊主动让出太子之位,yīn丽华的长子东海王刘阳被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yīn丽华被立为皇后之后,无论从自身风范来看,还是从后人口碑来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德的大汉国母。她在位时期,谦恭、节俭、仁孝、矜持、慈爱,少嗜玩,不喜笑谑,整个**风清气正,上下和睦,足以表率万世,堪称一代贤后。

八、光烈

62岁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驾崩,葬于原陵,皇太子刘庄登基为帝,是为汉明帝,yīn丽华被立为皇太后。纵观东汉历史,东汉的皇太后多数都干预朝政,而yīn丽华做为东汉第一任皇太后,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痕迹,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帮助汉明帝立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为皇后,这件事我们在下一章讲明德马皇后的时候再介绍。

yīn丽华在安安稳稳地坐了七年皇太后之后,终于在她59岁的时候撒手人寰,死后与刘秀合葬在原陵,谥号为“光烈”。

从yīn丽华开始,中国皇后开始真正拥有自己的谥号。什么是谥号呢?一般就是指人死后,人们给他的总评,归纳成一个字或几个字。而什么人能拥有谥号呢?一般都是帝王、诸侯、大臣、后妃等人。谥号有褒有贬,像文、武、景、明等都是褒的,像炀、灵、厉、缪等都是贬的,像哀、怀、愍、悼等都是表示同情的。在yīn丽华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后是没有正规谥号的,但在yīn丽华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后,开始拥有自己真正的谥号了,她们的谥号规则是在皇帝的谥号后面加上自己的谥号,例如yīn丽华的谥号,就是取刘秀“光武”谥号的“光”加上yīn丽华自己的谥号“烈”,即“光烈”,之后像“明德”、“章德”、“和熹”等等,都是采用这种谥法。这种谥法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直到武则天的时候才被改变。

yīn丽华做为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太后,其贤德的品质还是为后人所称道的。特别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对yīn丽华的评价,我认为是相当公允的,可以用其做为这篇文章的总结。

“自秦、汉以后,可以称为帝王体制时代较为贤良的后妃,为数实在寥寥无几。以开国创业的那些帝王来说,除了汉光武的yīn丽华和朱元璋的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还当退居其次。”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