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ttenfabrik提供,车体、炮塔和武器的制造由克虏伯公司负责,
组装
最后是阿尔卡特公司负责整车组装。与一般的坦克比较起来,它更像是个移动的碉堡,要使这个怪物动起来需要解决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天才的保时捷教授和他的工作组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1943年12月24rì
阿尔卡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的装配,但是这辆车没有装上炮塔,它被用于广泛的测试项目。在测试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问题显得行动非常地迟缓(13公里/小时),但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已经是非常地灵活。这第一辆“鼠”式的原型车代号为v1,装有一台由戴勒姆-奔驰db603型航空发动机发展改进而成的db
509型汽油发动机,它没能达到计划中的20公里/小时的时速,测试中证明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达到13公里/小时。还有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鼠”式的重量,悬挂系统也必须改进。
重量问题
另外的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问题了,几乎没有桥梁能够承受它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鼠”式装上了一套潜渡通气筒,这样就使它能够用潜渡方式涉过最深为8米的河流。后来,v1号原型车安装了一个重量和真炮塔一样的假炮塔继续测试。
伪装
测试中的v1号车喷上了迷彩伪装,并画上了红sè五角星和**的镰刀锤子党徽来伪装成一辆被缴获的苏联坦克(似乎为了区别,该车上的镰刀锤子标志上的镰刀是反过来的,即镰刀的刀尖是朝下的)。
1944年3月
与v1号车在细节上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刚开始没有发电机,到44年中才装上去。1944年9月克虏伯开始制造v2号车的炮塔,但直到1944年6月才完工交货装上v2号车进行测试。克虏伯为v2号车制造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128毫米kwk
44l/55主炮和一门同轴75毫米kwk44l/36.5
副炮(副炮已经是一般坦克的主炮了......),还有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为“鼠”式提供了非常凶猛的火力。“鼠”式的主炮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击穿盟军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34/85和js-2坦克的前、侧和后部所有装甲。炮塔上还安装了先进的火炮测距仪,但是由于主要部件的短缺最后也没能全部安装完成。
v1号车本来是大要装上克虏伯制造的第二个炮塔,但是这个炮塔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完工,所以它从始至终都保留了那个假炮塔,1944年7月25rì,克虏伯报告称有两台车体即将完工,另外还有两台稍后也可完成。但是到了7月27rì,克虏伯被命令将这四台车体拆毁。8月19rì,保时捷公司通知克虏伯公司,说他们已经接到命令停止在“鼠”式项目上再作更进一步的工作。虽然如此,“鼠”式v2号原型车还是在1944年9月开始了它的测试。v2号车上安装的是与v1号车不同的梅巴赫mb
517型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也使用了一套更先进的电传动系统。行走装置由斯柯达公司设计,宽达1100毫米的履带由12个托带轮支撑。当所有的舱门都关闭起来时,有一套空调系统为成员供氧。
运输
“鼠”式在运输时,是装在一种特别制造的28轮铁路运输车上,这种运输车是由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graz-simmering-pauker工厂制造。从1944年的1月中旬至10月初,“鼠”式原型车的测试先是在库默斯多夫的装甲车辆实验场进行,后来又转到伯布林根的保时捷实验场。由于发动机故障和盟军对德国工厂的空袭造成的生产延误,使得测试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在测试过程中,一旦某辆“鼠”式发生了故障的话,就要由另外那辆“鼠”式来拖拽才能使其移动(如果两辆一起坏的话......)。另外,德国人还曾计划利用“鼠”式的底盘装上一个装有两门88毫米fk
43高shè炮的炮塔,但这个计划也没能变为现实。驱动系统
v1号“鼠”式坦克的履带由汽油-电动原理驱动,保时捷教授在早期项目中(vk3001、vk4501、vk4502)已经使用过这种他首创的驱动方式。一台1080马力直列12缸的戴勒姆-奔驰汽油发动机通过一个间接变速箱向发电机提供能量,发动机产生的电力再用于驱动两个电动机,电动机带动行动齿轮使车辆动起来。而v2号“鼠”式是采用了柴油以及电动的驱动方式。武器
“鼠”式主炮是一门由128mm高shè炮发展而成的加农炮,还有一门与主炮同轴的75mml/44
kwk副炮。近距离防御武器是一挺mg34机枪,另外在炮塔两侧和后部还各有一个shè击孔,车组成员可以用一支手枪或用冲锋枪(如mp44冲锋枪)通过此孔向外shè击。无奈的结局
多数没进入组装阶段
1944年1月中旬到10月初左右,八号坦克都是在靠近柏林南方25公里的库梅尔斯朵夫(kummersdorf)装甲车辆测试场以及在柏布林根(bouml;blingen)的保时捷测试场进行测验。本来测验不用拖这么久,但是八号坦克非常容易故障,也就很容易停摆;加上盟军空中轰炸的确有效减缓了所有的生产,包括八号坦克所需要的零件。
根据来自保时捷厂的消息来源指出,希特勒迫切地希望获得八号坦克的原因是希望他的大西洋长城中出现防御疏漏的时候,利用八号坦克去进行填补。因为毕竟比起攻击这回事,防御不需要太多的路程,对八号坦克来说算是合理的解释。战争结束后苏联部队在位于埃森的克鲁伯厂寻获将近完工1号原型车炮塔与3号原型车的车体。原来的一号原型车因为炮塔还在赶工中,所以连炮塔也都是假的。一号原型车在落入苏联部队手中之前已经被德方进行机械xìng的破坏;二号原型车倒是全副武装地被派遣到柏林准备战斗,不过以自己的动力行驶到佐森(zossen)附近的史坦普拉格尔(stampger)时候,就发生严重故障,于是在一炮未发的情形下,被车里的组员引爆了弹药以免落入敌人手中。
看见八号坦克变成废车后的苏联装甲摩拖化部队指挥官在评估之后,不死心地决定把一号原型车的车体与2号原型车的炮塔凑在一起带回苏联。不过此事不容易,尤其用了6辆18吨的半履带车才把55吨重的炮塔从烧成废铁的车体上拉走。之后炮塔与车体就在德国境内进行重组,再于1946年5月4rì被送回苏联测试。当苏联陆军在1951年到1952年之间完成所有的测试之后就送到“库宾卡坦克博物馆”(kubinka
tankmuseum)作永久陈列展示。
它的设计理念的确对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坦克形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斯大林重型坦克第3型,虽然车重接近八号坦克的1/3,但是倒是有一座122毫米的d25-t主炮;至于t-54主战坦克,前方的装甲就厚达200毫米,连车身装甲都有120毫米厚,su-100驱逐战车也采用的d-10t2s主炮,并且将车重压低在40吨以下。
鼠式坦克3d图
缺乏实战价值
总而言之,“鼠”式是一种有趣的设计产物,但由于它可怜的机动能力和巨大的重量,使得它注定缺乏实战价值,把它作为一座移动碉堡来使用更胜于作为一种超级坦克的用途。一辆全部装配完成的“鼠”式被苏军运回了国内,1951/52年在库宾卡进行测试,它是由v2号车的炮塔和v1号车的车体组合而成。至今仍陈列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装甲兵博物馆内。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