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娱乐之天皇> 第三百六十八章 大水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八章 大水逼(1 / 2)

夜幕降临,魔都的天成影视城依然灯火辉煌,首映已经结束,何平领着几人走过天成影城红地毯铺就的星光大道,登上前方布置的一派喜庆的大舞台。

主持人是魔都电视台的,声线很好,只是可能是新人的缘故,主持的功力实在不敢恭维,好在这种场合并不是特别考较主持人水平,因此倒也没什么大碍。

主办方早就准备了香槟,在举杯庆贺后,何平才开始答谢媒体和魔都的观众。

这次何平再也没有半点遮掩,但凡和电影有关的,几乎全都是有问必答,甚至被问及当初选角时关于李成的争议,何平依然站出来辟谣。

当然,这个时候依然没有人忘记另一件大事,奥斯卡。

自从开机,电影就围绕着奥斯卡这个大主题,如今更是已经被广电送去美国评选。

何平面带微笑地看着台下的媒体道:“别让我预测奥斯卡,那不是我的事,我只知道今天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看到了踊跃的观众,面对他们的期待,中国电影该百倍努力,另外,我想借此机会对中国的电影人说一句,只要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奇迹一定会出现。”

这句话,未免不是为他自己鼓气加油。

发布会完了,在回酒店的路上,赵微想着之前何平不同寻常的表现,问道:“何导今天,好像不大正常啊,你看那个记者提及奥斯卡时,他也没那么紧张了。”

李成轻笑一声,道:“何导啊,早就放弃奥斯卡了,或者说,他自打一开始就没打算奔着奥斯卡去。”

赵微哪信,何平一直以来的表现都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对剧本还是拍摄,一直坚持着和赵非讨论,对奥斯卡的决心昭然若揭。

但心中对他的依赖还是让她不自禁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李成道:“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奥斯卡评出来的,都是符合美国价值观念的东西,而且看宣传的方向,天地英雄就是冲着票房去的,即使一直说冲击奥斯卡,也不过是为了票房宣传而做的努力,不管何导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在我看来,三大投资方一直是这么做的。”

赵微瞠目结舌的听着李成的分析,的确,从电影本身以及宣传的方向结合来看,好像真的这一切全都是在为票房服务。

这是李成突然才想明白的,或许,在很多导演眼里,奥斯卡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投资商看中的,只有最切切实实的利益回报,他们更愿意将钱花在,能为他们赚更多钱的导演身上。

想到去年和英雄和今年的天地英雄几乎一模一样的宣传模式,赵微进而不由忐忑的问道:“那英雄是不是也冲着票房去的?”

李成挑了挑眉头,道:“谁说的准呢,这个,你得去问张一谋。”

而随着天地英雄的公映开始,红火的年愈加热烈,而“增加排片换大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天地英雄上映后的第三天,影碟开始正式发售,从本质上来说,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但是华谊方面显然并不在意这些。

在年前,六部贺岁大戏中的三步在各大影院角逐,《地下铁》《安娜与武林》开始时声势同样无比,只是上映后却是反响一般,总的来说今年能对天地英雄造成威胁的,只有《无间道3》和《手机》,以及徐静蕾的处女作,只是那三个现在依然憋着劲等年后的大战。

年前两周,各大院线几乎成了天地英雄的主场,首周票房突破两千五百万,让媒体人小小的惊讶了一把。

而随着关注了一年的天地英雄终于上映,看着它从一条传说变成一条新闻,再变成一则影讯以至今日讨论的话题,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评论人们也纷纷开始现身说法,对影片从头到脚的进行大点评。

“当初等待黑客帝国诞生时,不少人都期待天地英雄能超过它,现在看来,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首周票房两千五百万,这虽然未能平下去年《英雄》的记录,但是不妨碍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著名媒体人,南方周末副主编杨晨

而著名影视评论人周黎明的一篇长评在刊登后迅速被各大网站和论坛转载。

周黎明在影视评论这一块早就声名在外,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被民众最认可的几位评论人之一。

因此,在天地英雄大火的同时,周黎明也被多家杂志邀请,点评这部时下最火热的电影。

“看了《天地英雄》和影迷的评论,我感到心寒,在没看之前是对电影心寒,看完之后是对网上的评论心寒。

好像大多数的评论,不是谩骂,就是赞同,影片的前半段极好,后半段极糟,特别是所谓的“神迹”,似乎已经颇让一些人的胃口得到了锻炼,其实我倒没这么觉得,看上去还挺舒服的。

说着说着可能要偏离所谓的“声和光艺术”,不过我相信电影并不只在于光和声的协调,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协调,剥离开价值和社会、历史去探讨一部有志于成为“史诗”的电影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最后的“佛光普照”很多人觉得突兀,其实不然,容许我这样理解:佛光背后其实是人的信念,只是借用一种超现实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世上也许没有佛,但是确实有敬佛的人,虔敬就是力量,难道影片在前半段没有做了足够的铺垫吗?

从山洞佛光乍现到老不死掘地得水,每一处看似“神迹”的背后藏着的都是信仰的力量,对朋友的信任,对妇孺的怜悯,对敌手的惺惺相惜,为了一趟不知所谓的旅程而牺牲,只为遵守做人的信念,这些在武器作坊里生产不出来的精神正是一个朝代强大的根本保证,这在通片中处处皆是,而且基调是完全一致的。

正着说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试着从有些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几个“唯物主义”的结局。

第一个,让西域三十六佛国的国王听闻舍利危在旦夕,为了从回教徒手中拯救圣物,组成了联军赶来赴援,最终杀退了突厥人。

第二,又或者是唐军得到了那个小家伙的线报,认为舍利关乎西域诸国民心的向背,赶来击退了敌军(当然好像不太可能,影片中突厥人的势力似乎正在扩张而唐正在收缩)。

第三,干脆一点,年久失修的小孤城经不住折腾,整个垮到了山谷下面,于是玉石俱焚,而几个观众看得顺眼的好人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死里逃生。

如何?

任何一个结局都可以让整个电影结束得很令人信服,也很圆满。

然而我们想一想,哪个结局其实都很类似于“神迹”,不用怀疑,只需要过上十几年,西域里就会传遍“佛祖显灵,击败了异教徒”的传闻,这些听起来荒诞的理由其实都是真的,就好像我们今天说“在关键时刻,某某主义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样,只要你相信,它就会构成一个很好的理由,而且一点都不可笑。

既然如此,让电影如此结束不是很干脆利落吗?

留给聪明的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奇峰突起,小小地升华了一下。

还有结局的结局:舍利来到了长安,盛唐从此开始。

荒谬吗?

唐朝是不甚崇佛,但是对于西域的佛国来说,对佛教的重视是争取他们向背的关键,舍利来到了长安,佛国的民心也就来到了长安,这样一大片疆土的开拓,对于大唐的宿敌突厥和土蕃的打击可想而知,而对大唐子民民心士气的振奋更是难以估量。

人民有了盛世的气派才会有盛世的到来,片末字幕的修辞手法和“自从某某主义来到中国……就焕然一新了”的道理是一样的。

说老实话,这样把spirit领域里的东西翻译成世俗的语言真是狠煞风景的一件事,不过既然前面有了这么多不解风情的人,我也就不惮于把话说得再明白点了。

比如说一条网上受中学里庸俗唯物主义流毒影响甚深的意见:舍利子那么厉害,捧着它一路走过来不就诸魔辟易了?

精神的力量是需要一个积累和爆发的,你可以说,英雄们血气之勇一旦被激发起来,便可以在瞬间以一敌千,但是不能说,让人鼓着这股劲头从漠北一直走到长安——除非用了什么药。

以上是我对片中所谓“神迹”的看法,应该说,编剧敢于在一个数十年来就崇尚“物质第一”的社会里生产出这样一个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剧本,我是很佩服的。

当然佩服他的勇气不等于同意他的一切安排,比如说那个和尚死了又活,打死了响马安之后又去死,还有佛光居然会用长矛去杀人,我当时就很不理解,直觉到的一句话就是“出来看上帝”,因为好像只有旧约里的耶和华才会这么凶暴。

不过后来结合我所知道的史实想了想,好像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佛教在西域遭到了大食回教徒的挑战,起先各个佛国恪守陈规,于是被打得大败,后来终于醒悟,组建起联军和大食以及已经回教化了的西域诸国对抗,战况颇为惨烈,奈何大势已去,终于佛教势力退出了大漠,西域的信仰遂成为了今日这般模样。

也许这样的情节安排就是为了彰显“佛也会杀生”的乱世的残酷,至少可以让我说服自己,这年头,能让人说服自己去相信的国产片有,但是不多。

精神的层面讲完了,说点俗的。

何平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是显而易见的,从服饰到动作到言谈无一不贴切,而且难得的是不让人觉得做作,把属于人间的烟火气做到了十足,片末的一场守城戏更是精彩,这种守城战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谈不上抄袭什么片子,五个人守住一座孤城说老实话是有点夸张,但是他们只是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夜,而且每个人都是熟谙兵法的行家里手,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陈庆之七千铁骑击破三十万大军,刘裕单身追得上千五斗米道的叛军溃不成军,哪里又不夸张了?

奈何是真的。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好像没几句扯到“电影本身”的,不过说老实话,那是因为我认为这些事情就是“电影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相关的话可以留待我再看两遍。”

“我把电影前后看了三遍,这是一部纯爷们的电影,剧情紧凑,姜文、李成,中井贵一将侠、恶、忠,以及人物的矛盾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场景恢弘但不做作,骏马西风塞北式的场景远胜同期的《英雄》对色彩和形式的刻意追求,对白简单但铿锵有力(姜文:”武士不滥杀,武士更不能被滥杀”“有时候杀人是没罪的,但不杀人是有罪的”)

对于“佛光显圣”虽然是现实武侠与魔幻色彩相结合,但并不觉得突兀和荒诞。世纪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