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淮阴国士> 第八章 童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童年(2 / 2)

时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二次伐楚,楚国大将项燕战败自杀,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军兵围楚国国都寿chūn(今安徽寿县),城破,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秦王把楚地改名为楚郡。

韩信一家又成了大秦国子民。

八岁,在现代是该上学的年龄了,在古代,同样也到了开蒙的时候。

开学了,韩信童鞋,你的小夹板套上了!

韩复与妻子刘氏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

韩复认为儿子到了开蒙期,应该去私塾接受教育,况且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不上正规学堂读书受教,将来能有发展吗?

刘氏则是保守思想,在家认几个字就得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算出一亩地该收多少租子,平平安安过一生,将来娶个老婆再生一堆娃,足矣。

家庭会议很快就呈现出一边倒局势,一家之主韩复,行使了他的一票否决权,剥夺了妻子刘氏的投票权。在那个夫为妻纲的年代,妇女同志在家中还没有什么地位滴。

chūn秋、战国、以及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时,民间尚可以设立私学,那时候研究各种学说的人比较多,孔子不是就号称有弟子三千吗,什么孔子、孟子、老子等。

只要你认为自己的学问还行,够公开授课的资格,你就可以开讲授徒,反正收学生又不要钱,隔三差五给老师送点咸带鱼就成,这即为民间私学,zhèng fǔ不干预,随便。

可是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一十三年,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秦时文化官职),原是齐国人,他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上书嬴政说:“废除郡县制,效法周礼,分封子弟。”

嬴政一听就火了,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稳妥,像周天子那样分封诸王,这一代、下一代没事,都是实在亲戚,再往后可就不好说了。

丞相李斯最了解皇帝的想法,上书驳斥淳于越,并建议向天下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办私学授徒妄议朝政。

秦朝在统一天下后在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其中对教育尤其重视。

秦始皇嬴政认为,黔首(百姓)就不应该读太多书,知道的越多越不好管理,他巴不得天下全是愚民,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老百姓越老实听话越好,大概每个统治者都是这么想的。

因此,下令焚书坑儒,把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把火烧干净,就留下技能书籍供百姓学习使用,想学知识、学文化,行,来国家教学机构,我给你规定都学什么,变诸子百家为全国仅此一家。

如今天下旧貌换新颜,新的统治者上台就不一样了,秦始皇为巩固zhōng yāng集权的统治,加强地主阶级的专政,非常注意从思想上束缚、麻醉广大人民群众。

为此,在全国各乡村普遍设立了教化机构,设三老以掌教化。

“三老”是秦王朝zhōng yāng集权组织机构中最基层的一种乡官,这种乡官是专门负责掌管教化工作的,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百姓进行法令政策、伦理道德的教育。很明显,这一措施是贯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书同文,行同伦”的组织保证。

同时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法令,

秦始皇从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出发,根据李斯的建议,果断地采取了“颁挟书令”,所谓《挟书令》并非是毁掉所有的书籍,所禁者仅限于私藏在儒生或百姓手中的儒家经典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措施。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藏书的限制。二是关于办学的限制。所谓“禁私学以吏为师”,也并非是取消教育,规定:有愿求学者,可按封建王朝的统一布置,“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

秦朝禁止学习儒家经典,整天给小孩子灌输一些秦朝的法令,如:秦律中的刑罚有:1、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2、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3、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4、迁刑,即将犯人流放边地。5、笞刑,即鞭笞之刑。6、赀罚,让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等。

这等于是给小学生们上的法律扫盲班,枯燥,单调,没几个小孩子能学懂和愿意去学,那么小的孩子你整天给他讲那些血淋淋的事,晚上还不得做噩梦,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不学还不行,只有在三老掌管下的学堂毕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才有资格被推荐入仕为官。

韩信同学比较幸运,《挟书令》还没有出台,他可以上私学读书受教学习本领了。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