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调笑三国> 第十一章自力更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自力更生(2 / 2)

这俩小家伙跟着公孙瓒一块到增地县上任,除了他俩之外,还有涿郡的二十几个郡兵,都是公孙瓒的心腹,郡兵的家人等天气暖和之后再搬到增地县,未来的老丈人能帮的也就这些了。

刘备没跟着来,这小子给公孙瓒的理由很强大:老母在不远游。

我擦,真不知道历史上刘备到处乱窜的时候他妈还在不在。

不远游的刘大耳十六岁就当上了涿郡的兵曹,刘德然(刘备叔叔刘元起的儿子,与公孙瓒、刘备是同学,德然估计是他的字,汉朝有点地位的人,名几乎都是单字)当了郡仓曹掾史。

增地县(今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新安州)位置还不错,北临浿(pei)水(今朝鲜清川江),县城坐落在丘陵之中,西侧有大面积的可浇灌良田,与辽东郡番汗县(今朝鲜平安北道博川)隔浿水相望,东北与高句丽交界。

初到一边塞之地,什么最重要?

兵权最重要。

原来的县令、县尉、贼曹在与高句丽的冲突中战殁,在公孙瓒来增地之前,这三个职位是功曹、县丞、主薄兼任。

公孙瓒到达增地第二天就任命公孙越为县尉,掌管一县军事,任命公孙范为贼曹。

公孙瓒打算扩充军队,以防备高句丽侵扰,但县丞带他到仓库里走了一趟,公孙瓒只好把扩充军队的想法放下:仓库里只剩下一点粮食,钱财兵器几乎一无所有,架子上挂着的几十件铁札甲算是镇库之宝。

“万事开头难啊,这大汉的最东端穷的是叮当响。”公孙瓒拍着膝盖长叹。

公孙越、公孙范看着大哥发愁,这哥俩也是没有主意。

“仲圭练兵防卫县城,叔圭跟我到处看看。”这哥俩开始为官,没字不行,公孙瓒直接按自己的字伯圭给这哥俩起了字,公孙越字仲圭,公孙范字叔圭。

这是没老四,有老四就得叫季圭,武器再配套成刀棒棍叉,四大神圭(龟)提前1800多年就在中国凑全了,意大利的凯文·伊斯曼抱着彼德·拉特一边哭去吧。

公孙瓒带着公孙范在增地海边考察,沿海边走了一圈,公孙瓒发现海盐是晒不成了。

成也浿水,败也浿水,浿水灌溉了增地的土地,入海口全是淤积的芦苇滩,整个一湿地地貌,找不到一块合适的滩涂,没有滩涂想晒盐也找不到地方。

唯一的收获是发现沿海渔民使用的是尖底的小海船,帆、舵、桨齐全,据渔民说当地最大的船可载货200余斛(约3吨,一斛约30市斤)。

田里粮食产量低,酿酒消耗了粮食,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全县都得喝西北风。

考察了一圈,公孙瓒心里有数了,增地植物、石炭(煤)资源还算丰富,就在这些东西上做文章。

公孙瓒回到县城之后做了初步规划:先利用煤炭、造纸纸,用产品换钱帛、粮食和铁矿,再酿酒炼钢铁。

铁矿产地在增地北边不远,辽东郡西安平县(今辽宁宽甸南鸭绿江北岸)境内就出铁矿(即朝鲜第二大铁矿--德贤铁矿)。

说干就干,没钱先按制度征发徭役,把服徭役的人记下来,等有钱了再补偿给他们,反正修个造纸作坊用不了多少人,耽误不了chūn耕。

汉代徭役制度分为三种,其中两种为兵役,即:正卒、戍边,一种为服劳役,即更卒。

平民男子年满23岁‘始傅’(第一次登记服役),需到官府‘傅籍’(登记),到56岁停止服役。

正卒,为2年,1年在本县作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或楼船,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卫士,负责保卫都城、守卫皇宫、陵苑,或为诸官府服务。56岁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后一般规定可免除兵役,但遇zhèng fǔ需要,随时仍可征调服役,不得抗拒。

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汉律规定每人一生必须戍边1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6个月。官富子弟可出钱雇人代役。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

更卒,是每个男子除服正卒、戍边两种徭役外,每年需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即更卒。

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可出钱雇人代役。如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叫“过更”,这笔代役钱叫作“更赋”。

另外,普通人之间如有借贷关系,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可以采取代服更卒的形式偿还,称为居役。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