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后也微微颔首。虽对杨帆的诗歌所折服,但佩服刚才杨帆对诗歌的见解,但今日是来教训杨帆的,岂能反被其所训,那岂不是自取其辱了。
“在下柳州王栎鑫,适才听杨兄《寻春》不禁暗自诵咏,尤其是”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更是感同身受,
不知杨兄可否在赋诗一首。”文绉绉的说道。
杨帆心里自是不爽:“找茬也能说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
“既然如此,那小子在在做一首”杨帆说道,便将海瑞的《赠竹园隐者》背了出来
“野外常无酒,田间别有歌。
洗杯深酌处,落日在沧波。”
“好诗,阐发性灵,悠然自得,若陶渊明的《采菊》,虽不禀古,也是自成一家。”人群中长者说道。
“在下京城杨国平,杨兄的两首诗实在让我等折服,杨兄的才学我不及也。”
“先生客气了,小子只是略懂诗文,所做也不过下里巴人,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杨帆作揖说道。
“这都难登大雅之堂,你就我们怎莫活?”杨国平心里鄙视道,言道:“杨兄过谦了,然诗词歌赋乃平日消遣作乐。”
杨帆心里鄙视一番:“正戏来了,你想比甚么,来吧!”
“在下平日对儒学颇有研究,不知杨兄在此可有高见。”杨国平得意的说道。
杨帆说道:“愿闻其祥。”
・・・・・・・・・・・・・・・・・・・・・・・・・・・・・・・・・・・・・・・・・・・
初春的晌午,阳光微醺,偶尔微风吹过,树上的枝条吱吱作响。
此时的辩论已白热化。
杨国平率先发难道:“儒学始于春秋,虽经秦时焚书坑儒之祸,然武帝亲征,罢出百家,独尊儒术,经历百年之久不衰,不知杨兄如何看待此事。”
“儒家提倡”仁政”,百姓经历春秋之乱,秦时暴政,秦末战乱,然百年间,朝代更迭,统治阶级需休养生息,与儒家主张不谋而合,此之一也。”杨帆说道。
“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春秋礼乐败坏,孔夫子主张恢复礼乐,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利益,此二也。”
“不知对也不对。”杨帆反问道。
杨国平被杨帆反问从深思中回过神来,言道:“所言不假。”
接着说道:“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格物致知’之说不知杨兄有何见解?”
“哈,哈,哈・・・”杨帆大笑道:“试问诸位有谁能对着我身旁这棵大树一‘物’里格出‘礼’来?”
众人一阵沉默。
杨帆把后世王阳明的思想说了出来:“心即理,心外无理。良知是认识的根源,是非的标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知小子说的可有道理。”
听到杨帆的见解,众人也是议论纷纷,争执不休。
“好个‘四无说’,杨国平也是惊讶万分。“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解,我不如也。”但却心服口不服,饱读圣贤书十多年,竟不如一小儿。辩驳道:“性无善无恶岂不导致人们的行为不再受道德的约束了吗?造成整个社会的动乱吗?”
此言一出,众人也是点头表示赞同,随便把目光转向杨帆,看他如何解释。
杨帆面带笑意说道:“此言差矣!‘四五说’并非强调人性的‘善恶’,而强调‘有无’。当人性超出善恶及‘无’的极限时,人的本体既不体现‘善’,也不体现‘恶’,是无声无息的存在,即为无善无恶。此乃是一种境界,而非定义,是一种“无我”之境。”
杨帆此言一出无疑是对当世“格物致知”思想的一次冲击,搞不好还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抨击。此时众人在深思熟虑,回会杨帆的“四五说”。
杨国平更是佩服不异,拱手说道:“妙,妙,妙・・・杨兄高见,另我佩服,听君所言,真乃三生有幸,岂是十两纹银所能买到!我这便回去专研这‘四五说’,不懂地方,忘杨兄不吝赐教。”
杨帆也作揖回礼,谦虚道:“先生谬赞了,不敢当不敢当。先生大才,才让小子佩服。若先生不懂,帆定当悉心解答。”
言罢,两人也相视大笑。
起初众人被扬帆的诗歌所折服,又听杨帆的“四五说”更是深深佩服。不免心中惊道:“此子真乃神人也!”
一旁的杨忠也一脸的震惊,不曾想到现如今的小少爷竟然有如此雄才,为当初的决定暗自窃喜,也对杨帆充满信心。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