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抗日之神鹰天降> 第三百九十六章 实业整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六章 实业整顿(1 / 2)

经过翻译后的小册子已经摆在小胡子的办公桌上了。(. 好看的)这位近期来心情极度不好的元首正在全力指挥苏联战场上的帝国军队对付斯大林的秋季攻势,由于年内连续两次大规模战役均未能取得胜利。整个部队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而且兵员、装备和部队的组织处于最低谷。德军接连丢失顿巴斯和第聂伯河和斯摩棱斯克地区,全线转入战略防御。

这时候陈际帆的小册子上的建议非常适用,因为陈际帆用很诚恳的语气反复强调德军做好战略机动防御的意义,指出苏联人在技术兵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超过德军的事实,此时再与苏联进行会战,意义不大。而是应该大踏步后退,放弃一些地方,收缩兵力,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陈际帆指出在东线战场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应该考虑到战争的长期化。

陈际帆很自信地告诉小胡子,他们就是这样讲日本人拖进失败深渊的,他建议第三帝国应该研究如何与苏联人打持久战,以歼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主,做到快速包围,快速歼敌,快速撤离。同时应该派遣特种部队深入敌后实施破坏,扰乱后方。

最后提到的,在适当时间争取与英美媾和,将第三帝国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过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让苏联人也受到两线作战的困扰这一条深深打动了希特勒的心,虽然他目前还不准备与英美有什么勾搭,但是战场上的残酷事实告诉他,这样下去是绝对不行的。苏联人越大越有劲,而第三帝国越打越弱,迟早是要失败的。

希特勒把这份建议拿到了最高军事会议上讨论,结果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元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存有生力量寻歼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至于与英美媾和,则没有人说话。和中国人的合作倒是得到了一些将领的赞同,毕竟中国人能够打败日本,实力还是有一些的,如果远东地区能够有一支强悍的部队牵制苏联,对德意志帝国自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愿意与苏联为敌?

“用不着担心,”凯特尔元帅道,“野心是随实力膨胀的。中国人如果能够拥有成规模的装甲和炮兵部队,拥有一定的飞机,那不用我们提醒,中国人也会北上找斯大林的麻烦。相反,以他们现在的实力,就算是再有100个师,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动作。日本人就是这样。”

凯特尔元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支持在技术上援助中国。

讨论会开了很久,最后,赞成援助中国的观点取得了微弱的优势。当然,最后的决策还是要由元首来定夺。

元首踟蹰很久,终于决定派遣专家团(由工程师组成)再次秘密进入中国,在他们身上携带有德国重型坦克的所有图纸资料和制造坦克所需的精密机床。这些人的任务是帮助中国人建立坦克工厂,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是火箭专家,去中国帮助中国研究导弹是一个方面,寻求技术上的合作是真。

而此刻的陈际帆正在完成他在后方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召集实业家和工会代表同聚一堂进行座谈。

陈际帆好歹是知道一些阶级斗争的,再说他在后世也时常听到什么血汗工厂、黑砖窑等概念。其实陈际帆一直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恶心的现象,与地方政府只认gdp有很大关系。本该保护人民的政府一旦站在资本家那一边,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民族工业必须发展,但是必须有序发展。劳资矛盾一定会有,但是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得到缓解,这是陈际帆从后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得到的结论。

民族资本家们能够见到大名鼎鼎的陈际帆上将,心里自然是无比激动。其实在民国搞实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是政局变化太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个当政者上台都有不同的政策。各种税收、摊派层出不穷,官吏贪得无厌。这还不算,关键是政府的货币基本没有什么信用,金融政策花样百出,使得成本核算根本无法进行。这些还不算,他们还要时时提防国内官僚资本的侵吞,很多实业家就是因为在重庆混不下去才选择到安徽来的,当时的安徽实际上还是前线,可是他们宁愿冒战争的风险也不愿呆在重庆。

因为在安徽这边他们不会受到歧视,在原材料、资金和技术方面都能享受极大的方便,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的产品有竞争力,国外的商品因为税收重,所以价钱比他们的要高得多。

有这些就足够了!事实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很像野草,只要有一定条件,他们都会顽强生存下来。他们有反对封建独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实在是太弱,与官僚和外国资本又要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是墙头草一点也不为过!

陈际帆对所谓民族工业,知道的也只是上述这些。不过来到这个时代,他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这个时代的实业家们大多有文化有素养,比如说南通的张謇,人家就是状元出身。具备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实业家们本质上还是爱国的,不然就不会有民生轮船公司的“敦刻尔克撤退”,卢作孚冒着极大风险硬是组织全公司的船队把武汉的设备、仪器和原材料等等全部运往后方,为中国的抗做出伟大的贡献。

但是他们毕竟是剥削者,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一样会延长工作时间,一样会使用童工,一样会把受伤的工人一脚踢开。中国经济难道非要靠残酷剥削廉价劳动力才能得以腾飞吗?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只能靠辛勤的劳作才能活着,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拥有体面的生活?

这个问题他和老钟也在谈,两人虽然都是经济外行,可毕竟来自后世,就算他们是军人,也有家乡父老在沿海打工或者在外企工作。有时候他们作为军人也很郁闷,为什么明明周边的国家都欺上门来,国家还不出手?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光明正大地为了祖国的利益作战?

这个问题老钟的回答非常尖锐,这个看上去比较老成的军人并不是一个不思考的人。可能是由于穿越的关系,老钟说起话来很尖锐。

“头,我们家是农村的这你知道。乡亲们开始是去打工,靠着省吃俭用挣回点钱盖房子娶媳妇。上面说我们村不支持教育,说我们农民目光短浅,但是我在参军前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村里有一家人家境很殷实,一般这样的人家都会拼命供孩子读书,结果你猜怎么的?他家为供养了三个小孩上大学,把新修的房子都卖了。可是孩子们毕业去找不到工作,两老不得不再次操起锄头下地,最悲惨的是,女方老人得了一场大病,拖了半年,全家破产了。从此村里再不愿供人上大学了,因为不实惠。”

陈际帆苦笑道:“以前咱们只知道听党指挥,军事过硬,等到现在什么都要自己操心才认真回忆以前的事。还真让我琢磨出点问题来了!”

老钟道:“你也不容易,回安徽后就没几天安生,什么都要忙。你说国家咋会读书无用呢,不是说教育不够嘛,大学生咋会找不到工作了呢?”

“前不久和经济学家们讨论外资进入的时候我才明白,这是经济结构决定的。都去搞那种没多大技术含量的,自然用不到多少人才。我们家乡有个学电子的大学生,到沿海还不是在玩具厂干一点与电子靠一点边的工作。这样的产业不需要大学生,也不需要多少技工,再加上在中国读书光宗耀祖的思想推波助澜。能读书的拼命挤大学门槛,结果工作越来越难。读不了书的干脆放弃,去打工挣钱去了。你说一个工业国家怎么能少得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人家那瑞士手表怎么来的?人家德国人的工业技术怎么来的?还有啊,德国专家来咱们这里发现,在高端技术上,咱们一点都不弱,可是在制造工艺上差太多了。咱们的工人素质不够好,这才是制约我们研制更多高技术武器的瓶颈啊。”

“头,你也不能要求太高了,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人过去还是农民,大字都不识几个,靠扫盲能够进工厂就不错了。这事得慢慢来。”

“慢慢来?时间不等人啊!老钟,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打败鬼子,那没二话,我今天就不做这儿了,我亲自带部队马上进关,咱没高科技,咱有命!可仗打完了呢?蒙古还是独立了,南海还是共管,小日本几十年后还是和咱们磕磕碰碰,以后的军人还是和咱们那样,去缅甸都要偷偷摸摸。你看看往网上那些言论,我这个军人听了都感觉到耻辱!”

“你说这些和培养技工有什么关系?”老钟问道。

“怎么没有关系?我们如果真的有自己强大的民族工业,就能支撑起整个国家!国家强硬了,军人才不会窝囊。当年老蒋为什么窝囊?他没有像样的工业,他玩不起战争,只能唯唯诺诺,寄希望什么国际调停。我今天在这里,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都拿出来,引导咱们好不容易打下的这块根据地良性发展,将来还可以给执政者一个样板。一旦咱们和老毛子卯上,苏联的援助就泡汤了,美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一切都得靠自己!”

“头,以前我们以为光靠打仗就能把国家打强大,现在看来不够,没有你的战略眼光,咱们不会有现在的局面。我支持你,你准备怎么干?”

“光靠那些大工业还不行,还有和实业界打交道,他们就是工业的细胞,只有他们健康发展了,工业基础才能稳固。”

“你光忙这些,军事你就不管了?”老钟有点急。

“谁说不管了?我现在在安徽,就是着眼于东北战事。日本关东军可不比华北那些二流师团,罗玉刚两个坦克师就可以搞定一个师团。我们不能打成胶着,要运用技术兵器的威力,争取在第一时间就能夺取整个辽宁工业去,将日军赶到北边,到那时候我们才能获得东北的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才能把战争引向最有利的方面。至于你,我给你一个任务,就是从现在开始组建咱们自己的海军陆战队和武装警察部队。”

“说什么?”钟鼎城惊讶道,“海军陆战队?你太超前了吧?”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