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际帆说到这里不讲了,在座都是高级将领,如果连他的话外音都听不出来还不如死了算了。陈际帆的意思是,我先干,你们想扩大战果的话就一起上,不愿意我自己干,至少要光复皖南。
“我倒是觉得,仗是可以打的,国际上盟友对我们的期望很大,国内的形势也有所好转,日军在关内被分割成互不联系的几块,正好有利于我们各个击破。”陈诚也想打。
何应钦道:“各个击破谈何容易?日军在长江两岸至少还有三十几万兵力,并且掌握制空权,长江航道也在他们手中。稍有不慎便是崩溃的局面。”
“没那么严重,”陈际帆现在成了主角,“首先,日军兵力虽然未见减少,但战斗力已经不同往日了,这两年补充的新兵战斗力很弱,抵抗意志更弱,此其一;其二,日军在华占领区已经大幅缩水,其经济形势日趋恶化,为了给太平洋上的海军增加军费,陆军这几年未见什么大的变化;其三,日军的精锐部队大幅南调,中国战场上只是想维持均势,其兵力不可能像战争初期那样随时得到增援;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府军不打,我也要打,但是我没那么多精力去照管地方,像华东地区有大量新四军活动,我想他们一定会和我密切协作,搞好后勤,管理好地方的。”
认识陈际帆的还好,不了解的真有一种钦佩的感觉,敢在军事委员会上将会议上赤裸裸地说‘你们不打我也要打’的将军恐怕只有他一个,不过人家也有这样的本钱。
陈际帆的话很重,也是事实。
薛岳站起来对蒋介石道:“九战区长期和日军周旋于长沙,若陈将军的部队能够在九江给日军的后背插上一刀,则我九战区有信心以长沙为起点向日军展开反攻。”
薛岳的话很有分量,他连续三次在长沙击败日军,自然是有些发言权的。确实,日本人围着肆无忌惮地围着薛岳打,还不是因为侧背没有威胁,但是“神鹰”一旦渡江成功,日本人非得往后退不可,到那时九战区在薛伯陵的指挥下展开反击,未尝不能收复失地。
顾祝同一听“神鹰”要南下,慌了手脚,他最期待的就是杭州日军北调,然后三战区趁虚占领杭州。
六战区现在被逼到鄂西,不打都不行。不打?日本人一样要打通恩施,沿长江西进,而且若能展开反击,将日军逼到武汉周边,则鄂西大部分产粮区又将回到政府之手,大大增加粮食储备。
五战区希望随后渡江,与其余战区部队一起从湖南打到广西去。李宗仁知道,一旦日军主力被歼,这一路将势如破竹。而一旦自己的部队回到广西,那就是蛟龙入水,日本人再想把广西拿回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会议一下子热闹起来,长江两岸几大战区全部表态,虽然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
“好,诸位都是党国栋梁,诸位的想法与军委会不谋而合,既如此,就打。大家看看怎么个打法?”
没有人说话,这么宽的战场,怎么打应该是参谋部的事。
陈际帆发言了,“可以借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做法,只规定战役总目标,又各战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解目标上报参谋部,再有参谋部汇总,进行协调。简单地说,战役开始之初各打各的,先将日军的部署全部打乱,让他们搞不清我军的真实意图,战役胶着阶段由参谋总部根据各战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指挥,或分散或联合,按实际情况吃掉日军部分有生力量,最后再根据双方总的态势决定何时反攻,战线推进到何地。”
嗯?这是什么打法?你陈际帆不是在忽悠我们吧?谁不知道你有一个强大的参谋部,每战必有详细的作战计划,现在倒好,没有计划,各打各的,这不乱了套了?
将军们一脸的不相信,他们甚至以为陈际帆只是浪得虚名,这种打法最多是一个连长干的。
其实陈际帆这是没办法,如果这些部队都是他和参谋总部统一指挥,令行禁止之下绝对能在长江流域取得辉煌战果,可这是在国军中,各个战区、派系之间的矛盾重重,让他们在一份纸上的计划下作战,别开玩笑了,只要有一支部队无法集结到位,或是临阵脱逃,全局就有崩溃的危险。
通俗点说,陈际帆是借鉴了篮球里面区域联防的战术,中间再用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进行盯人防守。他知道日军兵力有限,如果全部开打,日军势必无法机动,则国军在短期之内可以不落下风。
陈际帆说完自己的想法坐下了,对周边狐疑的目光视而不见,他要看看这些人中间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还是只会按照军校教科书打仗。
结果没有让陈际帆失望,白崇禧首先识破玄机,他轻轻地对李宗仁私语,“德公,这小子厉害,对我们军队的事了如指掌,竟能想出这一招,无论结果如何,能想到这一层,本身就不得了。”
李宗仁说:“这就看蒋先生的了。”
白崇禧点点头,转身对所有人道:“委员长,我以为陈将军之议可行,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是无泄密之忧,连我们都没有作战计划,日本人更不会知道;其次是他考虑到了各战区的实际情况,兵多装备好的多担待,兵少战力弱的少扛点;第三,也避免了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协调指挥等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急需解决,一,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参谋部,选派最精干的参谋人员组成,对各战区要了解;二,还要有一个前敌指挥部,负责统一几个战区之间的兵力,三嘛,还要有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作为机动兵团,否则被日军侦知我军真实意图后,将有被各个击破之虞。各位,都说说吧。”
陈际帆一听佩服得不得了,这“小诸葛”要是生在美国,巴顿算个屁啊。三点补充都在关键,尤其是第三条,简直就是点睛之笔。中国军队每每失败,就是在防御中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而是敌人打哪儿自己就防哪儿,越大越被动,人打完了,地也丢了。
蒋介石来了兴趣,问何应钦:“敬之,你是参谋总长,你怎么看?”
“健生的提议很好,际帆将军不拘泥于兵书战策,灵活用兵也值得欣赏,既然要打,就必须有统一的指挥,前期可以自己顾自己,但是战役取胜的关键在于,各战区、各军不存私心,令行禁止。我建议,前敌指挥部由如下人选组成,薛岳将军、李品仙将军、孙连仲将军、顾祝同将军、陈诚将军和陈际帆将军组成,统一协调各方部署。”
陈际帆一听,靠,你何应钦什么时候学得这么官僚的,你干脆把这些司令长官们软禁起来好了,这是瓜分官位的时候吗?
何应钦的这个提议不怎么高明,这么多战区长官呆在一起,能够统一协调才怪。到时候谁都想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仗不用打了。
何应钦的话就算别人不反对,陈诚也会反对的,就像陈诚的话何应钦必反一样。陈诚当场就提出异议,理由和陈际帆想的一样,并且他还首先退出前敌指挥部,说前敌指挥部只隶属于参谋部,是参谋部的派出机构,应该精干才是。
“辞修有什么高见?”何应钦的意思是你反对我,你就拿出更高明的方案来啊。
陈诚才能一般,那有什么高见,见何应钦不依不饶地将他的军,干脆说道:“我看啊,可以借鉴缅甸初期,前敌指挥部直接独立指挥几支精锐部队,选择日军最薄弱处打开一道口子,参谋部再调集各战区部队作为增援。”
一旁的阎锡山等人听不下去了,这么乱糟糟的还打什么仗。山西乡土味的口音一响起,会场又陷入一片沉默。
“这么吵下去解决不了问题,仗是陈将军先打,他是做前敌指挥的人选,说一句见外话,陈老弟同我们没什么瓜葛,一心抗战,部队交到你手中啊,最安全,最放心。”
这话可提醒大家了,陈际帆来做这个前敌指挥,没有派系背景,对哪支部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而且跟着他打仗至少不会吃大亏,说不定还能立大功,想当初戴安澜、廖耀湘和孙立人几位,要不是跟着陈际帆混,能有今天?
“谢谢百川将军的提携,晚辈年轻气盛,才疏学浅,不敢担此大任,只盼着晚辈那些不成器的部队能够和党国这些前辈一道,光复国土,杀敌报国,仅此而已。”
阎锡山的话同样打动老蒋了,这么大的仗全部交给陈际帆是不行的,他还太嫩。可不交给陈际帆也是不行的,薛岳虽然能打,可为人太差,出了长沙他寸步难行。陈诚倒是不错,可惜这个活他干不了。部队交给陈际帆,至少能保住本钱,这就像在交易所找经纪人投资,虽然不能牟取暴利,但不至于赔进去,本钱还在。
蒋介石发话了,“诸位之言都很有见地,就以百川兄的建议如何?”
这是蒋介石在试探陈际帆,看看这小子是不是真的那么狂,那么不知天高地厚。所有将军的目光全部盯着陈际帆,意思是你只要表态,这个帅印就接定了。
李宗仁见陈际帆没反应,说道:“五战区毗邻武汉,李品仙将军要指挥部队,前敌委员会指挥免了吧。我赞同陈际帆将军担任前敌总指挥。”
坐在后面的李品仙看了看自己的老长官,点点头表示听他的。
陈诚说:“我看还是让际帆将军表个态吧。”
陈际帆道:“谢谢委员长太爱,谢谢诸位前辈信任,晚辈以为,这个前敌指挥可以由几位将军共同担任,前敌总指挥人选,晚辈推荐薛岳将军,副总指挥推荐罗卓英将军、杜聿明将军,至于晚辈,随时听候参谋部和几位将军调遣就是了。”
所有人都心存鄙夷,别逗了你,就这几个人能够指挥得动你小子,就连蒋委员长拿你都没办法。推举你是因为你能平衡各方势力,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
蒋介石一听明白了,他推荐杜聿明,摆明了是要杜聿明的第五军啊,也罢,第五军他是指挥过的,也罢,随他闹,只要能打胜仗,怎么样都行。
薛岳等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指挥老蒋嫡系部队的活可不好干啊,老蒋的长途电话一天几次,赢了是他的功劳,输了掉的就是自己的脑袋,这活不能接。
陈际帆心里这个累啊,我操不就是一个战役吗,弄得跟征服世界那么复杂,他也不吭气了。
老蒋看起来还是相信实力的,他站起来说:“今天就开到这儿,命令!”
下面齐刷刷站了起来,“鲁苏皖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陈际帆担任会战前敌总指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薛岳,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罗卓英、远征军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杜聿明担任会战副总指挥,陆军一级上将卫立煌将军接任远征军总司令一职。此令!”
蒋介石最后来了一句,“明天继续开会!”
(这章太难写了,国民党打仗真累啊,连我都累)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五十四章 众望所归)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