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抗日之神鹰天降> 第三百四十七章 一力赈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七章 一力赈灾(1 / 2)

老蒋眼里从来揉不得沙子,陈际帆这么赤裸裸地用全国通电的形式进行威胁,慢说是作为最高领袖,就是军长师长也受不了啊。可老蒋竟然简单就认了,原因很简单,此刻夫人正在美国访问,简单说就是展示中国第一夫人风度讨要贷款,而美国政界上下对中国军队反攻取得的胜利很是赞赏,对陈际帆和他领导下的“神鹰”更感兴趣。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是绝对不可能闹出什么风波的。

其实连陈际帆都没有料到,由于他率领“神鹰”第一集团军近三个月来大反攻取得的骄人战绩,不仅使他和“神鹰”在国内的威望剧增,也使盟国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刮目相看,蒋介石这个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地位骤然提高,和美国人的谈判也顺利了许多,美国的援华力度正在加大。

蒋介石也许不错,可严重依赖外援这一条真的成了软肋,很不幸,这条软肋和陈际帆挂上了勾,一内一外把他捏得死死的。

汤恩伯没能硬气多久便奉命让开一条道,等到他的部队真正看见钟鼎城率领的第三军时才捏了把汗,同样是中国军人,差距有点大。因为钟鼎城的部队已经开始换装,三个主力师全部是自产的7.92口径枪械,机枪和通用机枪的数量是三十一集团军同等编制的两倍还多,更何况他的部队现在分散在黄河两岸,根本无法对人家形成威慑,不被缴械就烧高香了。

周口是重灾区,也是第三军进入河南的第一站,第三军虽然在战斗力上略逊第一军和第二军一筹,可是部队的思想教育早在回到安徽就得到了加强,钟鼎城亲自动员,第三军上下视抗旱救灾为自己的天职。思想上统一了,行动起来效率就高了许多。

部队首先将粮食卸下一部分,在周口各地广设粥棚,然后和周口地方政府联系,按照在编的农民户籍挨家挨户发放粮食,第三军带来的粮食不多,按计划只够这些灾民维持半个月的。

在鲁西南的定陶城外的一大片演武场上,三个新编的独立师整齐划一地列队,举行抗旱救灾的誓师大会。这是陈际帆特别强调的,他要把救灾变成一次深入灵魂的教育。

誓师大会从讲话开始:“弟兄们,加入‘神鹰’以来,你们用艰苦的训练和卓越的战绩证明,你们可以成为一支精锐之师。今天,你们又将踏上另一路征程去战斗,去和天灾战斗,去为了解救百姓而战斗!有人不理解,说当兵吃粮,上阵杀敌才是本分,救灾不是当兵的事。是这样的吗?”

下面鸦雀无声,不敢回答。

“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当兵吃的粮,我们身上穿的军装,哪一样不是老百姓劳动而来?我们消灭鬼子收复土地,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升官发财光耀门楣还是为了我受难的中华同胞?如果是前者,那么很遗憾,因为我们不是一路人,你也没有理解‘神鹰’战无不胜的真正缘由,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精锐之师,是因为我们身后,有千千万万的百姓在支持。而今,河南大旱,全省遭灾,弟兄们,你们大多数都是农村来的,知道全年大旱意味着什么。庄稼种不下去,没有收成,要饿死人的!所以,我们要去!带着粮食去!带着温暖去!让这些遭灾的百姓看到活下去的希望,看到战胜灾害恢复生产的希望!我告诉你们,打鬼子是为了百姓!抗旱救灾也是为了百姓!我们此次行动是军事行动,违反军纪者照样严惩不贷!建立功勋者一样奖励擢升!灾区数千万百姓在盼着我们!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同胞在等待着我们!去不去!说话!”

“去!”,“去!”

其实三个独立师里的绝大多数士兵当初就是为了混饭吃才参军的,农村灾害他们见得多了,已经麻木了。只是这次真的不一样,没想到自己参加“神鹰”后居然能以士兵的身份去救灾,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士兵们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身后这些粮食真的可以救命。

人心都是肉长的,操场上群情激昂的喊声证明,中国不是没有好士兵,而是缺乏好的带头人。

国内最精锐的部队成建制地开赴河南救灾,光着一条新闻就可以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了。其实“神鹰”不是第一支帮助老百姓的队伍,只是因为当年的红军不是政府承认的合法武装,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因为有红军的渊源没有被广泛宣传。报纸的不断宣传引起了全国一片救灾热潮。

很多报纸都开辟了灾情专栏,每天都会登载大量来自灾区的消息;学生们一如既往,就像支持抗战那样游行集会捐款;民主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大声疾呼,希望政府公开赈灾方案;国外记者们一个个领着采访证,踏上奔赴河南采访的艰难旅途……

山东由于刚刚光复,地方政权还在建设当中,各地抗日民主政权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征购粮食。陈际帆望着身后的车队,暗暗感到庆幸,要不是洗劫了青岛,自己现在手里还空空如也。

很多人希望陈际帆留下一些粮食作为预备军粮,可陈际帆一咬牙,“全部运走!”于是三个独立师身背武器,三三两两扶着大车、推着独轮小车,和旁边的汽车长龙一道组成了这个灾难深重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车上,是面粉、是稻谷、是玉米,是救命的粮食!

陈际帆身后的三个师中,有些军官确实对救灾不以为然,不过是惧怕陈际帆的威严而被迫行进。

不过,当几万人的部队浩浩荡荡从定陶向西南进入豫东的兰封、民权等地的时候,三个独立师官兵们的心灵开始受到震撼。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啊!

他们看见一个胡须斑白的老翁,深陷的眼窝,用枯瘦如柴的双手在抱着一个小儿的胳膊咀嚼;他们看见路边衣不蔽体的年轻女子用木棍在扒拉大雁留下的粪便,搜寻着一切可以充饥的残渣;他们看见一个中年懒汉倒在路边,嘴里噙着一根尚未嚼烂的芦苇,仿佛在做着一个永远也不会醒的美梦;他们看见一个母亲的怀里干瘪的乳房被一张饥渴的小嘴吮吸着,面无表情,奄奄一息……

士兵们的神色由惊愕变为悲情,继而变得疯狂。可部队高层却在做着另一番美梦,正准备娶一房姨太太的吴化文骑在马上神情尴尬,挥挥手让请示的部下去准备开设粥棚。荣子桓和厉文礼等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晚上到哪儿去找乐子的事情,张步云则嘟囔着他的副师长位子。

只有基层的士兵们,在陈际帆一声令下后开始就地扎营,并沿途搜寻那些看上去已经奄奄一息的饥民。火生起来了,锅加上去了,水添进去了,米倒下去了,热气开始升腾了,米汤开始冒泡了。

饥民有救了!

“厉师长,你派一个连就这在儿扎根,给你十万斤粮食和十口大锅,记住,我要方圆五里不见灾民,若我看见一个,营长就地撤职!你这个师长扣掉一个月军饷!”

“是!”

陈际帆把三个师沿着黄河岸边的几个县市一路展开,就地开设粥棚。但是他知道,光靠施粥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解决当务之急,要想有效解决问题,还要动员更多的人手,运来更多的粮食和燃料。

安徽毕竟是“神鹰”的基地,上上下下组织严密,思想高度统一,而且行政效率非常高。以巢湖为中心的县市是安徽粮仓,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加上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上不断投入,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粮食产量在全国已经跃居首位。救灾动员令下达后几天,各地农民踊跃交粮,政府部门和农业发展委员会收完公粮之后,王继才的安徽资源股份公司带着大量银行贷款按照市价全部收购。光是巢湖一带,半个月收上来的粮食就高达三百多万吨。

安徽中部定远至淮南虽然不如南方的粮食多,但也收上来一百多万吨,皖北诸县土地贫瘠,但是救灾如救火,上下同心搞了四十万吨。

淮南、淮北煤矿加班加点,采掘出灾区最需要的燃料通过火车运到开封、郑州,在由平汉线运往豫南诸县。

不仅如此,安徽军民还组织起轰轰烈烈的运输长龙,在开辟的绿色运输通道上,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向河南。

有了粮食,救灾从当初的广设粥棚进入到第二阶段,就是与河南各县市地方政府合作按照户籍编制在城中心发放救济粮。这本来是好事,可“神鹰”的工作人员却在不少地方遇到了麻烦,很多工作人员要么推三阻四,要么要求工作人员将粮食交给他们由他们层层发放。

第三军军长钟鼎城平日里话不多,也没有陈际帆那样好的口才,接到报告后,他一面上报陈际帆,一面下令第三军继续往豫南、豫西等地进发。把粮食交给当地政府来安排?这是根本不用考虑的,因为信不过!要是当地政府官员哪怕有一分爱民之心,产量大省河南何至于此!第三军干脆全副武装,自行到汝南等地组织赈灾。

“神鹰”大军到河南一星期,发放粮食达100多万吨,惠及周口、商丘、开封、郑州、汝南、平顶山等地,灾民大规模逃难的现象已经初步遏制,而且有50多万吨煤炭从淮南、淮北等地陆续运来。

救灾总指挥陈际帆现在没想其他,一门心思组织起更多的粮食、人员和物资救灾,可是高焕捷提交的一份报告让他差点动了杀心,也动了部队占领河南的主意。

百万吨粮食分到这么多人手中,平均每人每户几十斤而已,充其量只能稳住灾民饥饿而绝望的情绪,可就在“神鹰”前脚发放粮食的时候,地方政府随后就下乡催缴公粮,还动用了当地的保安部队强行收缴,一时间造成家家户户逃难。

“头,咱们辛辛苦苦运来的粮食又让这帮王八蛋抢去了,老百姓照样饿肚子!得想想办法啊!”

“畜生!”陈际帆大怒,“让鹰眼继续调查,发现罪大恶极者立即报告,妈的,这是逼老子出手!”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