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抗日之神鹰天降> 第三百十五章 编制革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十五章 编制革新(1 / 2)

之所以把邱瑞荃和赵达源留下,是因为这两人都是安徽保安部队出身,为人正直,有爱国心,并且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而李祥韬和王永两人长期在部队政工部门工作,本身思想比较激进,陈际帆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因为陈际帆现在必须马上解决部队的事情,光靠以前简单的抚恤和福利已经无法满足官兵的需要,要让官兵的利益和抗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部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士气,才能做到无论是一个排还是一个方面军都能上下一心。

这事情参谋总部没有参与,因为胡云峰的工作现在要放在如何修订部队的训练大纲、内务条令、作战手册、纪律条令等方面来。

“如果给士兵们分土地,大伙看能不能行?”陈际帆问道,这方面他只能当小学生。

“当然不行!”邱瑞荃一口就否决了,“如果那样的话,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会把军队看做第一职业,没有人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我们不可能供养这么多部队,再说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单纯依靠人多来提升。”

王永也反对,“一旦出现人人都要参军的情况,那基层负责招兵的权力就太大了,那样的话腐败随之出现,这将是我们人为造成的又一大肥缺。”

“可是军人难道不应该受到优待吗?”陈际帆故意问。

邱瑞荃与其说是一名军官,还不如说是一个对政务相当熟悉的文职官员,他显然对官场非常熟悉,他回答陈际帆:“在抗日的战场上,各行各业都是做了贡献的。没有人在后方从事生产,前线吃什么穿什么?如果说有区别,那是因为军人需要牺牲,所以我认为对于牺牲、致残的军人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安置办法。但是军人决不能成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这是很危险的,任何时候,军人都不能凌驾于政权之上。”

“你有什么好建议?”陈际帆问。

“当兵前两年是服兵役,当然,服兵役是有军饷拿的,两年以后的士兵,政府根据法律给他们基本的土地,当然,这回占用政府很大的财政支出,而且操作起来很难。”

赵达源接过话头,“财政方面还好办,可以让士兵出一部分钱,就是土地来源很麻烦,现在安徽风平浪静,很多地主又重新回来拿着自己的地契要求归还他们的土地,甚至还有很多大后方的人跑到这边来购买大量土地。地方政府手里真正掌握的土地资源其实是很少的,恐怕都拿出来安置军队都不够。”

王永道:“人家要回自己的土地,政府总不能不给吧,不然咱们就失去了抗击侵略的意义。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抗日名不正言不顺。”

陈际帆长叹一口气,“你们说的都很在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就业岗位太少,安置部队,眼光不一定放在农村,城市更能担当更多的职能。我有几点想法你们看看行不行。首先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土地买卖的税率,一定要高,同时以规定地租的最高上限,这方面共产党人有发言权,交给特区议会去讨论。这样一来,土地的价值无形中降低,地主囤积土地的热情就会减少。但这只是治标,另一方面下一步军方和政府将加大重工业的投资,对关系到战争、国计民生的工业实行政府投资、政府所有、并成立专门的公司经营。这样可以形成规模化,不仅能吸纳更多的就业,而且能提高生产效率。中国,最终都是要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只有解放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农村的生产效益才能提高,才能把农村过剩的资本吸引到城市来。”

邱瑞荃对陈际帆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其实陈际帆这些话都是穿越前政府经常在报上出现的字眼,没想到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成了灵丹妙药,看来多几十年经验就是不一样啊。

邱瑞荃道:“这个办法虽然慢一些,可是他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头说得没错,中国总归要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但是这个工业化决不能以伤害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政府的建设资金可以靠自己募集,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还是不能压低价格。 王永道:“还要鼓励兴办教育,政府资金不够,可以鼓励私人办学,张伯苓先生办的南开就不错。”

“好了,扯远了,这些事我会和专家们沟通,现在要解决的是部队的问题,就先按照邱参谋长说的办,祥韬和小苏两位暂时和邱参谋长一道重新制定军人的待遇、福利和安置办法,我们再拿着这个办法和政府沟通。”

“还沟通什么?您一句话的事。”赵达源问道。

“不,我只是军人,在安徽,一个人说了不算,要大家来决定!”

陈际帆和战友们到底没有敢触及土地改革这根高压线,虽然陈际帆知道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但同时这会给社会造成混乱,人为地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不过,他现在最想的是,和共产党那边多多接触,学习他们在基层农村的工作经验。

几个人走后的第二天,参谋总部终于开始对安徽的“神鹰”部队动了大手术,胡云峰知道,现在的“神鹰”再不是当初只要有枪有炮就能打仗的那只小部队了,几十万部队的规模,炮、坦、工、辎重、通讯、医疗、宪兵等杂七杂八的兵种在一起,还不包括下一步的空军。没有一个重新规划是不行的。

开始的时候,参谋总部的参谋们总是在原有的框架下打转转,可方案几易其稿,都达不到胡云峰的要求。

“神鹰”参谋总部希望“神鹰”第一集团军为合成化部队,其中一个炮兵师、一个坦克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防空旅为集团军直属,另外三个军也要编成为以三个步兵师为主,炮、辎重、工兵等辅助的合成军。但是部队很难实现这样的转变,主要还是技术兵种的数量不足,这也和过去“神鹰”基本都在本土作战有关。

陈际帆到参谋总部的时候,正看见胡云峰拿着编制表在那儿伤脑筋。

“进展如何?”陈际帆问道。

“头,我觉得这里面有些问题,你看啊,现在的部队基本上是本地作战,实际上后勤、工兵等要求是不高的,可是部队要转化为进攻部队,那就不是几个步兵师简单的加减了。部队需要合成,还要能够克制日军,我的考虑是把我们一个军建设成为日军师团那样的部队,但是要比他们强。”

“那你说说,强在哪儿?”

“首先是总兵力,我们一个军兵力总数大约五万人左右,其中三个师各一万三千人左右,剩下一万人为师直属部队。这样的话,在兵力上能做到遇到日军一个师团能够战而胜之,遇到两个三单位师团,可以挡得住。”

“还有吗?”

“其次是火力,火力要从基层的班排抓起,这方面我们在独一旅已经做了试点,倒不难,单兵火力方面我们已经超过了日军,就是在火炮方面还有所欠缺。兵工厂已经开始仿制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但是炮弹还是很成问题的,目前只能满足师一级炮兵的需要,基层炮兵无法满足。”

“第三就是部队的机动能力,我们发展太快,不要说部队的摩托化,就连骡马化都做不到。所以在机动方面我们对日军没有绝对优势。当然我们如果能创造性地使用坦克和摩步师,让他们担任快速穿插迂回,还是能掌握主动的。”

“最难的就是部队的后勤。可以想象,一旦进攻开始后勤会遭到日军航空兵怎样的打击,所以我们在后方必须有强大的成建制的后勤部队,这样的部队要具有快速运输、调配和自卫还击和防空的能力。”

陈际帆听完这些后,在胡云峰的参谋长办公室来回走动,沉默不语,胡玉峰两眼望着他,他知道这样庞大的军制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陈际帆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陈际帆拿着军制表,用铅笔在上面画了一条横线,“先精简一线主力部队的编制,每个军要控制在四万人左右的规模,每个师最多一万一千人,精简下来的部队充实到后方编成后勤军团。”

“这个没问题,一个师三个步兵团外加其他部队就可以了。”胡玉峰同意。

陈际帆摇摇头,“团以下部队全部为加强部队,也就是四四编制。”

经过陈际帆和胡玉峰的讨论,在参谋部几十个参谋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做出了整个“神鹰”的编制。

总司令陈际帆,陆军二级上将。

参谋总部参谋长胡云峰,陆军中将。副参谋长邱瑞荃,陆军少将。

辖野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际帆),特区内卫兵团(总司令邱瑞荃)。

第一集团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