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颜师古注释《汉书》云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为皇后卫子夫另外两女,唐中期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石邑公主、诸邑公主为卫后另外两女。二人记载相互矛盾,皆为孤证,乃一家之言。《史记》《汉书》中可确定的卫皇后女儿只有卫长公主一人。
阳石又称德邑,阳石公主又称德邑公主,但非石邑公主,也非夷安公主,更非卫长公主。
《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的生母。《史记集解》引用徐广的说法,阳石公主又称德邑公主。
《史记》和《汉书》记载皇后卫子夫生有三女一子,但没有说明三个女儿的封号,可确定的皇后女只有卫长公主一人。唐初颜师古为《汉书》注释,称诸邑和阳石公主都是卫子夫的女儿。唐玄宗时代的司马贞则在《史记索隐》中称,诸邑、石邑公主是卫后另外两女。这种两种说法必有一种是错误的,或者两者都是错误的。阳石公主虽与诸邑公主同时死于巫蛊,但不能由此证明她也是卫子夫的女儿。
诸邑公主并未出现在《史记》中。而在《汉书》中,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同陷于巫蛊。《史记》《汉书》并无记载两位公主为卫后之女,阳石公主的称呼在《史记》《汉书》中都是“帝女”。
柏杨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中认为阳石公主是皇后卫子夫的女儿,其来源不详
因此,这个公主因为记载不明,再次,本作者不会用这个公主的称号。
诸邑公主(?—前91年),汉武帝女,食邑在诸邑,丈夫不明。
《史记》中未出现这位公主。
《汉书》中记载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同坐巫蛊而死,未云公主生母。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其母是卫皇后卫子夫。
因为这三个公主之中,最能证实的就是卫长公主,所以以后会对着卫长公主着墨较多,其他的两个公主
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00推荐:
,不会过多的着墨。毕竟资料不全,百度出来的,也不是很清楚全面,为了避免错误,我在这里就会减少着墨。再次,提点一下,我用的人物历史都是查阅了资料的,如果有着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来,还有,其中好多的,我都会尽力贴近历史材料之类的。
如果造成不便,请原谅。)
........(分割线)......
处理完一天政务的刘彻,坐在书桌前发愣,面前是堆着着好几卷的竹简,今天,他算是终于看完了司马相如给自己的文章。在看的途中,他不断的点头赞许,这样的人,的确是文采飞扬,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样,司马相如的私底下的生活,也更着他的文采一样,天下人皆知。
司马相如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
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两人相濡以沫,日子虽清苦却也甜美。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他父亲对女儿非常不满,但看她的生活那样的艰难,卓王孙给女儿一百名仆人,一百万钱财,一份嫁妆,让他们回到了司马相如的老家,置办些田地家产,好好过日子。卓文君得到了父亲的救助,与丈夫司马相如一起,过起了富足的生活。司马相如的辞赋深受后人的喜爱然而,天意又一次捉弄这绝代佳人。
《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聪慧多情的文君听此却深为忧虑,于是婉约而劝:“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此后一别,一等就是五年,五年时光毫无音寻,文君日日思君,暗暗垂泪。
谁知后来,司马相如因为一篇《子虚赋》轰动文坛,做了皇帝的侍郎客。刘彻桌子上的,就是司马相如写得《子虚赋》。
在民间,也有他们之间的话语。听说卓文君一日突然收到司马相如的信。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当下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因为「无亿」即「无意」也,是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
00收集并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