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小的一个儿子,其他子女都是于凤至生的。而公认的他最爱的儿子闾琪,也确是于凤至所出,为了生这个孩子,于凤至差点没了命,之后也许是为了妻子健康考虑,反正三子一女也足够多了,正值盛年的张学良和于凤至停止了生育。
老大因为西安事变后母亲陪父亲幽禁,得不到父母照顾,被德军轰炸吓出了脑部疾病,之后去世。
老二因为继承了父亲的运动基因,在美国玩赛车,出事故去世。
这三个儿子,都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个个不同凡响,老大在剑桥,老二去斯坦佛,而十二岁就被炸死的老三据说是兄弟姐妹里面最聪明的。
唯一的女儿闾瑛,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精通多国语言,据说与母亲气质肖似。
如果于凤至知道后来三个儿子都会早亡,是不是会后悔没有再多生几个?
于凤至不生了,张学良也不跟别人生。的确奇怪以少帅那么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除了后来赵四意外跟了他,他居然在婚外一个孩子都没造出来。
徐志摩为了别的女人让自己老婆打胎,而张学良为了自己老婆让别的女人打胎,还有:徐志摩写诗写得好,就是只给别的女人写,不给自己老婆写。张学良诗写得烂,不过只给于凤至写,不给别的女人写。
张学良和赵四的晚年,因为他活着的一子一女(闾瑛和闾琳)年纪都比较大了(即使闾瑛年纪不大,肯定也不愿意照顾赵四),主要是由他的侄女,张学森的长女闾蘅照顾。
而这位张闾蘅,是香港著名音乐人黄大炜的继母。
因为继母一直跟在张学良身边,如同亲女,黄大炜也一直管张学良叫外公。而他对外宣称的是:我的外公是张学良,我的外婆是于凤至。
这个就比较有趣了。黄大炜与这两位女性都没有任何亲缘。当时于凤至已故,且已在法律上与张学良离婚。张学良法律上的太太是赵四,陪他生活的是赵四,张闾蘅照顾的也是赵四,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外婆怎么会是于凤至?
可黄大炜确确实实是这么认的。随便百度谷歌。
如果出于炒作目的,谁都知道赵四比于凤至要出名得多。
唯一的解释就是,包括张闾蘅在内的张家后人,心里认可的张学良夫人,永远只有一个张于凤至。
赵四是真正的求仁得仁,她要的是爱情,即便其他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她也没什么好遗憾。
于凤至的世俗生活却是非常成功的,晚年在纽约玩股票,在洛杉矶炒地产且不说,早年在东北建小学,在东北大学自己出资开设家政系,东北沦陷后,她与宋庆龄等一起出面组织华北妇女救国会,影响深重,直到晚年她孤身在美,还经常有在美的东北人长途跋涉,为了看一眼这位曾经母仪东三省的张夫人。
九一八之后,尤其热河失守之后,张学良顿成众矢之的,赵四,乃至与张学良毫无感情关系的朱五与胡蝶也被牵扯进来,但没人敢说夫人一句。
于凤至赴美前,已经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多方辗转治疗,最后确定国内无药可医,张学良才不得不通过宋子文、宋美龄恳求允许妻子出国治病,不然人死定了。
张学良喜爱运动,囚禁期间也喜欢在允许范围内游山玩水,于凤至生病的那段时间,他也不游玩了,日记都是空白的。
后来总算把妻子送了出去,宋子文给张学良的电文里,一直汇报于凤至的身体和手术情况,说到于凤至不想手术,怕下不了手术台再见不到儿女,张学良急忙又通过宋子文致电妻子,让她赶紧手术不可耽误,都足见夫妻情深。
卿名凤至不一般,
凤至落到凤凰山。
深山古刹多梵语,
别有天地非人间。
张学良写的时候,于凤至已经病得比较厉害了。除了心疼妻子,想不出从来不为女人写诗的少帅怎么会突然诗兴大发,搞了这么首烂诗出来。
如果他们夫妻的三个儿子,哪怕只活着一个,结局或许也会很不一样。
于凤至的儿子数量,在民国元配里,也算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种情况下居然也能落得最后无子,不是造化弄人是什么?
赵四儿子都生出来了,张学良却还是什么名分都不肯给。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表示这个儿子是bastard,就不用分嫡庶了,连庶都算不上。
只能说张学良够狠,赵四小姐够痴。
政府当局当年逼她们夫妇离婚,恐怕也有母凭子贵的意思,总不能让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做一辈子私生子吧。
张闾琳应该庆幸他的三个哥哥都早逝,庆幸后来国内思想开放,不然他这位张公子的地位,怎么都不是名正言顺的。
张学良晚年说,他不怎么追女人,基本都是女人追他,肯定是实话。
所以对这么一个男人,元配能稳坐钓鱼台,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让老公在外面只睡不爱,有孩子不要,有名分不给,绝不仅仅一个“贤良淑德”就够的。
与宋美龄不同,于凤至娘家只是偏居一隅的寻常富商,张作霖曾想给丈人大官做,被于凤至拒绝了。
没有夫妻感情垫底,凭什么张学良能让生了孩子的赵四给他做近四十年的情妇?能给一个得了乳癌的中年女人写这么首烂诗?
至于这感情是爱情还是什么,既然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都能被人说成是第三者,一个守着空穴的于凤至,被人说成什么也都不奇怪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