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帝王花开> 三三、大闹皇宫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三、大闹皇宫 3(2 / 2)

钱万上前:“臣听旨。”

嘉靖皇帝:“朕封你为为皇宫侍卫都统领,负责皇宫治安,有抗旨不遵图谋不轨者,杀无赦!”

钱万:“臣领旨。”

嘉靖皇帝:“赵鉴听旨。”

赵鉴大汗淋淋:“臣听旨。”

嘉靖皇帝:“你身为大明的刑部尚书,却不知大明的法度。大明不需要你这样的臣子,回家去吧。”

赵鉴伏地:“臣领旨。谢皇上不杀之恩!”

嘉靖皇帝:“各位爱卿,请你们向前看,这里是大明的金銮殿,朕是太祖的子孙,大明的皇帝。你们过去都做了什么有违良心,有悖人伦道德的事情,朕一概既往不究。如果你们愿意洗心革面,为大明王朝服务,就请你们各司其职,维护大明的法度。如果不愿意,就请站出来,吏部给予除名。”

这时,得到太监急报的张太后,挥舞着手杖冲了进来,大骂:“朱厚熜小儿,你敢擅杀朝廷大臣,哀家岂能容你!”

嘉靖皇帝急令军卒架住了张太后,气愤地说:“这里是大明的金銮殿,朕是大明的皇帝。处置大明的逆臣贼子,天经地义。”

张太后:“你以为杀了两人就能夺权了?呸,你休想!”

嘉靖皇帝:“不是朕想要夺权,是有人企图篡权!”

张太后被军卒架住,动弹不得,气得快要吐血:“你、你……”

嘉靖皇帝:“太后,请你看清楚了,朕不是宪宗先帝,更不是正德皇兄。大明的金銮殿,不是一个女人能在这里指手划脚的。散朝。”说完,扔下群臣和张太后,自己走了。

嘉靖皇帝离开了金銮殿,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派人把邵元节接进皇宫。虽然沈周、冯能被诛,军队整体哗变已无可能,但张太后在朝廷根深蒂固,手下什么人都有,她要狗急跳墙,什么事也都干得出来。所以,嘉靖皇帝急需听听邵元节的意见,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应对张太后的变数。

邵元节乃有道高士,对皇宫内的事情算计已定,早就在等候嘉靖皇帝的差员了。他进宫见了嘉靖皇帝,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大明中兴有望了。”

嘉靖皇帝:“我……”

邵元节打断嘉靖皇帝:“皇上当称朕,与贫道明君臣之礼,方好见面。”

嘉靖皇帝:“这个……”

邵元节:“皇上,大局初定,请先去料理朝廷大事,晚上我们君臣再谈道。”

武定侯郭勋,文武双全。两年前嘉靖皇帝为了深度蛰伏,成立了《三国志演义》修改办公室,嘉靖皇帝是主任,郭勋是副主任。七个月下来,两人便成了朋友,这次嘉靖皇帝用人之际,考虑到他在军中的威望,就大胆以他为主,吴飞为辅,接管京城禁军。郭勋不傻,发现风向要变,便由一根墙头草立即转变成嘉靖皇帝阵营中坚定的一员。

驸马都尉崔元,因为是朱氏皇亲,一直不在张太后重用之列。因为他担任过到兴王府送遗诏的副钦差,无形之中就在他与嘉靖皇帝之间架起了一座小桥,这次嘉靖皇帝一示宠,他也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嘉靖皇帝的队列里。

蒋氏从安陆府带来的那帮子弟,起先都被安置在京城外的军营里。后来被嘉靖皇帝用各种借口调了三四十进京城,分别安置在锦衣卫和御林军。朝廷高层的斗争,底层普通的军卒并不知道,他们见这些孩子都是嘉靖皇帝的老乡,和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家便争相和他们结交,从而使他们在军营有了相当的人脉。嘉靖皇帝向陆松、崔元面授机宜,让这些孩子全都担任百户、把总(连、排长),对迅速掌控军队,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晚上,嘉靖皇帝迫不及待的来见邵元节。邵元节针对当时形势,以“立教主静”之说诱导嘉靖皇帝,说:“比如满朝文武,相当一部分依附张太后伤害过皇上,但朝廷要运转,就不能一棍子将他们全打死。皇上若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位置替他们想一想,便会觉得,其实他们并不坏,以己知人,他们完全还会成为大明的顶梁之柱。”

正说着,外面突然一阵异响,紧接着一个蒙面客破门而入,挥剑直取嘉靖皇帝。邵元节不但是方外高士,武功也出神入化。就在嘉靖皇帝惊慌失措的时候,邵元节一挥拂尘,蒙面客就被打出门外,跌倒在地。与此同时,另一蒙面客也飞扑而入,同样也被邵元节打出了门外。两人均受重伤,被随后赶来的钱万、陆炳按在了地上。

原来,吴飞、陆炳在外面担任警戒,发现了二贼。没想到二贼武功超群,若不是为了行刺嘉靖皇帝,他们二人必遭二贼毒手。直到这时,嘉靖皇帝才明白,邵元节主动约自己谈道,是他算定今晚有刺客,为了保护自己。

嘉靖皇帝对钱万、陆炳:“严加看管二贼,务要从他们身上审出背后的黑手。”

邵元节道:“皇上,自作孽不可活,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做人只要一心向善,自然百恶不侵。”

嘉靖皇帝心想,这事不用查,肯定是张太后所为。就是查出来又能把她怎么样呢?不如难得糊涂,大家面上都能过去吧!于是,他又对钱万、陆炳道:“就依道长所言,立杀二贼,此事就像大风吹过,以后谁也不许再提起。”

这一夜,十几个安陆府的子弟刚刚被提升为百户、把总,便被人刺杀。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