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挑个什么领导–关于“仁”
我们这里讨论一个另一个满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挑个什么领导。很多人一定觉得奇怪了,我们哪有什么资格挑领导啊,我们能不被领导挑剩下就不错了。实际上不然,我们需要有分析领导的能力。因为第一,我们需要认清一个领导这样可以让我们在能选择的时候尽量不要站错队伍;第二,如果领导还可以的话,认清领导可以让我们对将来有个更准确的预期,并且可以知道如何更好的为这个领导服务;第三,当然如果领导很糟糕的话,当今的社会,炒领导的鱿鱼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啊。
我们这里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姓韩,赵,魏的人还是蛮多的吧,至少不是小姓。而在战国初年,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国都要比智氏要小很多。而我们现在呢,智姓在百家姓里都找不到的,全国大概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小的地方还有些人姓智。是什么原因造成智姓几乎绝了后呢,这里我们就要讲的是智宣子立继承人的故事。
我们刚开始说了《资治通鉴》是从周王任命韩、赵、魏为诸侯作为开始的。实际上当时在晋国最强的是氏族是智氏,他们也被封为了诸侯国,智氏在实力上和领土面积上都要远远大于另外三家,而导致智氏的灭亡的恰恰就是智宣子立了一个五项全能的接班人--智瑶。故事是这样的:
那一年智宣子准备任命接班人,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朝鲜一样选接班人是由金老大从儿子们中选的。智宣子比较喜欢智瑶,但是他的族人智果(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聪明人,智慧果么?)却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如果将来智瑶当领导的话,他将会是五项全能外加一项低能的领导:”
五项全能分别是:
“美鬓长大则贤”,就是说是智瑶是个长发飘飘、高大英俊的帅哥;(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诺)
“射御足力则贤”,就说他精于骑马射箭、驾驶战车,是个武艺高强的猛男;(车王舒马赫?)
“伎艺毕给则贤”,就是说他才艺双全,又有文化又有艺术修养;(周杰伦?)
“巧文辩惠则贤”,就说些能写善辩,文笔又好口才又好;(韩寒?)
“强毅果敢则贤,就说说他坚强果敢,有一颗勇敢的心。(梅尔吉普森?)
这么一看,我们就会发现智瑶这哥们根本就是一个男人恨、女人爱的大众情人,白马王子。他就是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舒马赫+周杰伦+韩寒+梅尔吉普森的男人中的极品。
总算这个五好男人还有个弱点,智果说了虽然智瑶有那么多长处,但是很不仁厚(“如是而甚不仁”)。这个不仁厚的后果呢?“夫以五贤陵(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意思是“如果他用他的五项长处去欺负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有谁可以和他和平相处呢?如果真的安排智瑶为领导人的话,那么智氏宗族就一定会灭亡。”但是智宣子没有听智果的建议,还是册立了智瑶为接班人,就是后来的智襄子,这个名号一听像“纸箱子”就知道他将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智果就向太史,大概相当于现在管理贵族的民政局、档案局去要求脱离了智氏,另外成立了辅氏,改姓辅氏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智果所预计的一样,当时智氏对比韩、赵、魏都要强大很多。智瑶首先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了的手下家臣段规,后来就要求韩、赵、魏都出让土地给他。迫于智瑶的淫威,韩、魏都出让了自己的土地,而赵国的君主赵襄子是个狠角色,他不给。于是智瑶大怒,就联合韩、魏两家的部队,一起去攻打赵国,赵国的君主赵襄子就跑到了晋阳防御。
智瑶率领智、韩、魏三家的部队包围了晋阳,引水灌城。整个晋阳城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城内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但是人民没有背叛的意思。智瑶就让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为他当护卫出来视察水势。然后得意洋洋得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这时候魏桓子和韩康子互相使了个颜色,司马老先生在这里描写得很生动,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下魏桓子的脚背(“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跗就是脚背的意思。司马光这段文字写的很暧昧,估计自大的智瑶看到他们的小动作也不会想太多,最多以为他们两个背着他搞基。而魏桓子担心的是汾水可以淹掉魏国都城安邑,韩康子担心的是绛水可以倒灌韩国都城平阳。
后来赵襄子扛不住了,他就派人出城去和魏桓子、韩康子谈判。他的意思是,如果赵国灭亡了,智瑶也一定会来收拾韩国和魏国,不如他们三家联合来对付智瑶。魏桓子和韩康子同意了赵襄子的计划。然后到了三方约定的日期,赵襄子趁夜色派部队杀了智军守河堤的官吏,引大水反灌智瑶的军营。智瑶的军队为了救水而大乱,这时候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派军队从正面突击,大败智军,杀死智瑶,纸箱子就这样轻而易举得被踩扁了。接着,韩、赵、魏三家又将智家人全部杀了,也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而那个有眼光的智果因为已经脱离了智氏,改为辅果了,所以他的一族得以幸免。
实际上司马老先生很少对战争进行详细的描写,而这场三家灭智的故事却写得很详细,很生动。原因是司马老先生为了强调:“夫以五贤陵(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一切都必须以仁厚为基础,如果没有仁厚作为基础的话那么能力越强反而越容易欺负别人,越容易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我们可能一开始会为某个领导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而折服。短期内,我们可能希望追随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更快得让自己成长,或者可以借助他的名望来获得一些利益。然而从长期来说,我们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哪个领导对下属好,他是不是可以和我们同甘共苦;是不是可以领导公司或部门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不是可以领导下属的成长并且提供给一个很好的舞台。至于领导的个人能力,我们往往是在基于领导对我们好、仁厚以后才会关注的主题。对于不仁厚的领导,我们完全可以像智果一样早点炒了他们的鱿鱼。
当然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这个故事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知道,领导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必须要以仁厚作为基础,一个很刻薄的、恶毒的领导哪怕他长得和刘德华一样帅,像李彦宏一样有才,结果也只能是无人“待之”了。
有人说了,好像历史上不是都这样的嘛。刘邦、朱元璋,他们对手下的将领都不仁厚,成功以后大杀功臣,为什么他们可以成功啊?
那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在需要部下卖命的时候,他们是很仁厚的。对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他们在打江山的时候对手下是很好的,说他们假惺惺也好,说他们玩弄权术也好,事实上就是这样。像韩信,在萧何月下追到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拜那时候没有任何名气和军功的韩信为大将军,并且把所有的兵都给韩信统一指挥。这样成就了韩信一世的英名,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刘邦不给韩信这个舞台,可能他统一中国的路途会要走很多的弯路;而中国历史上可能就只是多了一个出生淮阴的小混混、小痞子兵,却会少韩信这么个千古名将。当然历史不接受假设,刘邦和韩信在互相支持和互相利用中走到了一起。在刘邦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韩信要挟刘邦说齐地不好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虽然内心极度不爽,但是他还是说当什么代理齐王啊,你韩信的功劳足够当真正的齐王,然后就马上封韩信为齐王,要他出兵一起攻打项羽。
而对于韩信来说,他在军事上是当时天下第一的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他也绝对是可以排名前三的名将之花,但是他在政治上、和权术上他却远远不是刘邦这只老狐狸的对手。他没有看清刘邦对他的不信任,他感觉刘邦对他很好,很仁厚,所以后来有人劝他离开汉王另立山头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时候,韩信没有听。韩信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意思就是:“老大给我评了高级职称,给我了一帮子手下,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吃的给我吃,我说什么他都听,所以我才能够成功。别人相信我、亲近我,我背叛他不吉利(如果韩信看过风水师的话,那么他的风水师绝对是坑爹的。)。所以我死都不会背叛我老大的!”所以我们在韩信的话里面看到,虽然韩信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但是老大刘邦给他些小恩小惠,韩信就感激涕零,对他死心塌地。这是韩信可爱的地方,也是他悲剧命运决定因素。(我想到时候专门列一节讨论韩信、岳飞、吴起、白起等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无论如何最后是韩信率领50万汉军,垓下一战彻底消灭了项羽势力。
其次,当领导地位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就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同了。就像刘邦在统一了天下以后,马上韩信就成为了他的最大假想敌。项羽自杀后刘邦马上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从齐地迁移到楚地,封为楚王。到了汉六年就是项羽死后的第二年,刘邦就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逮捕了韩信,然后把他带到了长安,降封为淮阴侯。结局是到了汉十年陈稀叛乱,刘邦亲自去平叛,韩信称病没有随军一起去,在这期间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了韩信,并诛杀三族(多吉利啊)。历史称刘邦知道韩信被杀的时候是“且喜且怜”,又高兴又可惜,所以杀韩信虽然是吕后和萧何执行的,但是实际上肯定是符合刘邦的想法的。
朱元璋大抵也是一样,他在打天下的时候的确对自己的手下很信任,很仁厚。可是当他摆平天下当了皇帝以后,他为了自己的朱家王朝可以千秋万代,为了给他的接班人拔取那些刺头就大杀功臣。
所以我们需要看清的是领导的仁厚其实是会根据时间,和所处的地位和状态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对于下属来说就需要认清这种局势的变化,在领导对自己仁厚的时候建立更多的业绩,追求更大的利益,然后再领导不仁厚的时候或者有不仁厚苗头的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安排条后路。就像张良在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就处于半隐退的状态,一边不再出谋划策,一边半退休的辟谷修炼仙术,至少让刘邦何吕雉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威胁,而得以善终,死后,追赠谥号文成侯。
好了,让我们把老祖宗身上学到的知识,用在分析当今的事物上看看效果,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以古论今,以古析今。
当然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我没法举您身边的例子,我也不能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给您看,所以我们只能举个现代的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我们的喜剧之王周星驰周大爷。周星驰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的第一谐星了,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票房的保证,而且他在荧幕上无厘头的台词,对于现代汉语或者说现代汉语口语的用词起了很大的影响:“I服了U”;“吐啊吐啊得就习惯了”;“如果非要给他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等等。这些话几乎成为70年代80年代人的日常语言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而很多跟着星爷一起拍片的超级龙套们,像吴孟达、田启文、罗家英、朱咪咪等也借助星爷的影片,让自己的形象耳熟能详。而在和女艺人的合作上,星爷更像是一个神话一样,那些和星爷配戏的女艺人们,像早期的毛舜筠、钟丽缇、朱茵、张敏、中期的莫文蔚、张柏芝、到后期的赵薇、黄圣依、张雨绮,虽然在星爷的片子里面她们大都只是花瓶,可是随着影片的成功,她们都一一走红成为当时的一线女明星。如果说有个人在和他合作过的艺人们都能够快速飞黄腾达的话,我相信星爷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没有之一。包括张艺谋的“谋女郎们”,王晶的“晶女郎们”和“星女郎们”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说在娱乐电影上星爷绝对可以称得上“五贤陵人”甚至是“十贤陵人”都可以了。
可是到了最近几年,我们发现第一星爷的作品越来越少,第二越来越多之前和他合作过的艺人向媒体上透露对星爷的不满,我们通过这些虚虚实实的娱乐报道中大致也能分析出一些端倪。和星爷合作过的艺人们对他的批评一般是以下三宗罪。
第一、毁人。自从星爷自己当家以后,他的片子越排越少,几乎是3,4年才有一部片子。星爷可以靠自己的老脸混饭吃,其他艺人不行啊。说明在事业上他不为后进的其他艺人和工作人员考虑,不给其他人发展的平台,这绝对不是个仁厚的老板,连假仁厚都没有。就像星爷签的第一个内地女艺人李卉,就是那个在《少林足球》里踩了一脚香蕉皮的那个,她在李卉与星辉签约的8年里,她除了在《少林足球》中踩一下香蕉皮,再没有机会出演周星驰电影。在离开星辉的时候,李卉笑着说,她想写一本《我把青春献给周星驰》的书。包括1996年就加入星辉的田启文(田鸡)的离开,据他自己说也是因为星辉的活太少,为了养家糊口他自己开了电影工作室去拍片子了。
李卉田启文
第二、守财。就像黄一山(就是《九品芝麻官》里演皇帝的那位,也是星爷长期御用绿叶了。)在接受某媒体所说的,“星爷对钱看得比较重一点,可能说比方大家合作了,你再找我,给我一个折扣吧,对他来讲,折扣不给他还要提价。”他还说:“有些人口袋里有十块钱,他可以拿9块钱,请人家喝汽水吃饭,但是有些人有一万块钱,他也不会请你吃一顿饭,周星驰那么有钱,也不会请大家吃饭,反正他没有请我吃过饭。”其他有关和周星驰片酬、分成上打官司的新闻就更多了,由于细节我们无法辨别是非和真假,我们先不讨论。不过像黄一山这种老搭档当着媒体说的星爷抠门,不请人吃饭,我觉得是话里有话的。我们至少可以对比一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刘邦啊,很多时候领导的一句关心,一顿晚餐,一次唱K,一次郊游也是能增进大家感情的。
第三、情商低、戏霸、不顾别人的感受。这一条几乎是最没有争议的。据说周星驰性格怪僻、脾气暴躁,经常莫名其妙对人大加指责,片场骂人早成了习惯。一部《功夫》,周星驰就得罪两个搭档。一是洪金宝,据说现在只要有人一提周,洪金宝就会大发雷霆:“他只当自己是人,其他的都是狗!”第二个得罪的就是老伙计吴孟达,被放了鸽子的吴一怒之下也放言绝不再拍周星驰的戏!就像中国星副主席陈岚(向太)接受《明周》采访时,讲到合作过的几位巨星,大赞刘德华、李连杰有义气,她却毫不留情地揭露周星驰的“恶行”,发誓以后开戏不会再用他。向太说与周星驰合作得很痛苦,“他喜欢在现场指挥导演,随时改内容,要全部人等他,有时又玩失踪,我要去迁就他,我真的是忍气吞声,有苦都不可以对人讲,我发誓以后不会再用他,当然他现在是老板,没有人请得起他,但是我一点都不稀罕。”最耐人寻味的可以说是一举奠定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地位的老搭档导演王晶的话了“我是真小人,他是伪君子!”,“周星驰是暴君”。
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周星驰对于艺术精益求精,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但是一个好演员未必是一个好老板,我想我们的老板如果是XX霸的话,除非我们是混黑道的古惑仔,不然无论如何都是很难接受的吧。当然很多人为了出名为了搭顺风船,可能还是会对和星爷的合作趋之如骛,但是至少星爷要让别人死心地长期为他卖命还是需要改改做领导的方式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