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明太祖朱元璋将元朝赶出中原后,大元朝廷并未完全灭亡,而是余部退入到西北大漠之中。这元室嗣主,脱古思帖木儿,为大将军蓝天玉所破后,败走到了喀喇和林一带,竟被其长子也速迭儿所杀,这下,元人部众相互不服,便分为数支,各自为政了。
而且,元人在强盛时,已平定了中亚细亚,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一部分,大约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元室所封诸王中,有察合台、窝阔台、伊儿、钦察等诸汗国。这些汗国,见大元朝廷为大明所败,退到了西北,便大怒起来,遂相约诸汗国起兵,汇集元朝余部,多次大举东征,意欲恢复大元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因此,大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便面临着这些元朝余党的不断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备元朝余部,卷土重来的可能,便在蒙古人与汉人居住区的分界线上,从东部的辽东,到西北的甘肃一带,先后封了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等藩王,作为保护中原的屏障,以镇守北部,抵抗元朝余部可能的南下。
后明建文皇帝时,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便逐次将藩王的兵权上收,以削弱这些藩王的势力。到大明永乐皇帝时,若遇西北元朝余部作乱,大明朝廷便要派出大军,前往西北一带,进行清剿。
这时,大元朝廷自为也速帖儿篡位后,内部几经数乱,逐渐分为两大部,一部自去大元国号,自称鞑靼,一部号为瓦剌。这鞑靼和瓦剌两国,便在大明朝的西北边境,不断南侵扰乱。永乐皇帝为此,曾数次派出大军攻打,将这些元朝的余部,赶入到大漠的深处。
这年五月的一天,永乐皇帝上朝时,兵部刘尚书,便立即将西北守将传来的奏折,上奏了皇上,
永乐皇帝一看奏折,大惊,竟是西北守将急报,鞑靼、瓦剌两国合兵二十万,自乌雷尔、查干诺尔、乌兰固木,分三路深入大明国土,前锋已进抵科布多一带,军情十分紧急。
皇上阅完奏折后,十分震怒,便立即传旨,令淇国公邱天福为征虏大将军,尽统青海、甘肃、陕西三省的二十万大军,攻打鞑靼、瓦剌两国。
这邱天福率二十万大军,北出新疆进至漫汗。鞑靼和瓦剌两国便早已探得,于是两国统领将大军退至乌列盖附近,准备以逸待劳,以歼大明军队。
这邱天福,见自己大军所至,元人竟相退走,不由自筹道:敌兵到底是怕我大明朝的声威,现在敌人势穷力蹙,立手可灭。于是,他自率轻骑,带前锋万余,追击敌人。
在离科布尔百里之地,前锋遇鞑靼军一部,邱天福当即下令出击,将敌军追杀过河,并活捉敌军头领一人,邱天福亲自审问,那敌军头领回答:鞑靼、瓦剌两国统领,正率残军仓皇西逃,离此地不过数十里。
这邱天福一听大喜,不由对诸将道:“我们马上追击,擒贼先擒王,此次定可成功。”
这时,参军李远志谏道:“大将军不可,恐敌众有诈,应探报确实,再行进兵。而且我大军尚且在后,需待大军汇集,再行进兵未迟。”
邱天福听此一说,轻哼一声,不以为然道:“敌兵仓皇而去,我等不追,难道要放敌军而去不成?”
李远志直言,再道:“大将军,应还记得皇上在圣旨中,再三告戒,兵宜慎重,毋为敌绐。难道大将军忘了吗?”
邱天福这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不由大怒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妄托皇上威灵,敢来辩舌,军法俱在,莫怪本帅无情。”
李远志见此,只得住口不言。
另一偏将王忠,见此,只得又轻声言道:“如此甚是凶险,请大将军慎而行之。”
邱天福沉声道:“我主意已定,勿在多言。”
便传令前锋,麾军直进,追出数十余里,又与一敌军想遇,双方还未接战,敌军便又仓皇退走。
邱天福见此,再令追击,前锋这时进至一片深林丛菁中。突然,四下号角声大起,预先隐伏在此的敌军,从遍地里冲杀出来。
邱天福见了,这才大惊,才知中计,急忙下令退军,不想,他们已被敌军四下围困。邱天福无奈只得令大军就地抵抗,这时敌军越来越多,邱天福便又下令突围,并亲率火真、王聪众将出战。可是元人太多,经数战后,几人先后都战死了。
只有参将李远志和偏将王忠两人,率千余残军突围而出,也被敌人追到,再次陷入危急,两人力战多时,仍不敌战死。
后面大军赶到后,又被元人一阵冲杀,伤毙数万,无法稳住阵势,余部在副将耿和的带领下,只得向新疆哲金一路退去。
这耿和率残军退到哲金,一边重新布阵调兵,以防元人追来,一边急报朝廷。
永乐皇帝闻报,震怒异常,思虑再三,皇上一边下旨,由耿和全权统领余军,在哲金一带防守,并严令耿和,不得轻率与敌军交战。一边又传旨兵部,再起大军三十万,要御驾亲征。
时间已是当年七月,永乐皇帝命皇太子监国,太师李荣、兵部尚书刘智、吏部尚书徐成化、九门提督孙瞻基留守北京,管理朝政,接运军饷。
皇上自己亲率大军三十万,命大将徐成杰为先锋,自领扫北将军王朋、平北将军柳玉、抚北将军郑亨、偏将刘才、刘荣等人,又命时任广西巡抚的张天浩,自广西赶到甘肃,任军中参将。再调锦衣卫首领石公公,率锦衣卫士和大内高手百十名,随军护卫。督师三十万,自甘肃出塞,大军一路向北,预备在大雪来临前,将敌军赶回到大漠中。
这时鞑靼、瓦剌两国,已探知大明永乐皇上亲率三十万大军,前来征剿,便再增兵十余万人,并将大军也向前推至车车格一带,以对抗明朝军队。
皇上率大军一路急行,经过老爷庙,一路向西北进军。这其间,并未与大量元军遭遇,所遇仅有小股的散兵游勇。这些小股元兵,又如何能是明朝大军之敌手,均是一触即溃。所以,皇上所率大军,前进甚是顺利。
这日,行至清水源一地,天色尚热,军士、马匹多渴,沿途河水,竟咸苦不可饮。皇上闻报,甚为忧虑。此时,正逢一位老年牧人过此,皇上亲临问之,老牧人手指西北,说道:“此去二十余里,有甘泉一处,可供人马饮之。”
皇上一听大喜,便命大军再向西行,行至不远,果然见一坡下,有一清泉,水味甘冽,皇上便让军士、马匹饮之。大军得以解困。皇上见大军饮后安全,大为高兴,便赐此泉名“神应泉”。
随后,大军进至苍山峡,先锋徐成杰来报,他们抓住了小股敌军。皇上见报,料有大股敌军不远,便下令大军渡河前进。
这次遭遇的大股敌军,正是由鞑靼先锋大将,本雅史里率领的数万敌军。这本雅史里见明军渡河后,却并不接战,而是一路引着明军,向西退去。
皇上见敌军人数并不众多,便命大军奋勇追击,追至斡难河畔,明军终于追上了敌军先锋本雅史里本人。
皇上见此,便下令大军冲杀过去,这本雅史里也只好挥军与明军接战,两军便在这斡难河畔展开了一场大战。这明军见皇上亲自督阵,那有不奋勇当先者,于是大军勇猛地向敌军冲去,本雅史里抵挡不住,只得大败而退,军士被明军斩杀无数。
本雅史里见明军如此勇猛,战斗力极强,只得收拾败军,丢失辎重牲畜,一路再向西北退去。
鞑靼统领阿鲁台见先锋本雅史里败回,便自率大军前来与大明军队对阵。这阿鲁台甚有谋略,见明军渡过飞云壑,便派来特使,前来求降。
皇上见此,便好言相劝,同意阿鲁台投降,并下旨封阿鲁台为蒙古汗,永镇此地。
这阿鲁台诡言遵旨,即派出数百随骑,随使者前来受命,却暗率数万精锐大军,随后潜行。
皇上见鞑靼使者回报,即登高台远望,遥见数里外,尘土飞扬,竟似有千军万马,杀奔而来。
皇上见此,大惊道:“这阿鲁台来降,竟是假降!”便令大军不可轻率,又命诸将严阵以待。
这阿鲁台来到明军面前,见明军已有防备,只得急忙退军。
皇上便下令大军追杀阿鲁台,阿鲁台便再一路退却,最后退到了漫汗。这时,皇上见此地多山,形势甚是险要,正要下令大军,暂停追击。
突然,阿鲁台下令大军,返身列阵迎敌。这时,大明军队身后,又响声无数号角,好似又有千军万马,从身后杀奔而来。
皇上一见,心知大军可能中了鞑靼和瓦剌两国大军的埋伏。便下令前军徐成杰,挡住阿鲁台大军,又令扫北将军王朋,率后军分军迎敌。于是,大明军队和鞑靼、瓦剌两国大军便在漫汗之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激战。
双方连日交战,明军虽然英勇,无奈元人甚多,且拚命死战。明军远袭疲乏,竟一战损失了四五万人之多。
于是,皇上便命大军,占住漫汗以东的几座山峰,依山扎营,并布以阵势,以让大军休整。
而鞑靼、瓦剌两国大军,便在此地,将大明军队围困。鞑靼大军在前面安下营寨,同时瓦剌大军也在后面,安下营寨。
这样,大明军队便与鞑靼和瓦剌两国,在此地对持起来,一边是鞑靼军队,当头拦阻,一边是瓦剌军队,截断了明军的退路。两国的大军,已将数十万大明军队,围在了当中。
这天,皇上见军士,休息已罢,便准备与鞑靼和瓦剌,重新开战,以打破两国的包围之势。大将徐成杰接令后,便率前军,出营叫阵。
这时,鞑靼营中,也涌出了大队人马,这些敌军出营后,并不与徐成杰的前军混战,而是在与明军,相隔五十丈远处,列出阵势,以防明军大军冲击过来。
徐成杰正有些奇怪纳闷着,突然敌军阵中,走出了六七位,七八十岁的素衣老者,这些人有的空手徒步,有的手执奇形兵器。他们往阵前一站,徐成杰以为他们是前来交手的,便命手下偏将方宾,出阵迎敌。
这方宾手执长矛,跃马上前,那敌军阵前的几位老者,竟一齐大笑起来,方宾怒道:“两军对阵,为何发笑?”
“我等笑你,不知死活!”说着,几人当中,一位老者弹身而起,跃至方宾的马前,用掌对着方宾的战马前胸,猛然一拍,方宾但觉自己的坐骑,浑身一颤,便慢慢跪倒在地上。
方宾大骇,只得一跃而起。这方宾将军,马步功夫自然不错,但如何能是,当前这位素衣老者的对手。只见那位老者又一闪身上前,单掌在方宾肩上一按,那方宾顿时惨叫一声,口中狂吐一口鲜血,当场身亡了。
这下徐成杰见了大惊,他见敌方这位老者,只一个照面,便将方将军毙于阵前,才知几位素衣老者决非一般人士,便不敢再轻率行动,一边急报皇上,一边命军士以硬弓迎敌,以防敌军冲阵。
皇上得报,便带着张天浩、锦衣卫首领石公公和数十位大内高手,来到阵前观看。
听了徐成杰一说,张天浩向对方阵前一看,见敌军阵前所站立的那几位素衣老者,便已知这方宾将军,是为对方的武林高手,以内力震毙的。
石公公这时拱手,对皇上说道:“禀皇上,敌人军中,好似有数位武功高手,我们不可轻派军士迎战,否则,徒增死伤而已。”
听石公公一说,皇上转首看着张天浩,张天浩也点头道:“石公公言之有理,不过,请皇上准许微臣出阵,前去会一会那几位素衣老者,一试敌人武功高低。”
皇上略一思筹,便点同意,并要他小心行事,不可硬拚。
石公公一旁道:“皇上,请让微臣前去,为张大人押阵!”
皇上也点头许可。
这时,张天浩便轻身下马,缓步来到阵前。
当首一位素衣老者,一见张天浩出来,把他一端详,便“哦”了一声,点头说道:“这大明皇帝老儿手下,还当真有些人才。”说着,他上前几步,与张天浩相隔五丈站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