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在安逸中忘记危机的存在,意识不到危机就潜伏在我们四周,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十面埋伏,还乐悠悠地混日子,或者苦闷闷地思索—怎么总是这么倒霉、背运?
当我们在苦思时,也许已经有人笑里藏刀,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给我们设了陷阱、下了绊子。当我们在悠闲度日时,也许已经有人给我们正循着声音,正伺机一口咬死我们。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有些人坏,坏在了明处,坏得敢作敢为,这种人不那么可怕。最可怕又可恨的人是表面对你好,背地里想尽办法污蔑你的声誉、损害你的利益,而你呢还傻乎乎地把他(她)当成好人。
利益当头,大家可以公平竞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虽然是竞争中的对手,但是正因为此,才促进了双方的提升,是真正的朋友。能有这种心境,能做到如此的人,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我们身处人群中,人总是形形色色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中不乏一些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笑里藏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蝎子可怜巴巴地说:“求求你,青蛙先生,你是最善良的,最爱帮助别人的,拜托你帮我过河吧,我保证,绝对不会蛰你。我发誓。”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看他那可怜兮兮又真诚的样子,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
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边时,蝎子突然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伤势严重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是我在帮你呀。”
“我知道。”蝎子跳到岸上,对正在下沉的青蛙说,“但我已经过来了,还不需要你了,我是蝎子,就爱蜇你。”
生活中,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人处处皆是,我们不能被他们的装可怜、假真诚所欺骗。
我们经常看到:日常的好友,在利益关头,互相扯皮,为了自己获取利益,不惜背后施阴手,损害对方
看到平时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突然比自己过的好,升的快,就开始嫉妒(当然嫉妒之心人人都有),并把这种嫉妒付诸于损害他人的行动(打小报告、出卖好友、暗下杀手等),损人不利己,只为了看到别人痛苦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还真是大有人在。
看到一些人在一起合作,共同决议,商讨对策,采取行动,然而各自却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总之,我们要像二郎神一样,多张一只眼,时刻警惕,揣摩他人的心思,谨慎自己的言行,严防受害。
在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扔在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害怕,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没有办法呀?”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说。
这时,一只老鼠从这儿经过。这只老鼠对自己的健康十分得意。
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惟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他可不是傻瓜,不能不想到,这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于是老鼠回答说:“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把壳张开一点。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同意了。但是,他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立刻伸过嘴巴就咬。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
老鼠疼得吱吱叫。这叫声传到猫的耳朵里,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
▲利用共性心理,踏入他的心门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这是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如果有个“心理学家”这么对你说,你就会衷心地佩服他,觉得他说的就是你自己,是那么回事。此时,他已经踏入你的心门,不管后面他接着说的是什么,你都觉得他说的对,认为自己应该听从他的指导。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倾向称为共性心理。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共性心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就会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观察人、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很多所谓的心理大师,心灵导师,都是通过这种伎俩赢得别人的敬仰和崇拜。
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为什么不利用这种共性心理呢?
通过对方的外貌、神态、言行举止,尤其是他所说的话语内容,在心中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判断。然后运用这种一般的、笼统性的语言描述,让他突然眼睛一亮,心灵一震,觉得你说的就是他,说的简直太对了,太准了,立马对你是尊重,敬仰万分。你再说什么,他都会很重视,乖乖听从。
记得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儿。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精神奕奕,穿着大方整洁,见人先笑,举止得体,也很健谈。一个很正常的小白领就是这样。
在听了她说的一些话后,我说:
你外表看起来很外向,很随和。实际上你的内心很刚强,你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别人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很难说服你。外柔内刚。
你看起来很健谈,很爱交际。实际上在你的内心,你需要的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有时你会一个人安静的待着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知道要面对现实,要生存。但是有时候你又控制不住自己爱幻想一些美好。
你有时候会不太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为什么活着,未来的路究竟怎样?但是一旦你确定了目标,你就会努力去争取实现。
···
这其实是一件穿在许多人身上都合适的衣服。
但是当我对她说这些的时候,她简直惊呆了,她说我是第一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如此了解她的人,有些人和她在一起一两年也没能这么清晰地明白她。立马对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敬仰万分,觉得我就是她的好朋友,知己。
其实,我并没有太注意去听,去分析她说的具体内容,而只是运用了人们的这种共性心理,给她穿了件漂亮的均码衣服。
在我们后来的交往中,她一直都很尊重我,遇到问题总会认真听取我的意见,我偶尔有事要她帮忙,她会特别高兴,觉得很荣幸能为我做事。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留人面子,获取他的感激心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朋友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朋友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但卡耐基知道这位朋友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忍不住纠正他。对方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朋友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他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他是对的,这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在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朋友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对方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法兰克·葛孟对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告诫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也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朋友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朋友和在场的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利于自身人气的提高。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人都有一张脸,是脸都会要面子。所以,我们那与人交往,必须时刻顾及到他人的面子。挽回了他人的脸面,他会衷心感激你,喜欢你。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联官员。
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挽回了面子,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周总理在此处,就是恰当地挽回了对方的面子,赢得了对方的感激之心。这无疑对加深双方的友谊和顺利合作有着重要的润滑作用。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大家都心知肚明,你给他留了面子,他自然心存感激。
▲投其所好,让他高高兴兴帮你办事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在请人帮我们办事之前,是不是会摸清楚他的喜好,然后有针对性地去?
比如,我们创业需要融资,如果想从一个有钱人手里拿到大笔的资金,而他又是出了名的“性情古怪”,如果从正常的程序谈判、协商,可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一无所获。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他的兴趣喜好,恰到好处地投其所好,赢得他的欢心和喜爱,此时,再拿出来早已经准备好的计划书或者策划方案,很容易、很快,他就会高高兴兴地帮我们提供资金。
如果他喜欢古董,我们就送上罕见有品位的古董珍品,如果他喜爱字画,我们不妨带上传世名作做为见面礼,如果他喜欢踢足球,我们不妨效法—高俅,获取“高官”,如果他喜欢饮酒作乐,我们就顺水推舟陪他喝个够。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规律—好心情乐助人律,也就是说心情好可以使人更容易帮助别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故意在公用电话里放置了一枚硬币,假装是前一个人忘掉的。被试者去打电话,忽然发现了这个硬币,感到非常高兴。
这时,试验者抱着一堆书籍之类的东西从他跟前走过,故意让书突然掉到地上。刚从电话亭里出来的这个心情好的被试者,大多会帮助他捡起地上的书。而对于没有捡到额外钱币的人,帮助陌生人捡书的概率则小得多。
军阀混战时期,有一个人,想在东北谋一个职业,曾经请了个有权势的商人,帮他推荐,张作霖也表示同意委以重任。可过了几天,还迟迟不见任书,那个人急得团团转。
凑巧,他遇到了一位故交,此人正好是张作霖的顾问。这个人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请求他催催张作霖。
谁知那位顾问却像拨浪鼓似的一个劲儿地摇头,推却道:“不好办啊。你既有人推荐了,我再为你去说情,好像是追问他一般。他是一个多疑的人,便会想到你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在他那里谋事。本来也许会给你个差事,这样一来,非但不给,搞不好还会招来祸害。”
不过,顾问到底是顾问,他见那人一脸的失望与忧伤,竟也为朋友想出条主意:“我想到一计,张大帅近来很高兴玩麻将,对麻将情有独钟,我们就借某总长家里,请人来吃饭打牌。打牌时你也来,你是打麻将的老手,每次是只赢不输。这回你只许输,不许赢。不妨连自己的底也输光,一定要让张大帅赢得满意,玩的开心。到那时候,我自有妙计。”
到了约定的那天,在某总长家里,由那位顾问盛情邀请张作霖吃饭。茶余饭后,拉出麻将桌准备交锋。
所有事情都照那位顾问的计划而行。这天,张作霖的牌可顺了,要什么牌就来什么牌。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那人真不愧是打麻将的老手,张作霖手中的牌,他摸得透透的。在玩牌过程中,他故意多次输给了张作霖。张大帅玩得十分高兴。
打过牌后,张作霖同那位顾问边抽烟边聊,顾问有意捧他:“大帅,您这牌可打得太棒了。”
张作霖扔掉烟头,莞尔一笑:“你夸奖了,全凭运气。”那位顾问话锋一转:“今天那一位这次到咱们这儿来,是想找一个差事的。他在前清也是个京官,还有些才干呢。”
张作霖猛然醒悟,拍拍脑袋道:“噢,想起来了,有一个商人也曾经推荐过他的,我成全了他吧。”
后来,没过多久,那个人就到东北去做官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喜好。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人人都喜欢投其所好的特点,自然能够给人留下比较好的印象,与其交往也会轻松自如很多。只要他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了。
查尔斯在纽约一家大银行做行政管理。他奉命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只知道有一家工业公司董事长拥有他需要的资料。查尔斯便去拜访这位董事长。
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邮票。“我替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
那次谈话没有结果,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查尔斯回来后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幸运的是,他记住了那位女秘书和董事长所说的话。
第二天他又去了。让人传话进去说,他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些邮票。董事长高兴极了,用查尔斯的原话:“即使竞选国会议员也没有这样热诚!”
他紧握我的手,满脸笑容。“噢,乔治,他一定喜欢这张。瞧这张,孩子准把它当作无价之宝!”董事长连连赞叹,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整整一个小时,我们谈论着邮票。
奇迹出现了:没等我提醒他,他就把我需要的资料全都告诉了我。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找人,把一些事实、数据、报告、信件全都提供给我。出门我便想起一句一个新闻记者常说的话:“此行大有收获!”
投其所好的关键是,了解其所好是什么,只有抓住了所好,才能让他高兴,这样,他才能对你有好印象,才能高高兴兴地就帮你把事情给办好。
▲表达你对他的喜爱,感动他的心
一天,妻子请她的丈夫讲出自己的6个缺点,以便成为更好的妻子。他想了想说:“让我想一想,明天早晨再告诉你。”
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鲜花店,请花店给妻子送6朵玫瑰,并附上一个纸条:“我实在想不出你需要改变的6个缺点,我就爱你现在这个样子。”
当他晚上回到家时,妻子站在门口迎接他,她感动地几乎要流泪。
人大概都有一些自恋,也就是喜欢自己。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自己。人们都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自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如果别人喜欢我们,就比较容易赢得我们的喜欢,而不管他客观上是怎样的人。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吗?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钱?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很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看到他们,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1920年,法军上尉戴高乐在舞会上特意邀请杜洛小姐跳舞。
他对杜洛小姐说:“我有幸认识你,小姐,你使我非常荣幸,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荣幸。”
杜洛小姐听到这话,心里乐开了花,说道:“是的,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谁的话比你的话更动听,比此时此刻更美丽。”
他们边跳边谈,渐渐地依偎在一起了。第四支舞曲刚结束,他俩已山盟海誓,私订终身了。
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宁愿选择喜欢我的人,也不要选择我喜欢的人”。人都有惰性,无休止的付出却得不到什么回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而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非常轻松快乐,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用心地对待你,让你开心,把你放在心上,你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有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好人?———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其实这种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人们大多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的。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这个心理定律赢得别人的好感。那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表现出喜欢对方的样子。
比如推销员,他每天要面对许多从未谋面的人,他也许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须表现出对对方的喜欢,这是为了让对方也喜欢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说,这个规律在社交场中很具有实用价值。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捷径。你可以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这就表明你对他有好感,就会很容易赢得他同样的情感回报。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别人表达出对我们的喜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欣喜?心花怒放?我们会不自觉地对他有着更深的印象,有着更好的感觉,甚至会不自觉地对他也产生好感?
这种心理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人们的自信缺乏有关。一个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较强,较为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对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
而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人,因为他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的对自己的喜欢。
在实际生活中,严格地讲,没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数人都特别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喜欢开始的。
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使这个女孩久而久之,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这天,小伙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
姑娘眼睛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
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
当时姑娘看着小伙子的眼睛,并被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搅乱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运用多看效应,让他不知不觉喜欢你
现在社会上很多包二奶、包三奶、包四奶……的现象,男人们好像永远都是见一个爱一个,新欢总比旧人吃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正所谓“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的天性使然嘛?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人的心既坚强又柔弱,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体。有些感情因素,比如喜欢,会在不知不觉的接触中,产生。接触频率,或者说见面次数越多,越会喜欢。
有社会心理学家为了证明这个效应,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他们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
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
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对有些人的印象一般,但是随着经常的接触,是不是会越看越顺眼,甚至会越来越喜欢?
有些人我们第一次可能觉得她不漂亮,不温柔,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却天天见,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越看越觉得她很漂亮,可爱?
聪聪、小华和明明三个人在高中念同一个班,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高考之后,聪聪和小华都考在了同一所大学读书,而明明则考到了另一座城市的一所大学里上学。
聪聪和小华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碰面四五次,有时是相约一起出去玩,有时是一起吃个饭,有时是在校园巧遇。明明在新学校也结识了许多自己的新朋友,和聪聪、小华则是只在寒暑假才在家乡见面,一起开心地玩几天。
结果:很显然,尽管他们三人还是好朋友,但是不知不觉中,聪聪和小华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与明明则有些莫名其妙的生疏。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
当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的时候,就可以时不时地故意制造见面的机会。假如她经常去某个教室上自习,你就故意也在那个时间点去那个教室上自习,“hi,这么巧,你也来这上自习呀”,并想尽办法坐的离她近点儿。
试想,你每天都这样见到她,在她旁边学习,就有机会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在时不时地和她探讨下问题,送她回家/寝室。她会对你的印象越来越深,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你。
假如你想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赏识,你就有必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工作一开始,就要先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按时汇报,进行到一定程度,要及时汇报,工作完成,要立即汇报。
这样,经常性地汇报,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见面的次数也多了,让领导了解你的机会也多了,与领导越熟悉,领导越有可能喜欢你,这样,提拔你的可能性就大了。成不成,混个脸儿熟,机会总要大些。
如果我们想与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妨多找机会和他见面。
▲找出共同点,唤起他的情感共鸣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并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这个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5枚,但第6枚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1分钟。
“有事吗?”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姑娘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怔在那里。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他停了一下,然后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说:“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然后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6枚金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如果叱责怒骂,甚至叫来警察,也能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饭碗”很可能就此砸了。
她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要回了青年男子偷拾的第6枚金戒指,关键是,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言语触动对方的心。“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
因为青年男子也深知“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深知如果自己拿走了这枚戒指,姑娘就会因此失业,那她也将会和自己一样,经受悲惨的生活。
人人都有一颗心,都有柔软的一面,都有同情的一面,都有慈善的一面,都会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考虑。
只要我们能够击中彼此共同的那个柔弱点,就能引起他的情感共鸣,波动他的心弦。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年轻时立志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可他的父亲十分反对他搞研究,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有一次,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回答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给我介绍了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对你母亲情有独钟。”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或是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会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却从没想过。因为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我却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听。他深深地被儿子的话打动了,被儿子那颗对科学真挚的唯一的爱,如同自己对妻子一样炽烈,是不容改变的。最终,他愿意支持儿子的决定,支持儿子的科学事业。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