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秦之穆公称霸> 四、公孙支入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公孙支入秦(1 / 1)

孙阳(伯乐将军)道:“备以战马兵车,练兵旬阳,布阵楚境,作攻楚状,楚必分兵。楚兵现巨阳一大,再必横旬阳一大,如此,商於必两相分兵,守城由强而弱。秦再派一队人马秘至郑楚边境,无中生有,制造事端,或郑攻楚,或楚攻郑。如此,楚东峙齐,楚西峙秦,楚北峙郑,然我秦军明以旬阳调兵,实以商於而取,提一劲旅,商於唾手可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秦此其谓声东击西,楚此谓应接不暇。”

穆公道:“就这么办。”

子贽道:“伯乐将军的办法倒是好办法,只是挑起楚郑事端,这招有些损。”

子白道:“大哥说这话就不对,当年楚国还不是用了这损招将商於掠了去。”

穆公道:“诸位是否还有高见?”

没人吱声,稍时,皆附议孙阳之策。

且言齐楚在巨阳对峙数日无果,鲍叔牙谓齐桓公道:“我军与楚军相持,若不攻城掠地,恐我军粮草存忧,望国君思之。”

齐桓公道:“楚国的军力并不比我军差,现在管相与屈完每天对阵斗嘴只是一方面,寡人已派人暗中调查楚国的军情,各城布防得当,调配有序,现在不是齐楚开战的时机。这样,你召集一下宋、陈、卫、郑、许、曹、鲁等几个诸候国国君,明天让他们到召陵来,叫上屈完,寡人要让他们带兵与寡人一起检阅齐国的军队。”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号令宋、陈、卫、郑、许、曹、鲁等国国君带兵于召陵会盟,同楚国订立友好盟约,楚国答应每年向周室进贡,并与齐国及齐国各盟国结好,互不侵犯。

与此同时,楚国的一头牛越过边境,被郑国人给抓了。楚境的村民讨要,郑国的村民不给,造成楚郑边境的村民互殴。消息传至郢都,成王大怒,发兵攻郑。

就在楚国大军由召陵、巨阳回师的路上,旬阳秦楚边境告急。楚成王又下令调重兵至旬阳的秦楚边境,并派公孙游亲率兵马,前去攻打旬阳。奈何旬阳秦军坚城固守,久攻不下,乃暂退。

秦国大将公子贽亲领兵马,秘密潜行。未数日,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商於。楚成王闻之,更怒。适时,屈完已回郢都。屈完道:“楚国处处皆战事,长此以往,必促秦郑及其他小国结盟,共同伐楚,于国不利。不若退兵守境,与秦郑修好,等楚国并吞边境小国后,再复所失城池。”

成王默之。

楚郑交兵之时 ,晋国,绛城,晋廷。

下大夫公孙支谓晋献公道:“楚郑交兵,郑国兵寡,无暇分兵,适此良机,晋国当出兵郑国,开疆拓土以图自强。可派里克将军亲领兵马,郑国城池,如探囊取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望晋伯速作决断。”

上大夫赵夙道:“不可,晋伯以尊王之名闻名列国,况早与周室约,晋郑互不相犯。大国违约,恐列国耻笑。”

上大夫毕万道:“臣附议赵大夫之言。”

献公没说话。

公孙支道:“大争之世,纵观诸候,践盟约者几?齐桓公召陵会盟,视诸候如无物,以尊王之名行称霸之实,昔郑庄公寤生易约伤周桓王,诸候不以其忤逆,反以霸主尊之。周室哀微,大国当起。我晋当效齐桓公、郑庄公,强国之大利者,莫过于地,此时伐郑,列国不会讥笑晋国不仁,必会尊晋为诸候盟主,是时,可与齐桓公相抗,中原争霸,共谋天下。”

献公刚要说话,荀息道:“你一个没落的贵族,哪有资格在廷上叫嚣,此等国事,难道你说怎样就怎样?现在晋国还不到用兵的时候。在西边,还有个秦国,秦国要干什么?有人知道么?在西北,有戎狄、林胡,有东北,有中山国,在东边,有齐国,在东南,有卫国,南有郑国,晋国接壤之国,如此多之,皆须布防,守土已然不易,拓土之举,劳民伤财,若其中任意两国、三国、五国共盟,伐我晋国,那时,晋国危矣。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安定内部的基础上,逐步的、有计划的并吞我晋国边境的小国。”

公孙支道:“荀相此言——”

“住嘴,我说就怎么那么罗索呢,人家荀相说得有道理,那个什么,公孙——支,你得有大局观,考虑问题得全面、兼顾,别像只苍蝇似的嗡嗡,你看你,提过多少建议,有多少有用的,没一个有用的。只有废物才做没用的事情,算了,寡人也懒得骂你了,下去吧。”晋献公道。

公孙支道:“千载良机,失之弗得。”

晋献公道:“良机个屁,噢,哪个国家打仗,我晋国都插上一杠子,人家会以为以多欺少,趁人之危,你这是陷寡人于不仁,拖出去,拖出去。”

出二士,将公孙支抬出。

公孙支出,仰天大笑:“天不予我,奈何迁恕于天?”稍作思索,乃收拾行装,留下印信,携家带口,离开绛城,直奔秦国。

适时晋上大夫丕郑抱病在家,闻之,乃急入晋宫,告献公曰:“公孙支跑了。”

献公道:“跑就跑了呗,大惊小怪的。”

丕郑道:“公孙支当世奇才,于晋国做下大夫已是委屈,如果晋伯不用,一定要杀了他,也不能让别国去用,否则必为祸患。”

献公道:“奇才个屁,委屈个屁,一个没落的贵族,能掀起什么大浪,随他去吧。好了好了,就这样吧。”

丕郑出,思前想后,据公孙支跑的方向,应该是去秦国。为晋国计,丕郑找到刺客屠岸异等人,前去追杀公孙支。

不料屠岸异非但未杀了公孙支,折了几人后,反被公孙支所伤。

秦穆公听说公孙支投奔秦国,兴奋不已,派子突自至潼关迎接。

秦国,雍城,内廷。

穆公与公孙支坐。

穆公道:“先生至秦,秦之大幸,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公孙支道:“赐教愧不敢当,秦之所处,近接西域,教化不足,礼制有暇,世代谓列国视为蛮夷之国,虎狼之邦。茅津、旬阳、商於之战,足见秦伯大志,秦伯之志,当纵横四海,威震八方,东出以图霸中原,问鼎天下,西征以拓土强国,广开疆域。若内修缺欠,根基未稳,则秦伯宏愿,恐难实现。是时,施周礼,定法治,以礼制教化诸民,国清政明,内务大治,称霸止旦夕之间矣。”

穆公闻罢,起身揖之曰:“愿拜先生为上大夫,以周礼法制教化诸民,先生切勿推却。”

公孙支起之曰:“谢秦伯,愿尽平生之力,以效秦伯。”

是时,秦国任命公孙支为上大夫,施周礼,立法度,教化诸民,总理秦国教育事务(职能相当于教育部部长),为秦国在列国树立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同时对于秦国国政尤其是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了战略性改革,为更好地引进人才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丕郑听说公孙支在秦国受到重用,急见晋献公道:“公孙支在秦国已拜上大夫,于我晋国不利,老臣斗胆建议发兵,以逃犯为由索回公孙支,然后处死。”

献公道:“咦,你看看你看看,多大点儿事儿,小题大做。公孙支,一个庸才,在小国能当上上大夫,如果不是他花言巧语,肯定是那国的国君有毛病。任好小儿,刚即位不久,拿谁都当宝贝,好像没见过宝贝似的,是不是咱晋国随便从街上拉出个杀猪的,宰牛的,这一到了秦国,啊,是不是就能当将军啊。看来就是这样的。秦国,没人,一个蛮夷小国,你说,一个下大夫,还得劳师动众,还什么索回来,耽误工夫不说,肯定为列国笑话。”

丕郑道:“晋伯,此——”

献公道:“好了好了,这么着,你替我去办件事。我听骊姬说啊,太子申生从曲沃祭祀母亲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些胙肉,咱君臣先不急着吃,出去活动活动,打打猎啥的,申生这孩子有孝心,不像我那个在蒲邑的重耳,屈邑的夷吾,外人嘴巴上说有贤德,实际上也没看到做了啥。还是太子孝顺。走,打猎去。对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好像也回绛城了,一块儿叫上他。”

丕郑道:“晋伯,能不能先将公孙支的事情解决了再说?”

献公道:“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事儿已经解决了,别再提了,走,打猎去。杜原款么,就算了,都一大把年纪了,寡人担心他打猎没打成,反被猎物给猎了。”

丕郑无语,同献公一起出去打猎。

此时,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在晋国悄然而至,而晋献公却悄然不知。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