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荀彧、祢衡、孔融三个人的死是曹操对于政治路线的一种维护,但是当这种政治路线之争蔓延到自己集团内部深层之后,就算是非常亲近的人也会受到清洗,但此时此刻的曹操已经六十一岁了,他还能分得清什么事是什么是非么?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曹操此刻的身体也已经到了极限极限到了曹操年过六十所办的第一件案子就开始出现了偏差。
这件案子的死者姓崔名琰,而且这个案子摆明了是一起冤案。
对于崔琰的案子,就连曹操都有点袒护他的意思,因为崔琰的死让曹操感觉到了无穷无尽的后悔意味。就连陈寿,谈到崔琰的时候,也不免说上一句:“崔琰之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我自己对崔琰的描述,也就是下面的一句话:“文武双全、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实在是一个非常拔尖的人才。”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小时候特别喜欢击剑,酷爱武术,敏于行而讷于言。二十三岁的时候,他被乡里面定为“正卒”,也就是正式的戍卒,每年必须去服一段时间的徭役(当时的徭役包括力役和军役)。这种徭役在当时只有文学子弟才可以免除掉,为了免除这种劳役,崔琰也和一般人一样的发奋苦读《论语》和《韩诗》,29岁成为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这下有了郑玄这位老师的领导,很快,袁绍知道了这个消息,连忙把崔琰招进幕僚之中,担任骑都尉。
袁绍是一个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家伙,崔琰劝说袁绍不要去打曹操,结果袁绍偏要去打,兵败官渡。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看到这种形势的崔琰只好推说自己有疾病,推辞了袁尚和袁谭两个人的请求,结果被关进监牢,多亏陈琳的解救才得以出逃。
曹操攻破邺城之后,崔琰就投降了曹操(说投降不恰当,曹操好歹也是国家主席,应该说投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除了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在丞相这一职务的下面,又设置了东曹和西曹。巧的是崔琰在东曹和西曹两个职务上面都干过。西曹管中央各部门,东曹管理地方和军队。
崔琰在这两个职务上面办实事,选择了很多的优秀人才,量才录用,不讲情面。杜绝用人的腐败,维护了选官的公正。
崔琰是当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仕,从小就性情敦厚,寡言少语,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像这种清廉忠贞、正派儒雅,既有高风亮节,又有远见卓识,看人看得很准,做事做的很正派,仪表堂堂的人,不但朝廷之中都敬重他,就连曹操也为他那一身的正气而慑服。其实,曹操之所以要他到两曹来任职,就是看中了他可以让贪婪的人变得清廉,勇敢的人得到激励。这可是曹操自己说的话,我并没有任何的改动。曹操对他的评价就是十二个字:“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
但是曹操杀他的原因则是一种“欲加之罪”,因为崔琰“腹诽心谤”,所以曹操要杀了他。事情的原委如下:
曹操获封魏王之后,有一个名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表章,称颂曹操的功勋和盛德,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说杨训迎合权势,为人虚伪。进而又谈到崔琰,认为他举荐杨训做官,是他作为组织部长的失察和失职。于是崔琰便把底稿要过来看了一下,然后给杨训写了一封短信,信的内容如下:“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封信被人向曹操告密,这件案子就此开始。
崔琰确实是想讥讽反对派的,但是信件的内容确实含糊其辞又模棱两可。我们就不在这里咬文嚼字了,毕竟这是本历史书,所以我们单刀直入的来看这个案件。两下里的理解完全变了样子,在曹操看来这封短信简直是出言不逊、别有用心!
所以曹操虽然敬重崔琰,但是还是判处他髡刑,也就是剃掉头发;输徒,就是做苦工。这是对文人的最大侮辱,但是崔琰很坦然。所以告密者又告了一次刁状,就是这一次刁状,导致了崔琰的死。
这位告密者对曹操说:“受到侮辱的崔琰仍然不思悔改。”曹操这一次可真的发火了,所以他下达了最后命令:“崔琰虽然受刑,却仍然结交宾客,门庭若市,说话抖动着胡须,看人直瞪眼睛,好像心怀不满啊!”于是将崔琰赐死。
其实崔琰在被罚做苦役和自杀之间的距离只有三天(《魏略》),三天过后,负责此案的官员前来奏报,说崔琰安然无恙,曹操发怒说:“崔琰难道一定要本王动刀动锯子么?”,崔琰听到这句话,点点头说:“这是我的不是,不知道大王竟有这个意思。”于当晚从容自尽。
这事情就是个大冤案,曹操杀死崔琰的罪名相当于莫须有。当然这件事情还是有些人起来鸣冤的。首先就是担任过东曹掾的毛玠,但是那些马屁精将情况告诉曹操之后,曹操立刻将毛玠下狱治罪。
毛玠说:“古往今来,被嫉妒,被陷害,北苑啥的,不胜枚举。毛玠从县吏做起,直到成为朝廷大臣,得罪的人岂在少数,要找茬又有什么困难的?毛玠只希望能有一次当庭对质答辩的机会。如果毛玠理屈词穷,那么处臣极刑就是加官进爵,取臣首级就是浩荡天恩。”
毛玠这话当然驳不倒,加上一贯支持曹操当皇帝的桓阶出面营救,曹操放了毛玠之后,却将毛玠的官职罢免了。
虽然曹操不是原来的那个曹操,但是曹操还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的,因为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想着让以后的人戳脊梁骨的。那么曹操又为什么杀死了崔琰呢?
原因应该具备以下三点:1.曹操神经过敏,杯弓蛇影;2.曹操自知天命不久,所以继续为自己的儿子篡夺汉朝到处障碍;3.报复杀人。
先说第一点,曹操的神经过敏问题。曹操封魏公,建立魏国,称魏王,这些事件的过程之中,有些人是绝对不答应的。
首先是荀彧,这个人的地位相当与西方的布鲁诺,他直接公开反对曹操,曹操紧接着把他这位首席谋士逼死了。
其次就是那些小人物,他们没有荀彧那样的胆气,只不过就是在背后嘀咕罢了。这样的“小人物”多起来,曹操自然就疑神疑鬼。所以曹操的多疑是在216年之后形成的,中把曹操的多疑提前了八年之久。
崔琰之所以不辩解来源于他的傲气和傲骨,文人都会有着两种东西,崔琰也不会例外,他是一位真君子,要杀就杀,辩解有什么用,奸贼当道,君子为国而死,死得其所!
曹操杀崔琰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最终篡夺汉朝扫清障碍,顺手安排一下后事。
曹操是一位丞相,但是更是一位父亲。他在晚年很豁达,因为他知道人活到七十岁的不多啊,但是唯一犹豫的就是儿子之中,是立最年长的曹丕,还是立最有才的曹植。大家都是不记名的隐秘作答,但是崔琰却完全是“露板”(将作答用的片牍露在外面)公开的作答,而且他所举荐的不是自己的侄女婿曹植,而是对手曹丕。
“据《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况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承正统。下官崔琰愿以死恪守正道!”草草看了也知道崔琰大公无私,明里任命崔琰为魏国的中尉,暗地里却在忌恨崔琰掺和自己的家事。
那么第三个原因从何而来?
请看下一讲:家事不等于国事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