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7年3月21日,彩虹当空,祥云萦绕,一代明主,横空出世。杜四娘在洛阳夹马营里,忍住疼痛,生下一个男孩。随着婴儿的出生,只见红光冲天,清香满室,多日不散。赵弘殷感到十分惊奇,随即给儿子取名叫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大雪不但成就了赵弘殷的传奇婚姻,而且缔造了一代名主的诞生。
赵弘殷见赵匡胤从小活泼好动,聪慧过人,特别爱好骑马射箭,舞刀弄枪。于是,赵弘殷便让赵匡胤认真拜师学艺,武功进步神速。赵匡胤成年之后,更是熟读兵书,勤练武功,刀枪剑戟,样样精通。赵匡胤看到天下混乱,民不聊生,他怀着满腔热血,闯荡江湖,遍访名师,苦练武功,行侠仗义,替天行道。赵匡胤路过华山时,从一群强盗手里救下苦命女子赵京娘。赵匡胤与赵京娘结为兄妹,他不辞辛苦,独行千里护送赵京娘回到家中。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感人至深,流传至今。
赵匡胤胸怀天下,毅然投身到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旗下,为拯救天下苍生,东征西讨,日夜操劳。
郭威建立后周称帝后,赵匡胤被任命为禁卫军长。郭威收柴荣为义子,掌管所有兵马。赵匡胤便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得柴荣的信任和赏识,并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干将。郭威去世后,柴荣即位,史称“周世宗”。
柴荣即位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减免赋税,扩大生产,鼓励商贸,又让赵匡胤强化军训,加强军备。几年之后,后周国力和军力大增,终于成了北方强国。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周世宗柴荣决定北伐燕国。于是,柴荣命赵匡胤为统帅,赵匡义和赵普为先锋,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三军将士斗志昂扬,英勇奋战,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柴荣和赵匡胤、赵匡义、赵普,见燕国抵挡不住,就要国破家亡,心中大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在此时,周世宗柴荣旧疾复发,一病不起。赵匡胤、赵匡义、赵普等众将领都是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周世宗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只得遗憾地下令撤军,从而使燕国免受了灭国之灾。
柴荣回国后不久病逝。他在死前急忙传位于七岁幼子蔡宗训,史称“后周恭帝”。柴荣要求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帮助恭帝蔡宗训辅政,将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统领三军,加强军备,保家卫国。
公元960年正月,忽然有快马来报,北汉和辽国要联合南下,攻打后周。恭帝蔡宗训和符太后以及宰相范质、王溥听后,顿时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符太后急忙招见赵匡胤、赵匡义、赵普等将领,共商对策。赵匡胤急忙说道:“皇上、太后,你们不必惊慌。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即可统领大军北上御敌。我们定能杀他们个片甲不留,有来无回。”符太后听后,十分感激,赶忙说道:“那就有劳赵爱卿了,你们得胜归来,我必有重赏。”赵匡胤急忙说道:“皇后,您言重了。为国效力,保家卫国,乃是我们做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皇上蔡宗训和符太后都点头赞许。于是,赵匡胤、赵匡义、赵普等将领,告辞了蔡宗训、符太后、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走出宫殿,直奔校场。
赵匡胤立即点齐十万人马,命赵匡义和赵普为左右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赵匡胤亲自率领大军,披星戴月,向北急行。这天,赵匡胤的大军行至陈桥驿,见天色已晚无法行军,随即安营扎寨。
第二天早晨,陈桥驿突然喊声四起,震天动地。赵匡胤刚刚醒来,不由大吃一惊。赵匡胤以为是北汉和辽国的军队已经杀来,随即急忙喊道:“赶快来人啊,速去查明情况,马上禀报,不得有误。”士兵得令而去。赵匡胤急忙披衣走出营帐之外一看,更是大吃一惊。只见众将士手拿武器,身披盔甲,全都站在他的帐前,并且赵匡义和赵普都赫然在列。赵匡胤顿时吓了一跳,感到大惑不解。急忙问道:“赵匡义、赵普,你们两人不在前锋率军杀敌,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莫非你们遇袭全军覆没了?你们快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普急忙上前一步,高声说道:“将军勿慌。我们没有遭袭,北汉和辽国也没有来攻打我们后周。”赵匡胤顿时如坠雾里,满脸迷茫。赵普紧接说道:“禀将军,这一切都是我安排的,目的就是要请你做天子,当皇上。”赵匡胤顿时勃然大怒。他手指赵普,厉声说道:“大胆赵普,胡说八道,你这是大逆不道,陷我于不仁不义啊。来人啊,将赵普拖出去斩了。”赵匡胤见众人站立不动,竟然无人响应,不由惊奇不已。急忙说道:“怎么了?难道你们都想造反不成?”
赵匡义急忙跪下,认真说道:“大哥,现在恭帝年幼,无所事事。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又把持朝政,众将领的抱负难以实现啊。所以,我们恳请你登高一呼,率领众将士打出一片新天地,统一天下,造福苍生,我等将终身追随你,万死不辞。”说罢,赵匡义和赵普率领众将一齐跪下,高声喊道:“请都点检答应,请都点检成全。”声势浩大,震天动地,气吞山河。
赵匡胤深知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不由瘫坐在地,沉默无语。赵匡义和赵普急忙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马上披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赵匡义和赵普率领众将士一齐跪拜,高声喊道:“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史称“陈桥兵变”。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迅速包围了整个京城。守城的将士和禁军自知无力抵抗,纷纷倒戈,不战而降。恭帝蔡宗训和符太后眼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们迫于压力,随即禅位给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兵不血刃地轻易夺取了后周政权,登基称帝。赵匡胤册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特赐免死铁券,并保其一生及其后人都荣华富贵。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所以,赵匡胤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年号为“建隆”,从此建立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建国后,他和文武大臣拟好了南征北战的作战计划。赵匡胤历经数年,先后消灭了其它诸国,结束了自大唐以后五十多年以来的混乱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
北汉被灭后,大将军杨继业及其父亲杨信都率部降宋。一天,杨信得知赵匡胤的父亲,正是当年在湖中送罐的那个小孩时,这才恍然大悟。杨信深知当日必定是赵弘殷将赵、杨两家的骨灰反用了,以致出现现在这种君臣颠倒的局面,真是后悔不已。
原来,杨信一直期盼着能早点发迹,梦想做皇帝,君临天下。而今杨信的美梦破灭,无力回天,感到非常苦闷,不久便郁郁而死。
赵匡胤统一全国后,他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国家稳定后,赵匡胤对于大将们手中的兵权,却感到日夜不安,深怕历史重演。于是,赵匡胤决定采取行动,收回兵权。
一天,石守信等众将领,奉召来到皇宫,宋太祖赵匡胤设宴款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匡胤愁眉不展地说:“众将们,而今天下稳定,四海皆平,国泰民安,这都是靠你们浴血奋战才打下的大好江山,朕在此谢谢你们各位了。”众将急忙说道:“皇上言重了。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赵匡胤紧接说道:“朕也知道,各位将军都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一心为国。可我还是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睡啊!”石守信急忙问道:“皇上,您这是为何啊?还请您明示。”赵匡胤长叹一声,急忙说道:“你们个个手握重兵,说不定哪天你们也来个黄袍加身,历史重演,那我可怎么办啊?”石守信等将领顿时吓得惊恐万状,急忙离席叩头,惶恐不安地说:“皇上,臣等惶恐愚钝,还请您指点迷津。”
赵匡胤趁热打铁,急忙说道:“朕也知道,各位追随于我,主要是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寻求富贵。如果你们能释去兵权,出守地方,在地方多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积下家业,尽享天伦,以终天年,岂不快哉?”至此,石守信等众将领,这才明白赵匡胤的心意,随即一齐跪下,高声说道:“我等多谢皇上的关心,愿听从皇上之命。”赵匡胤心中大喜,急忙点头答应。
第二天,石守信等众将领,都称病辞去军职。赵匡胤心花怒放,随即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史称“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以兵不血刃的高超技艺,剥夺了武官的权力,收回了兵权,从此开始执行重文轻武、富国弱兵、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吸取了唐朝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从而导致灭亡的经验教训。但是,这种政策也给以后经常遭受强敌入侵,被动挨打,败仗不断,以致北宋灭亡留下了重大隐患。
公元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离奇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葬于永昌陵。赵匡胤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也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杨继业归宋之后,宋太宗赵匡义爱其忠勇双全,先后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等要职。杨继业深感皇恩,忠君报国。他武功高强,刀法绝伦,威名远扬,令辽军闻风丧胆,人称“金刀令公”杨无敌。杨继业战死沙场之后,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精神却世代传扬。他的儿子杨延昭武功超群,英勇奋战,威震敌胆。杨延昭又率领他的儿子杨宗保、儿媳穆桂英,以及杨家众将,经过浴血奋战,大破天门阵,终于打败辽军,迫使辽国投降纳贡,签订和约。从此,宋辽边境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大宋也步入了太平盛世。
杨家将前赴后继、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