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听完,抚掌大笑,道:“寇少侠果然慧眼如炬,见人所不能见,且明察秋毫之末,这番军粮定胜败的言论,徐某与我家主公也曾讨论过,但未如此深入,更没有这般详尽的计算,今日听少侠之论,犹如拨云见日,徐某佩服!”
寇封情知徐庶这番话必然有谦虚的成分,他们行军打仗的人,对军粮这种性命攸关的东西,更是敏感,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动不动就兵败而逃,不知在逃命路途中,饿过多少次肚子。因此军粮对于刘备来说,必然是重中之重,绝不可能提到了却没有深入的讨论。但徐庶既然对自己有所恭维,寇封也只好道了几声惭愧,连说献丑献丑不已。
两人客气了几句,徐庶又道:“寇少侠方才所说,甚为详尽,但有一事,徐某却仍然不明。”
寇封道:“何事不明,徐兄请赐教。”
徐庶道:“袁绍如此之强,屡犯错误,未能战胜,但所余甚众,虽然不能远征,也不可猝然而灭。不知少侠以为,曹操要如何步步为营,逐步蚕食,一点点的勒死袁氏兄弟呢?”
这个问题,正是寇封方才所说的最后几句,徐庶提出来,也的确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袁绍发兵攻打曹操走过的路,曹操将来打袁尚也得再走一遍。袁绍派兵十万,就已经耗空了河北四州的战争潜力,那曹操要如何去打继承袁绍的袁谭、袁尚呢?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方才寇封所说,也绝非虚言,要不是他在学艺这几年中,潜心钻研,否则如何能理解当世的变化?面对徐庶的提问,总不能说“在下不知,书上便是这么写的”吧?
当下微微一笑,寇封道:“徐兄鼓掌之间,可观天下大事,有一人,不知徐兄可曾有所耳闻?”
徐庶道:“何人?”
寇封用手指蘸了水,在桌上写字,道:“枣祇。”
徐庶奇道:“此人倒是有所耳闻,做过几年陈留太守,然而早死。徐某并未听说此人有什么出奇的军功,怎么,此人有什么独特之处么?”
寇封道:“此人的确是陈留太守,但他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武衔,唤作屯田校尉,徐兄可知道么?”
徐庶道:“实话实说,此人在下了解的不多。”
寇封道:“初平年间,这个枣祇便投奔的曹操,后来曹操四处征战,平定黄巾余孽,这位枣祇大人,虽并未立下赫赫战功,却对黄巾余孽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徐庶接话道:“说起黄巾,倒也的确是,他们虽然称为军,但随身携带耕牛农具,每到一处,劫掠完之后,便要耕地种田,依然不改农民本色。”
寇封道:“黄巾军本没有多强战斗力,张角兄弟又早都死了,但黄巾为何十余年绵绵不灭?答案正在于此。正是这种本色,让黄巾亦战亦耕,每到一处,便要耕种,来年收获之后,便又云集,去他处掠夺,再行耕种。正规军虽然战力远远高于黄巾,但黄巾余孽只要遇到硬茬的正规军,并不与之相抗,而是躲起来,等到正规军粮尽,他们再出来。”
徐庶本是聪明绝顶的人,见寇封如此说,已经恍然大悟道:“于是枣祇便向曹操进谏,让曹操也用这种亦战亦耕的方式豢养士卒。士卒在操练之余,便去耕种,这样一来,即保持了常驻兵力不减少,又保证了不损失劳动力,甚至士卒自己的屯田所得,便可以养活自己,地方税收,便可以屯下以做储备。”
寇封道:“正是如此。初平三年,青州黄巾三十万,聚百姓百余万,南下兖州抄掠。曹操将这些人收编之后,选黄巾精锐,编为青州军,此数当不下一两万人。兖州本地按户征兵,所得兵丁也必然不少于万人。加上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豫州、徐州相投,更有兵源。再加建安四年,宛城张绣,举众而降。这四方的战卒,除了戍卫四方以外,官渡战端一开,可调之兵,怎么算也在三万之数。但官渡之役,从始至终,曹军的前线,都只有万余战卒。徐兄,你可知其中的奥秘了吗?”
徐庶急道:“如此说来,曹操将这三万战卒,分为两半,一半前线作战,一半,却去后方屯田,保证军粮所出?”
寇封点点头道:“不仅如此,曹操还将这两部分兵力,来回互换,这样,刚打完硬仗的士卒,可回到后方休整,刚换上来的,却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这也是几次硬仗,曹操以少敌多,数度勉强支撑,却始终不落下风的奥秘所在!”
一席话引得徐庶连连点头称是。曹操之前征战四方,均为军粮一事掣肘。此人精通兵法,用兵如神,但有好几次,仗倒打得顺风顺水,却生生是因为后方乏粮,只好急急忙忙的撤退回去,否则若是一旦断粮,士卒饿着肚子,打不了仗不说,还有哗变之胁。即便曹操的士卒忠心无二,组织度世间无双,不会哗变,但这么饿着肚子,七天一过,大家全都得饿死,还打什么仗啊!
如果按后世某伟人说的“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个句式来套,放在古代,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粮食就是战斗力”。但凡作战,后勤保障,乃是重中之重,此事绝无可辩驳,放诸四海而皆准。谁要不信,自己饿两天肚子,上街找人干架,我看他还有没有那个力气。
徐庶又接着说:“按少侠方才说述,徐某已经明白了。按照此事发展,只要袁谭袁尚二人不能劳师远征,那么曹操便无压力,大可以大摇大摆的在黄河两岸,步步蚕食,率军屯田,这兄弟二人,就算不相内斗,也只能瞪着眼干看着,却毫无力量阻止?”
寇封道:“正是如此。”
徐庶道:“如此说来,便可以解释了。官渡之战,战于建安五年,从年初打到十月,几乎打了整整一年。但建安六年,袁绍、曹操两家,却出奇的相安无事,连边境的冲突都没。想来一是袁绍无粮无兵,二来曹操也在借此机会,一面喘息,一面大肆屯田。这之间此消彼长,看来曹操此举,果然是益处良多啊!”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