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易录> 第二章遂古之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遂古之初(1 / 1)

上节说道:

“上古以来,先是修神为主,后天地有易,神道转衰,巫道,魂道,武道,炼体,练气之道应运而生——天行有常,万物生作,自强不息,修道以求长生;天行无常,万物各争一线,以求生于乱世,故立道途以争命。

巫后有魂,魂后为武,武道变迁,炼体居上,炼体不易,乃修练气。道途至练气乃大成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四天梯而入无有之间,名天地之礼。练气之道有九圣,九圣横列天地之间,时人皆以练气为大道,其余诸道如神、巫、魂、巫、体皆为时人化入练气。九圣见天地如此,喟然长叹,一一入无有之间,练气之道由盛转衰。

练气之后,修真之道成为天地正统。”

巫、魂、武、体、练气、修真之道暂且不说,诸道或是千古以成,或是有天资横溢之辈,以大决心,大毅力开辟道统,其道、法、术皆有源流。而神道为天地万物之最初之道,那么这最初之道又是从何而来呢?

练气乃是诸般大道之大成,其间有九圣诞生。据圣人门下传述,圣人曾在一日传法时说道,天地初开,有先天之民于万物中化生而出,虽初生而又诸般神通,且俱通晓神语,时人往来交流全无阻碍。先天之民虽有神通而不通晓大道,有有识之士观天地而思,于变化之中寻求根源,乃树立人间法,传人间语。人间法门万千,虽无神通威力广大,而有变化莫测之能,故人间法不同于神通,不能为神语所述,而只能为人间语道来。人间语机巧有余,可是过于繁复,先天之民可以掌控,后天生灵难以掌握。后人以人间法为道法,人间语为道术,道术变化组合为道法。

人间法与人间语合称后天道统,有别于先天神通。先天之民起初对于后天道统抱有好奇心,并且后天道统的法门可以做到很多先天神通难以做到之事,后天道统也在先天之民中流传开来。后天地变化,万物愈发难以孕育出先天之民,而先天之民享受百万载,距先天之民诞生不过刚过三十万年,先天之民对此不以为意。

之后十万余年间,先后有若干先天之民感天地间生灵单调,以天地万物为根本,舍身孕育生灵,后天生灵由是而出。如龙之先民,身死而以先天五行之精化十万龙族;如凤之先民,以太阳真火而化九万凤族;麒之先民与麟之先民,以大地为根据,孕育百万麒麟族------又有先天之民有感于龙凤麒麟之造化,或以目,或以手,或以足与万物相合,造后天百族。

后天生灵体弱而天地险恶,故后天生灵乞求先天之民庇护,有若干先天之民有所感触,调理天地使得后天之民得以生存,后天生灵因此而得以逐渐遍布天地间。先天之民由此而被后人尊奉为神灵。初代后天生灵,体内仍然具有先天之民的一份血脉,出生之后获得一份或几份神通。后天生灵观先天之民,以为神通为神灵所赐,故把神通命名为神法;先天之民感后天生灵难以生存,以后天之法传之,后天道统得以昌盛与天地之间。

后天生灵将神通与后天道统合并,称为神道。后天生灵修神道而成为大能,亦称为神灵。大能与先天之民虽然有所相似,可是两者的根本却并不相同,故将大能成为后天神灵,以此作为区别。

先天之民陆续坐化,后天生灵的种类逐渐繁多。而天地虽大,可是却不能容纳无限之生灵,故天地之间纷争渐渐增多。

后天神灵之间虽然也有纷争,可是最后却联合在一起,逼迫先天之民离开天地,不得坐化。之后后天生灵间开始了天地主角的争夺。

龙凤麒麟三族势力强盛,而实力却没有多少差距,最后只能三分天下。其余种类,只能依附三族。水中生物皆依附龙族,龙族为水中霸主;陆上生物皆依附麒麟,麒麟为陆上霸主;其余诸类生灵不得不依附凤族,凤族为天空霸主。天地三分,世间进入神道时期。

神道之前,谓曰洪荒时期,有先天大道得传。

圣人说完,便默认不语。

传法间,有弟子上前曰,先民之道,谁传之?天地广阔,谁开天地?神通亦是大道,有人得道乎?

圣人听闻之后,不知从何说起,便沉默起来。时人亦不能得到答案。

九圣中之间,亦常有所沟通。

之后九圣传法时,皆有人问这些问题。诸圣或有回答,只是只言片语,让人难以明白。

后有一人辗转天地数千载,只为求解这些问题,问过圣人,问过巫、魂、武、体诸道统的大能,最后求解于神灵,神灵亦不能解答。最后此人转入尘世,问道于微末之士。最后此人写下一本书,名曰《传道戏说》,时人都认为这个人疯癫了。

可是每当后人问起这天地从何而来,天地间的道法是由谁传下,我们血脉中的神通能不能修成大道,那些被问的人,无论是大能亦或是小修士,最后只能借用戏说来回答。而他们的那些戏说,却都能在《传道戏说》的找到相似的地方,最后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如果想要探寻个究竟,那么只能够通过修道来不断深入的认识天地,最后一定能够得到答案。如果修为没有达到及高深的地步,可是仍旧想要有所认识,不妨读一读《传道戏说》。《传道戏说》由此在天地间盛行起来。传说后来圣人看了这本书,微微一笑,说,的确如乡间戏曲,虽然看似严谨,其实不过是肆意想象罢了。

对于这三个问题,《传道戏说》中给出了许多答案,这些答案互成体现,各不相干,其中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

先民之道,其实是来源于天地本身的。

天地初开,万物得以孕育而出。后人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者,天地也!”来总结,可是这总结却可能让人误解,以为天地开辟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可是事实却是天地开辟便用了无数年,又有无数年才产生了万物,万物能够孕育出来后由无序到有序又经历了无数年,先天之民从万物中孕育而生又用了无数年。所以先天之民的神通于是说是某位存在所传,不如说是天地的烙印。

至于先天之民为何能够交流无碍,神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后天生灵已经难以考证。只是推究先天之民与后天生灵的区别时,我们发现,先天之民与其说是死亡了,不如说是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其本身并没有死亡。而那些被后天神灵驱逐了的先天之民,其存在或许变成了与天地等同的状态,不生不死,不增不灭,虽无情而有序,存在于混沌不可知之间,让人不能触碰。

即便是那些种族灭绝了的后天生灵,他们体内的先天之民的血脉也没有消失于天地,而是烙印在天地万物之间,常有生灵能够从有灵性的材料中获得神通传承,这或许就是先天之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后天生灵与先天之民的最根本区别,有一种说法是,先天之民是天地的化身,是秩序的代表,是天地意志的体现,是天地超脱的一种尝试。而后天生灵却与天地失去了联系,存在于天地之间却时时刻刻想要摆脱天地而存在,根本就是天地的蛀虫。

洪荒之后,天地每每有变异,都是为了对付后天生灵的存在。这种说法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其中最支持这种说法的,不是别人,真是神灵,或者更具体说来,是宣扬末世的神灵。而不赞同者各有不同,主要观点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万物当自强不息。而且不赞同的人说道,洪荒向神道变迁的过程中,先天之民的诞生有明显的减少,如果天地为了超脱而诞生先天之民,那么理应该诞生更多,而不是减少。而且后天道统的存在便是先天之民创造的,如果天地的意志是先天之民,那么后天道统是不是也是天地意志的体现?最后后天生灵追求生存,不是也是符合天地意志的吗?

不过不管赞同不赞同,先天之道的存在是天地的烙印还是可以相信的,只是这个观点难以考证。如果是天地可以烙印,那么为什么后来没有先天之民产生,而这个烙印又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

再说神通之道能否使人得道。

神通是可以成道的,这里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先天之民的存在。先天之民的存在本身就是大道的一种体现,只是道可道非常道。大道常变,不是根本的变化,而是其载体的变化。先天之民是载体,载体不能常存,十万载是极限,之后便不得不进行改变。而之后的巫、魂、武、体、练气都是大道的变换,是形式的不同,其更本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后天生灵毕竟与先天之民不同,修道的最后面临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后天生灵能否凭借神通而成大道,却难以预知。

至于有没有人以神通成道,戏说中说道,巫、魂、武、体、练气之法兴盛时,均有圣人出,而后圣人离天地而去,重开造化,另辟天地,此方天地虽有变化,可是巫、魂、武、体、练气之道却没有断绝,这些都是圣人的原因。每当道统将要断绝时,圣人会在此传法,不求成为天地正统,只是为了给以天地生灵多一份选择而已。而神道不绝,同样是因为圣人的缘故,那么如果按照这种推理话,先天之民再也没有出现,是否可以认为先天之民中没有圣人呢?

可是再细细推理,可以发现,圣人出,常常是由于道统断绝的原因,可是神通之道却是烙印在天地生灵之中的,又怎么能断绝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不能得到没有神通圣人的存在。

这里可以发现,神通最重要的载体是血脉,那么有没有一种血脉是不含神通的呢?从这个方向去看,果然可以找到不含神通的血脉,只是这血脉中却含有一种力量,那就是能够稀释神通的效力,最后戏说中通过大量事实论证,这血脉本身就是一种神通,只是功能特殊罢了。

修道之人因为功法的不同,修道的方向常常会不同,大方向有巫、魂、武、体、练气,每个大方向中又有千奇百怪的方向,令人难以选择,那么在这些方向中,有没有清除神通的修道方式呢?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种方式,或多或少的清楚了神通。其中最为彻底的是魂道,最后会完全抛弃身体,没有了身体,神通也就没有了凭借。只是在魂道时期,也没有人能够使得天地间的生灵都抛弃身体,使得神通根除。其余方式也有可以去除血脉的方式,只是很奇怪的是这些方式都没有真正盛行天地改变天地的大势,使得人们能够根除神通。

据说有圣人于此天地间造化生物,无神通之力,可以适应天地生存,易于修道,最后那一族却被天地诅咒,难以生存。

根据以上推断,神通是可以成道的,只是历史上究竟谁成道过,成道者几何,却没有定论。

如果非要给一个答案,或者一个范围话,那么以神通成道者至少有一位,那就是此方天地;如果说最多有多少,那么先天之民有多少,成道者就有多少,只是先天之民成道的方式和后天生灵有着根本的不同。

至于天地谁开,便不再此处赘叙,以后若有机会,可以深入论证一番。;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