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失落的头骨> 注解:努尔哈赤墓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注解:努尔哈赤墓解(2 / 2)

兴城外的一线平地上,只见后金兵蔽野而来。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木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

攻城失利,后金兵改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后金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后金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眼看城墙即将被打开,可在这时,守军抬着重达数百斤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铁板车被砸塌,隐避于下的士兵被砸,死伤无数。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有的地段的城基被后金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后金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慢慢地,兴城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努尔哈赤正暗自得意。忽然间,只见芦花褥子和被单纷纷从城上投了下来,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你争我多之际,城上的火箭和硝磺等引火物纷纷投了下来,芦花褥子和被单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后金兵。同时,看似木框的东西也被投了下来,到得城下,木框炸裂,无数喷着火焰的泥团立即旋转着滚出,烧死不少后金兵。

虽是顽强抵抗,但城墙还是被撞垮了一丈多,后金大军眼看就要破城而入了,袁崇焕亲自带人前来堵塞缺口,虽连受了两次伤,但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

24日攻城不下,25日后金兵又猛攻,不下,26日又一番猛攻。后金兵们不明白了,过去一打就跑的明军士兵,突然地英勇无比了,天下无敌的后金兵像激流碰到了礁石,不管激流如何冲击,礁石仍岿然不动。

在后金兵的疑虑中,努尔哈赤被大炮炸伤,代善、皇太极好不容易在七横八竖的尸体下找到负伤的罕王。

宁远之战存疑

根据八旗的制度而言,理论上当时的金国,就算是所有的牛录(八旗基层官职)手底下人员全部满额,那么当时的八旗全体出动应该有60000人。即:每牛录额真手下有300人。每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额真统领,那么一甲喇就有1500人。一旗中有五个甲喇,即7500人。那么一共八旗就有6万人,上文的十三万明显是不可能的。而且这还是极限情况,事实上当时的牛录很多都是不满编的。

那么,这个十三万是哪里来的呢?“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这是袁崇焕自己说的。当时努尔哈赤领兵号称二十万,袁崇焕认为是十三万。但是当然了,实际上绝对不会超过六万。

再说明军号令不一。那时候正值小冰河期,明朝自己粮食就不够,更不用提后金了。后金没有粮食过冬,因此来劫掠粮食棉衣什么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游牧民族嘛)。尤其是努尔哈赤刚刚和蒙古林丹汗(这个名字...)打完仗,消耗了大量存粮,自然要将损失转嫁给明朝。不可否认的是,高第此人确实胆小,前一年十月就提议要“尽撤锦、右诸城守具”,完全是一副怕死不敢出的情况。然而如果真的像高第命令的那样撤回来也许损失还小得多,因为当时“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仅此而已。面对后金的六万大军,这点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看的。袁崇焕坚持要守宁远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手里没人啊!

然后就是努尔哈赤本人深受重伤的问题。所谓“负伤的汗王”事实上是假的,因为词条前面也说过,努尔哈赤是死于9月。如果正月就在宁远城下身负重伤,显然不会生命力强悍的活这么长时间,毕竟年事已高。期间还征讨蒙古,还会见蒙古台吉。如果说努尔哈赤死在,或者说重伤在宁远城下的话,那又怎么会精神奕奕的出征、会见蒙古王公,还说“今尔我无恙(如今我没病)”?

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伤的唯一史料——注意,是唯一史料,无论明朝方面还是后金方面都不曾提及此事——的是朝鲜方面的记载。如果我们以朝方记载为历史真相的话,那还真是可笑啊。

当然了,努尔哈赤既然没有受伤,那后金为何要撤兵呢?因为皮岛的毛文龙出兵骚扰后金后方,努尔哈赤攻破了觉华岛,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后方又告急,于是就退兵了。这也是为什么宁远之战仅仅持续了两天的缘故。另:两天中金兵死了大约500人,觉华岛被攻破明军死伤至少7000以上——这也叫大捷?

那么,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呢?答案很简单,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征战一生,鞍马劳顿,病死或者老死都不足为奇,唯独在宁远城下被大炮炸死实在是奇哉怪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写努尔哈赤的陵墓,其实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一直没有说清楚,先在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努尔哈赤的功绩。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烧杀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兴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

1619年年三月,明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之后,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评曰:铁岭、开原,为辽重蔽,既并陷贼,则河东已在贼握中。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作者说:

之所以给大家把这些我找到的东西罗列出来,也是因为其对文章后续很有帮助,比如即将到来的釜底抽薪,和他们在楼兰的撤离过程,这些故事构架都要基于前面的一些问题,由于前面我断更了一段时间,所以有一些细节和小坑大家已经想不起来了,我现在就将这些东西给大家讲清楚。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整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基于正经八百的历史时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所写道的一些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和这些人有关,所以大家要仔细读一读我最近发的三章资料,这些东西很轻易的就能让你了解到下一步故事的进展。

关于如烟和李景的问题都与其有关,谢谢大家。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