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表传》有提到:蒋干并不是曹操指定带来赤壁的官员。当曹操与周瑜赤壁大战结束后,曹操打听到消息,说蒋干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两人感情深厚,便让在九江干着事的蒋干调来前线,为的就是让他前去招降周瑜,以便为再次南征减少阻碍。值得一提的是,并没有出现《三国演义》里所说的群英会。两人见面时的情景很平淡,就在周瑜督兵的小屋子里,分属两个阵营的两人不谈军事只谈常事,就是出师后自己怎么样了,如今在干嘛干嘛,什么时候成了亲家中的妻与子如何如何,敢情就是现代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遇到一块所谈的八卦话题。
既然常事聊完了,周瑜也很信任蒋干,居然带着蒋干游览整个水军营寨,屯粮处,器械房,连兵员的住所周瑜也尽心说明,有一个当好导游的潜质,俨然他就是把过了江的蒋干当成观光的游客,之后周瑜就很明确的表示自己受孙氏集团的恩宠,对蒋干大谈特谈孙家对自己怎么好,只有一个目的:别想来招降我,没用。也不知蒋干是失望了还是怎么样了,反正他在周瑜说完后,一句话也没出口,没有相劝,没有长言,一直笑而不语,临走时就只是长叹一声,然后驾舟回曹营了,之后两人分属两地再也没有见过面。
姑且不管这是不是真的,能够知道,蒋干也不是战斗型人才,他只是一个文人(本来就是好不好),自古就有‘手无缚鸡之力是文人’的妙语,你让蒋干穿铠甲拿刀剑去拼杀,是不是太残忍了点?要真是这样,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幅度下降了。
他到底是什么类型?我们再回看一遍演义里的段落,他居然能够在众多大牌面前露脸自荐,想必他在军营中的职位不是书簿这么简单,在等级制度森然的封建社会里,职位低下的蒋干不可能在众人面前这么‘浪’,不然连小小的书簿都能在众人面前出谋划策,那曹营里还得了?那些比他还厉害的谋士岂不是要逆天了?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蒋干和郭嘉、贾诩、荀攸一样是智谋型人才,属于随军谋士,辅佐主公将士决策,没事就出几个奇谋,或是看着武将合着自己的计谋冲锋陷阵,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最重要的是,还是深得主公信任的谋士,不然在计谋上一步错满盘皆输,官渡赤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一条计谋,赌上的是无数将士的生命,谋士出谋虽是出谋,无非是提点建议,可到头来还是由主公来决策,要说曹操不信任蒋干,还真说不过去。
能得到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为人生信条大奸雄曹操的信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却成了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间接人,使曹操的疑心病复苏,还砍了深得水军精要的将领蔡瑁、张允二人,要是周瑜的反间计失败了,曹操在赤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了,因为这两个将领的确能够把曹操的陆军在短时间内变成水军,让北方的旱鸭子个个变成南方的水濑。
但有一点要提的是,这两个人是荆州水军最直接的指挥人,有极高的威信,远不是刚来的曹操能够比得了,也正因为如此,事态才严重了——要是蔡、张二将真得反了,那新降的荆州水军肯定也会跟着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曹操不得不立刻杀掉这两个人,在百万大军中,有十六万士兵是荆州水军,而且曹操剩下的士兵全是陆军,最要命的是,这些陆军全安营在陆地上,就算想回援住在洼地附近荆州水军水寨里的曹操也做不到,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恐怕曹操的尸体都凉了,就凭作为曹操亲卫军的虎贲也没有能力挡住叛变的荆州水军,在人数上是个差距,更何况虎贲也全是北方人,自身都难保。
所以,要解决这个忧患,只能把领头的核心人物给ko了!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那从周瑜那里回来的蒋干有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呢?我想他是意识到了,他是懂的,不然他也不会连招呼都不打就驾舟返回,为的就是向曹操打报告,让他做好准备,不然元帅被叛军袭击了全军必会乱成一团,而敌军若是乘乱出击,完全能够坐收以一当百的功效,那时曹操军势就算是不死也绝对会残掉,兵败如山倒,神仙难救啊。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突袭”。古代通讯不发达,如果你对敌方的行动没有预知的话,很容易遭到敌人突袭,指挥数万人是很麻烦的事情,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命令传达到每一个军营。当敌人突至,大部分人被惊动,只要十分之二三惊慌失措,互相践踏,冲乱了自家的阵营,那所有人都全乱了。
当曹操要杀蔡瑁张允二将的时候,不能只想到一旁的蒋干不劝阻就是废物谋士,而是要想到杀掉这二将会带什么样的好处,还有蒋干为什么不劝阻的原因,也许他所想的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样的,这二将不得不杀,算是这是反间计,一样要杀,形势所迫啊,而且他也知道想在曹操这样精明的领导身边混没能力不行,但是需要注意凡事只出主意,永远让领导自己决定。
第二回讲的是他再来到周瑜的营寨,这次的任务更**——证实情报。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能有有效收集到情报的一方,胜利的几率一定会大幅度上升,曹操也不例外,派出密探潜入周瑜军中,可收集情报相对一些容易,而验实情报的真伪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要‘实地考察’就必须蒋干亲身,而见到主事人周瑜他当然不能这样问:“黄盖要来投降是真的么?然后……等等”这些机密当然不够这么直白的问啦,所以要‘套话’。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都不约而同地写到蒋干有辩才,在民间野史的记载里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一句话‘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通俗一点,就是有纵横家的风范,是口才一级棒的人,把言场当战场的人,这一类人脑子绝对好使,不然怎么讲赢对手?被人骂了还不知道,而这一类人骂人也不是直当的骂,而是拐着弯骂,明着是赞你暗着是讽你。
要从才华胜过自己的周瑜口中套话,说起来还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先不要去说能力,单单只是之中的信心都让人汗颜,他不知道这样是作死行为吗?谁给蒋干这么庞大的信心?没有谁,由他的能力和口才给的。
当然,也有人会问,他不一定要从周瑜口中套话呀,他可以找其他人啊,呵呵,他能找谁?你当军事机密是人人都能知道的么?只有高级将官才能知道,就如黄盖的投降,蒋干总不能到黄盖的营帐中问他:“黄老将军,我家主公听闻你要投降他,是不是真的?”对此我只能呵呵。
只可惜对自己超有信心的蒋干再被周瑜摆了一道——二话不说直接被押送到庞统所在房子的附近,为的就是让蒋干注意到庞统,然后引荐给曹操好实施连环计。
可怜的蒋干上次连话都没能跟周瑜说上,这次连面都没有碰着,更别说套话验实情报了,巧妇无米之炊的尴尬我算是理解到了。当他见到庞统后,他觉得能不能验实情报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因为他遇到了‘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凤雏,仅次于卧龙诸葛亮的超级大人才,如果能把庞统引荐给曹操,不失一番功劳,留守在许昌的尚书令荀彧不正是如此么?
要提一提的是,在庞统的一番自我介绍后(庞统并没有说自己是凤雏),蒋干立刻就识得他是凤雏。或许你会说,名声响的人被别人认得很正常啊,可有一件事却不是这样的,正是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时候,当徐庶说诸葛亮就是司马微口中‘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的时候,刘备这才醒悟过来,他醒悟了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卧龙凤雏指的是同一个人……名声响是没错,但能不能认得又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还是没有互联网的古代,名声只能靠舆论传播,而形容面容则不简单了,要认得可要花费一番功夫,而蒋干哪来闲余时间去了解天下的有才之人?还有他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人?难道是为了学习或是自勉?
不知蒋干认得这些有才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他与庞统的一番交谈后,蒋干便知道眼前这个人是真材实料看得到的,并不是名声炒作出来的,是一个真正的大才之人!我就不明白,当初的孙权为什么就没有去用庞统,还有刘备也是,庞统到任的时候,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县令,搞到庞统赌气罢工。
重点是,这两人的识人的能力居然还比不上蒋干,我特想问这是为什么。
一定要大大的引荐啊!我想这是蒋干当时在心里所想的话,也没有去多想庞统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的身份,当即就带着他去见曹操,而曹操见了庞统,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这之后,蒋干便再也没有出现在演义中,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
蒋干为曹操找来大才,虽然没完成所预定的任务,但此功劳也足以盖过去了,所以曹操一定不可能会杀他,当然,赤壁大战之后就未必了,在连环计下增幅下的火攻,直接把曹操的军势灭掉了。
那两次未完成任务的蒋干去了哪里呢?作为赤壁之战失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被曹操杀掉了吗?
有史学家推测出他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死,没有死于大火中,没有落入长江里淹死,没有被乱兵杀死,更没有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被追兵杀死,他应该是出逃了!跑到南方还活得好好的,至于是南方的哪一个地方就不知道了,但至少他是活下来了,还活到了六十五岁(咳咳,我忘了这个人是徐庶,还是蒋干了)。
那各位有没有觉得奇怪,他是怎么出逃的?在兵败之际,混乱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在靠着求生本能逃亡,作为北方人,来到南方地域,人生地不熟的,能往哪逃?跟自幼在南方成长的吴军比起来,这些曹兵就是乱飞的苍蝇,撞了墙还不知道。蒋干呢?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演义中在他两次往返双方营帐中,始终都有一个疑点。
长江这么宽这么长,曹军随时都会从一个方位驾驭无数艘战船载着满满的一船士兵过江,就算周瑜想要拦截也不容易,所以在江面的上警戒必定是很强的!只要有渡江过来的船只,肯定有无数的箭矢招呼,还没等船只靠岸就必须把它射沉!准确的说,是烧沉,这些箭矢要有火矢的威力才能把一艘战船点燃然后烧沉,而且还不止是一艘,所以江面的强弩手在数量上必须是密布!可蒋干却驾着小舟在无数的强弩手眼皮底下平安的度过了长江,还找到了元帅的营寨,见到了总指挥人周瑜。要说他不**我实在是不相信。
在我玩历史虚拟游戏(比如三国志系列)的时候,元帅所在的营寨都是很秘密的,不然敌军若是轻骑或是奇兵突袭,甚至派遣死士去刺杀主帅,完全可以达到乱军的效果,一旦乱了可就不得了,被敌军乘乱出击可就好玩了,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新降的荆州水兵就是之中的轻骑或是奇兵,带来一样的效果。就算元帅有特别的亲卫兵护卫,绝对不会这样冒险,现实之中亦是如此(张绣叛降的时候,曹操没差点死在宛城)。
可蒋干偏偏找到了周瑜所在的营寨,还见到了周瑜,对路径熟得不得能再熟了,曹营的情报能力显然没有这么强,不然也不会派遣蒋干渡江验实情报真伪了,所以这一切都是蒋干自己的本事。有人也许会说,蒋干可以被吴军领去见周瑜,然而蒋干的身份是间谍并不是使者,曹操并没有写下任何使文由蒋干转交。
还有在第二回的演义情节中,最后一句话写的是蒋干带着庞统“飞棹而还”。我比较奇怪的是,当时正值西北风,对蒋干一行来说正是逆风,逆风之下,他是怎么飞棹而还?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马达,靠的只有一双船桨,更何况驾舟御船可不是骑自行车开车能比的,在滚滚而行的江水下,能够保持小舟的平衡都不容易,一个不小心,被风浪掀翻都是正常的事情。
我试着在小湖泊驾着橡皮艇体验了一下,任我怎么摆浆怎么用力,橡皮艇都是随着小湖泊的水流飘动,力竭不说,还把自己弄得一身湿,好在橡皮艇比较轻,被大人在船头绑上绳子拉了回来。而那时候蒋干所乘的舟子可是木舟,比橡皮艇重多了,控制起来更难了,别说飞棹了,能动都不错了。
可见蒋干对江东水流礁石分布是相当熟悉的,知道怎么安全渡江知道哪里能够上岸,若是说这样的人都没有真本事,实在说不过去,至少蒋干的才能不弱于贾诩荀攸之流,甚至持平。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是,蒋干拥有表字——子翼。有人会问这有什么奇怪的?大大的奇怪啊,要知道在古代只有贵族或士族才有表字,贵族即是世家子弟和经商家里有钱的人,而士族就是官员和读书人,这四类人才能有表字,一般平民是没有表字的。如西汉初年跟随刘邦当天下的功臣中,除了张良等少数六国贵族的后代外,大部分出身平民,所以如陈平、韩信、樊哙等都是有名无字的。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那当屠户的张飞呢?他怎么也有字呢?还有关羽,按道理他们俩人应该没有字才对啊,这样背景下的张飞是《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正史中张飞家里是很有钱滴,他犯不着去当屠户,而且他并不是演义里那个整天嘴里喊打喊杀连鬼神都要惧怕三分的猛张飞,正史里的张飞风流有教养,长得帅还写得一手好字和画得一手好画,特别擅长画美女,张飞他爹还给他请了很多有名老师,他的女儿生的花容月貌,直接给刘禅当老婆。还有关羽,在正史中没说明他是做什么的,在演义中,遇到刘备张飞二人之前,他是经商的,是个商人。
周瑜是世家子弟(周家是舒县大族),尚未没加冠就已经有表字了,而蒋干顶多也就大周瑜几岁而已,一样也没有到加冠的年纪,在称呼中周瑜也是叫蒋干的表字,可见蒋干已经有表字的,还是在未加冠之前。
也就表明蒋干是上述的四类身份之一,贵族或士族子弟,经商,官员和读书人:
经商是不可能的,商业在汉代一样被打压得很厉害,地位是最低的,能在未加冠就有表字的人很少,那样的商人不是富可敌国就是天下共知(关羽就是一个例子),至少蒋干不是其中的一个。
官员也不可能,蒋干连加冠的年龄都没有,不可能会有名士举荐他当官。
那读书人的身份?蒋干是淮江书院的学生啊,有表字是很正常的,不,很不正常,在古代,孩童长到十岁就要父母请老师来教习,之后一直教习到十五岁方可毕业,十五岁后就可以四处游学,学自己想学的,认自己想认的老师,期间是不可能特立表字的,你知道表字的仪式多么麻烦么?
一般的读书人是在加冠(二十岁)的时候表字,其余的人也一样是如此。
那不一般的读书人呢?可不一般的读书人大多都出之世族子弟。真相似乎已经出现了,蒋干就是世族子弟,家中有权有势,唯有如此才能解释他为什么在未加冠时就有表字。
还有同是世族子弟的周瑜,你难道没发现和他走得近关系好的人一样是世族子弟么?鲁肃是,孙策是,就连他日后的妻子小乔都是世族子弟,小乔的老爹是当太尉的,连曹操和天下的名士都敬重他,家里有权有势,后来乔公年纪大了,再加上朝廷权威日益衰减,宦官掌权,外戚也不老实,他便借‘退休’之名举家南迁到庐江,不然周瑜可遇不到小乔(在这里脑补四百万字的情节)。
若是蒋干也是世族子弟那一切就好解释多了,为什么淮江书院有才华的人不止蒋干一人,而周瑜偏偏跟他关系最为亲密,因为他也是世族子弟啊,有共同语言,能谈的东西比较多,那概念大概是城市人和乡下人两类人,同类人才有话题可讲嘛。但原因也不仅仅是如此,在淮江书院里世族子弟可不止是蒋干,这个前面也讲了……
周瑜为什么偏偏跟蒋干的关系会这么亲密,我想是“有仪容”也是原因之一。《三国志·周瑜传》里就有写到,周瑜生的身高体壮而容貌英雄。在演义里蒋干长得跟个猥琐佬,这个姑且不谈,但在正史记载里他也一样是帅哥哦!不仅仪表飘飘容貌也不差,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斯斯文文和和气气的俊秀书生,长相丝毫不弱于周瑜。
人言周瑜是美周郎,孙策也生的人高马大豪气逼人,鲁肃更是体格健壮文武双全,前三人,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是一流到没话去说,如果蒋干的仪容气质不过关,夹在三人里面铁定爆掉。
就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在三国这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却没有任何的作为,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其实蒋干就是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他很能办事,也很有效率,因为他有情报,放到现代就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别让他披甲上阵就行了,他根本就杀不了人,只能做点情报工作,他有作为间谍的自觉。
可在曹操的手中,他的才能被埋没了,以至于一生没有作为,还成了周瑜聪明如斯的衬托,真得很不公平。也是,曹营之中说得上名号的人才就有十几位,文臣武将应有尽有,这些人哪一个是没有才能的?蒋干能在里面露个脸已经很厉害了,他不是让我们后人给记住了么?而不是默默无闻的像尘土一样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放到现代,能有几个人是可以写进史书中?
不知是在哪本书看过这样一则三国故事:
有一天,蒋干跟曹操汇报情况,说现在刘备的手下有诸葛孔明帮忙了。
曹操沉吟一番,问蒋干:“孔明的才能同你相比,如何?”蒋干答:“我同他比,好比萤火之比月亮。”
我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总是哇的一声,觉得孔明好厉害,无与伦比地**爆天。
后来,感觉逐渐产生变化,孔明的诚然才华盖世,但蒋干也太实诚了,居然站出来向他的老板公开坦白承认甘拜下风,他是不是一个傻逼?我看未必,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谋士高贵诚实的情操,大智若愚,深不可测。
在主子面前,管谁是月亮还是太阳,总有弱点可乘,毒针便可在此刺入,踩踩踩,务必使他人黯淡无光,化为柿饼。但这并不是好办法,能满得了谁呢?越发连风度都失去,还不如退一步低调一点,“比?没得比,给她提鞋都不配。”虽然天分有限,技不如人,并不要紧,自信的萤火,亦能发光。
至少我很佩服他,偷了假情报回来曹操没有杀他,还继续让他发光发热。在偷过军事情报之后还敢再跑回来,周瑜也没有杀他,要说蒋干不命大,运气不好可就说不过去了。开个玩笑,如果有一个人能同一天得到曹操和周瑜送出的生日祝福,非蒋干莫属。
有时候我都会想,蒋干当初过江招降周瑜的时候,周瑜是不是跟蒋干说了什么话,结果蒋干反而被策反了,当起了双面间谍,俩熊孩子一起下套坑曹操。还是一种猜测就是蒋干和周瑜本同属孙权阵营,蒋干奉命前往九江,并放出和周瑜关系亲密的消息让曹操派人来找自己,然后……我不是当时的人,可惜不能详细求证了。
只不过,希望此篇,仍能够证实出蒋干的强大,小人物亦有光芒。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