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磁场(1 / 1)

同年7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为此,安培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法拉弟则评论说:“他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奥斯斯特实验之后,安培等人又做了很多实验研究。他们发现,不仅通电导线对磁体有作用力,磁体对通电导线也有作用力。例如,把一段直导线悬挂在蹄形磁铁的两极间,通以电流,导线就会移动。他们还发现,任意两条通电导线之间也有作用力。这些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正像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通电导体之间,以及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MAGNETICFIELD)发生的。

地球的,发生磁针能够指向南北。这实际上就是发现了地球的。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又促进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因此,磁针并非准确地指向南北,其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简称磁偏角。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是不同的。不仅如此,由于地球磁极的缓慢称动,磁偏角也在缓慢地变化。磁偏角的发现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都很重要。不但地球具有,宇宙中的许多天体都有。太阳表面的黑子,耀斑和太阳风等活动之一,就是观测月岩磁性,并由此推断,月球内部全部为固态物质,这就是用其他天文学方法不能做到的。对火星的观察显示,火星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全球性的,因此指南针不能在火星上工作。

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例子,明永乐三年(1405)的一天,江苏太仓城外刘家港,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准备起锚远航,宝舟体势巍然,巨无匹敌,棚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整个船队有官兵,水手,工匠,医生,翻译等2万多人。这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项系列航海活动。船队的统帅是郑和(1371—1433)。

我国是最早在航海时使用指南针的国家,郑各下西洋的船队已经装备了罗盘,导航时兼用罗盘和观星,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他的航海图叫做“针图”,图中的航线叫做针路,明清时期,我国海航针经一类书籍相当丰富。15世纪初成书的《顺风相送》《指南正经法》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向南到达瓜哇,向西到达波斯湾和红海的麦加,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次航行开拓了我国在南洋群岛,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外市场,刺激了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当时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还开辟了从中国到红海,非洲东海岸航道,绘制了航海地图,总结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地理知识,对沟通东西方海路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郑和的航海图连同船队其他官员的著作,介绍了他们经过的国家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但是中国海上探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地理发展史上的光辉记录。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项航海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接着讲磁感应强度,巨大的电磁铁能吸起成顿的钢铁,实验室中的小磁铁却能吸起几枚铁钉。磁体磁性的强弱,表现为它所产生的对磁性物质和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的强弱,也就是说,有强弱之分。怎样认识和描述的强弱呢?

在研究电场的时候,我们研究检验电荷在电中的受力情况,确定了一个叫做电场强度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电场的强弱,与此类似,我们是否可以分析磁体或通电导线在中所受的力。由此入手,找出表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呢?

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电场强度相对应,我们本哥以把描述强弱的物理量叫做强度。但历史上强度已经用来表示另一个物理量,因此物理学中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的强弱。人们很容易想到,把一枚可以转动的小磁针作为检用的磁体放在中的某一点,观察它的受力情况。由此来描述。

小磁针总有两个磁极,它在中受力后,一般情况下将会转动。小磁针静止后,它的指向也就确定了,显示出这一点的对小磁针N和S极的作用力的方向。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的方向。但是,N极不能单独存在,因而不可能测量N极受力的大小,也就不可能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了,怎么办?除了对磁体有作用力,还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线来检验的强弱呢?看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1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1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一洊在的。实际上仍要使用相当长的通电导线。不过如果做实验的那部分的强弱,方向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匀强。我们了也可以用比较长的通电导线进行实验,从结果中推知一小段电流元的受力情况。

现在让我们来演示,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如图3-2-1,三块相同的蹄形磁铁并列放在桌上,可以认为磁极间的是均匀的。将一根直导线水平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导线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由下向上)垂直。有电流通过时导线将摆动一个角度,通过摆动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导线受力的大小。分别接通“2,3,和1,4,可以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然后保持电流不变,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观察这两个因素对导线受力的影响。

分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人们认识到,通电导线与方向垂直时,它受力的大小既与导线的长度L成正比,又与导线中的电流1成正比,即与1和L的乘积1L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F=ILB。(1)式中B是比例系数,它与导线的长度和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但是,在不同情况下,B的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1,L,在不同的中,或在非均匀的不同位置,一般情况来说导线受的力也不一样。看来,B正是我们寻找的表征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由此,在导线与垂直的最简单情况下(例如图3-2-1)有关系式B=F1L。(2)磁感应强度B的单位由F,1和L的单位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TESJA),简称特,符号是T,1T=1AN。M。表示3-2-1,一些的磁感应强度/T

所以说地球与古地质学有区别的论理,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磁的S极就在地球的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的N极就在地理南极附近,指南针正是在地的作用下,才忠实地指着南北方向。可是,你们相信吗?70万年前,地球的方向却与此相反,地磁的N极正在地理北极附近呢!那时候,小磁针的N极不是指北,而是指南!科学家们怎样推断出几十万年前的地方向呢?

同学们还没有忘记磁化现象吧?一枚缝衣针在磁铁附近被磁化时,其磁极方向就记录了当时的方向。所以,从缝衣针磁化后的方向,可以推断磁化它的那个磁铁当时的方向或磁极的方位。同样的道理,地壳的岩浆(含有许多铁磁性物质)在冷却形成岩石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球的磁化。而且会保持一些磁性(岩石的剩磁)。我们对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的磁性进行观测,分析,就可以推断形成岩石那个时代地球的情况。古岩石就像一片记录着地球变化历史的计算机磁盘。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