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是地理课,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走进各自的教室,危襟正坐地等待上课。等到响第二次铃声,地理老师刘德明拿着教案,将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所以说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根据“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说出在地球陆地表屋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观类型。如图3~8中箭头所指示的各是哪一种典型自然地带?想一想,在各自然带内部是否还存着差异,举例说明。
我接着讲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果你从HN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HLJ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大致依次出现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如果你从BJ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会依次看见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种景观变化,实际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是有差异性的。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这成为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随之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分异。
所以说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复杂性,地球自转造成地表流体,包括气团,洋流等发生偏转,这增加了纬度地带性格局的复杂性,又由于海,陆组成物质的差异引起了能量收支状态的改变,从而导致纬度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扭曲,致使地球表面某些纬度地带并不呈现连续的带状分布,而往往发生中断和尖灭。因此,仅仅用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还不能全面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从而了出现不同的自然地恒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一些地理学家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因为这种分异大致沿海经度方向变化,另一些地理学家又称之为经度地带分异。
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娈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称为垂直自然带。由于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镱子”,所以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垂直自然带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有明显的表现。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娈化的规律。
比如说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洼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规律,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少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异是最重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3,但陆地自然带生物群落的现在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自然带在整个地球表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地自然带有非常复杂差异性,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结构。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产生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根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所决定的这些特征,地球自赤道到两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和寒带冻原带等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这里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草原自然带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自然带(如欧亚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延等地的温带草原)。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图3~16)。荒漠自然带降水量稀(小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生产者为数量很小的旱生小乔木,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由于食物的单调和缺乏,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很少,常见的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对于干旱环境,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荒漠属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大农业(种植业,林业,蓄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结构,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弃长就短,优势也会变为劣势,还会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退化。
现在来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湿润地区一般可以推广植树造成林,但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在较为干旱地区。要注重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使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草本植物形成合理的结构,而不能单纯种植乔木树种。在草原自然带,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于树木生长,主要措施应该是恢复草被,而不能大规模植树造成林。在不适合垦殖的土地上开垦耕作,势必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因此需要退耕。退耕后的土地应该因地制宜,在森林自然带主要应退耕还林,在草原自然带则应退耕草,在湿地区域则宜退耕还湖。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于是刘德明拿起教案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都高兴起来,有说有笑的,收拾课本,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